微信分享图

人物·茹峰:“作茧自缚”是为了“破茧成蝶”

  龙井茶泡在玻璃杯里,茶叶在水中上下翻飞,细嫩的茸毫开始绽开,有人看到了碧绿的汤色,有人却看到了犹如大自然的生机画卷。

  杭州西湖文化广场C座顶楼,是中国画的艺术宫殿——浙江画院的新址。2008年起,茹峰开始担任浙江画院山水画工作室主任,而在这之前,山水画给他的人生埋下的线条就早已浮现出来。


山水精神画展参展艺术家茹峰老师

  弱冠时,他曾在文徵明住过的拙政园楼阁里学画;而立之年时,他以重彩山水成名于江南画界;不惑之年时,他以一篇《回归水墨》重返国美;知天命之年后,他说:“虚静平和是我现在的写照。今天的人们生活在浮躁之间,对山水必然更为眷念,更需要山水精神。”

  苏州记忆

  有人说取名字是件大事,有可能会决定你的命运。

  1963年,茹峰出生于江南古城苏州,茹峰的母亲可能不会想到,小时候儿子自己改的名字,竟与他今后成为山水画家有着冥冥的契合。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课的学习退到了二线,彼时的苏州掀起了画画的风潮。小学三年级时,少年茹峰认识了一位叫作周天民的画家,这位启蒙老师教授了他最初的工笔技巧,这也使得整个小学时代班级的黑板报任务都被茹峰承包了。

  十六岁时,一件事情奠定了茹峰的艺术生涯。那一年,他考入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上课的地点,便是拙政园的亭台楼阁,学校门口的一颗紫藤树,据说是文徵明亲手种植的。说起这段珍贵的经历,茹峰的眼中充满了留恋。

  1990年,茹峰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分配到了苏州古吴轩出版社。这是一份令外人羡慕的工作,但茹峰自己知道,这并不是他的梦想。这位对山水有着浓厚情结的年轻人几乎把空余时间都用在了画画上,茹峰的成名作——重彩山水《江南水乡》系列正是诞生于此时。

  重彩的江南是茹峰对故乡的记忆,是前人从未有过的创造。他用充满形式感的艺术语言解构传统,重构了一个他印象中的江南:那是他童年和少年时代最美好明媚的日子,色彩斑斓。

  回归水墨

  《江南水乡》系列的成功让茹峰在画坛小有名气。然而,就在此时,茹峰做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再次改变了他的生涯。

  2003年,已是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的茹峰回到中国美术学院读博士,导师是以彩墨著称的陈向迅先生。

  然而,这一年,这位新晋博士却以一篇《回归水墨》宣告了自己的转变。

  “尽管已经在彩墨上有所成就,但我始终希望能得传山水画的正统。选择彩墨也许算是‘抄近道’,可我认为水墨才是真正的‘大道’。”

  他最欣赏的山水画家是黄宾虹。他除了欣赏黄宾虹的笔墨形式,更欣赏大师的思想境界和治学态度。

  他最热爱的山水画作是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那种扑面而来的气势,令千年后的人们仍然感动。

  这些他所欣赏与热爱的,敦促着他的改变与回归。然而,回归,也意味着放弃。

  导师陈向迅的宽容与理解,给了茹峰发展的空间——作为美院前国画系主任,这位擅长重彩山水的前辈对想回归到传统山水的茹峰从不强加约束。“陈老师的风格很棒,他把色彩走到了一个极致。我们经常进行思想交流,在绘画上则彼此尊重,各有追求。”

  在选择回归的日子里,美院的童中焘老师则对他在水墨上的认识起到了重要影响。

  “童老师是我认识的所有画家中读书最多的人,读书也正是我们这一代画家最欠缺的。我们那个时代的人知识结构是不健全的,但童老师是少有的做得比较全面的画家。”茹峰说。

  他记得自己还在读本科时,童老师就非常严谨地要求学生临摹古画。一开始,他非常不明白这样的要求有什么意义,但当一遍遍临摹完之后再去写生,茹峰感觉笔稳稳地在手上,下笔自在如有神。“那时候,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童老师的良苦用心。”

  追随传统

  2011年,茹峰以一场大气磅礴的“秋山问道”,突破了江南水乡的小情调。正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会沉醉于大丘大壑时,两年后的“轻烟引素”山水画展,茹峰用全新的画风宣告了内心的虚静平和。

  他似乎总在变化着,但这变化正因为他执意想要成为他自己。

  如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茹峰追随的却是清初画坛的“正统派”代表——“四王”。“四王”在艺术上强调“日西临摹”,强调“摹古”,他们醉心于前人的笔墨技巧,脱离于现实。

  “很多画家提起山水,必谈宋元,认为宋元是中国山水画的高峰。但在我看来,日渐趋向于观念绘画的明清山水才代表着山水画的发展与进步。”

  在他为第二届浙商艺术周“山水精神”画展创作的新作中,我们处处可见他追随“四王”的痕迹:《洞庭归舟图》、《秋山溪烟图》、《石壁渔隐图》……这些作品并不局限于写生,他所依据的是心中的文本、古人的情致,以及时间的留痕。


茹峰参展作品《洞庭归舟图》

  “我自觉地把自己约束到‘四王’里,刻意摒除自我,完全进入到他们的世界。我体悟着他们的创作状态,使用他们的笔墨,表现他们的情境。四王提出要和古人同一个鼻孔出气,虽然这个观点受到一些批评,但却是我当下的追求。”


茹峰参展作品《秋山淡烟图》

  在他看来,中国人的“山水”和西方人的“风景”概念是两回事。山水不是对可居可游的一段景的描写,它是一种记忆,一种印象,一种从观照山水到观照内心的态度。


茹峰参展作品《石壁渔隐图》

  从重彩江南到传统水墨,从宋元山水到明清意象,茹峰每隔一段时间就刻意把自己束缚在某个框架里,深入学习、领悟,从而有所发现。他说这是“作茧自缚”,却是为了能“破茧成蝶”。不立不破,不破不立。

  青春重现

  采访即将结束之时,茹峰拿出一张创作于1997年的山水画,是他前不久才斥重金“购回”的:青砖黑瓦、绿树白墙,墨色被他刻意做得斑驳,充满了现代感和实验性。

  那一年他三十三岁,正是用艺术宣告叛逆的年华。

  他把画贴在墙上——贴在他仿“四王”的山水近作旁——真不敢相信两幅风格迥异的作品出自一人之手。

  他也有些满意地,满意那个青年时代勇于打破传统的自己。

  他当然更看重当下,回归传统之后,他拥有了更多笔墨的确信。

  我们为他拍照,他站在两幅画作中间,便是一幅颇有意味的画面:左手是他的“传统”,右手是他的“叛逆”。

  突然,他眉头一展,“说不定到我七十岁后,还会再‘致青春’一次呢!”


第二届浙商艺术周

  学术支持:中国美术学院

  主办单位:浙商传媒(《浙商》杂志)

  承办单位:艺术浙商工作室(《藏真》杂志)、浙江信雅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青田县石雕产业保护和发展局

  协办单位:听雨楼美术馆

作者:刘宇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