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张复兴:寻常家山非常画


《艺术市场》2015年06月号(下旬刊)封面

  寻常者说

  复兴氏张,当代山水名家。以独树一帜田园山水风貌立足画坛,好以寻常心绘寻常山水,如推门家院、如居隐山林,祥和安逸、宁静致远,恬淡疏朴、怡然自得,一派田园诗情跃然纸上,故称造『寻常家山』之『寻常者』。然寻常者非常,复兴倾国画之道五十载,专山水之风四十年,传文脉、得精髓,梳品学、体笔墨,创新意、画新貌,成一家之山水,树传承之典范。此『寻常者』,持文化之立场而辨润饰,得笔墨之体验而抒本真,守山水之精义而推进程,常而非常,凡而不凡。所以名扬艺界、闻达画坛。

  复兴丙戌(1946年)诞于晋汾阳,幼学之年便识丹青,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癸丑(1973年)复兴刚逾加冠便有创作列于画展,遂启十年潜心研习,期间获奖不断。乙丑(1985年)始入专业艺术单位。甲戌年(1994年)《一溪寒水出秋山》获奖八届美展,己卯年(1999年)《家在水云乡》获奖九届美展,同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名家研修班。越年,任桂林画院院长。后始十余载笔耕不辍之年华,创作、写生无数,展览、获奖无计,终名入水墨当代之名家。

  山水为中国画艺文脉之标志,历有传承、辈有名家。山水之艺衍进至当代,承时代之风尚,染当下之风潮,新人、新貌、新作、新篇辈出。然新作繁而文脉不显,新人聚而山水式微,甚有前卫者,置水墨仅作媒材,而绘当代之艺术,山水乎?国画乎?遂问当代山水,何去何从?复兴素以文脉之持守立于当代画坛,于当代山水进程留声已早,然其不维旧局,不安现状,以传承为持守,以创新为本旨,所以识文脉之精髓、辨山水之实质,树国画之边界、理发展之脉络,覆文人之润饰,立文化之立场,革笔墨之体验,造一家之境界。为当代山水画坛正本清源,为当代青年艺者指点迷津,是谓『寻常者,非常也』。赋曰:山水传文脉,独树成一家。当代与时进,润饰观念新。文化言立场,笔墨存风华。寻常家山里,本真非常画。

  作为山水精义的当代持守者之一,张复兴在完成时代文脉传承与当代笔墨体验基础上,卓越地将山水精神的精髓与内涵融入创作之中,自然地形成了田园诗意、恬静安详、宁静致远、恬淡疏朴的独特山水面貌与当代情怀。其在深谙传统山水从形质到内涵精义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在建立旗帜鲜明的个人艺术语言的同时,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新时期传承,而在孕育全新的审美流行的当下背景之下,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传承会享受到经久不衰的待遇。于是我们就要深度地解读与梳理张复兴艺术脉络、文化涵养、革新贡献,甚至是精神状态、哲学观念、思想境界等。而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读者全面、系统、完整地了解到艺术家与其作品的全貌与细节,进而真正地展现出艺术家的艺术水准与价值蕴含,而这,恰恰就是“人物志”必须要全面、系统、完整地给出的答案。


张复兴《烟含北渚 树接南山》

  关于人物志

  究竟应以怎样的心态来起笔“人物志”呢?

  于人,三国刘劭所撰《人物志》,为中国历史上首部辨析与评论人物专著;于事,构成《康熙字典》两大成书根基之一的明代字书《正字通》载:“凡史传记事之文,曰为‘志’。”所以“志”不但标志着对人物“立传”般的礼格与尊待,更标识着“记史”般的高度与正式。对于此点,除有明代学者李东阳著名的“大则史小则志,兼行而互证也”观点以为佐证,清初学者金鋐于《福建通志序》中经典的“志者,一方之史;史者,天下之志”也最后将之坐实。这要求我们:要以“记史”的庄严与严谨、“立传”的庄重与礼待,来慎重地起笔《艺术市场·人物》专刊最重头栏目——人物志。而长久以来以对专业的执着为最大依仗的我们,办刊最大的宗旨之一,便是以这种执着筛选出那些真正可以立为标杆的艺术典范。


张复兴《竹深留客处 细雨纳凉时》

  关于山水画

  山水画萌芽于魏晋,独立于隋唐,成熟于五代,大成于宋元而繁盛于明清,经近现代西学东渐,现当代融汇中西,直至当代一派新貌。作为中国绘画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画科之一,山水画的定义甚至可以宽泛到“属于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即为山水画”。

  然尽管山水画于古代“一统天下”,于近现代占“半壁江山”,发展至当代却些许呈现出式微的局面。归其原因,其一就是传统山水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风貌主要是对自然风景的描拟,但已然习惯城市文明的人们的审美趋向,会本能地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身边事物产生兴趣,所以现代人物画主题相对更加会被大众接受与青睐。

  眼下的中国艺术市场与艺术圈正在经历一场自发性的专业化、规范化变革,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在经历了市场反复跌宕与磨砺之后,大部分参与者已然主动或被动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则就是“对艺术家价值的判断切勿是对名气的追捧,而是要考量艺术家的美术进程地位与学术蕴含”,而随着这样的专业化变革的触角愈加地普及与深入,整个画坛的流行风貌与大众的审美喜好自然也要随之改变——由写实素描色彩浓重的现代人物题材,繁复堆砌、艳丽取巧的精工细笔,标榜当代性与观念性的新颖国画样式,逐步“回归”到传统性的绘画题材,但这种回归的前提,是传统绘画题材自身已然进行了具备时代风貌的革新,或者说“发展与进化了的传统绘画”。

  事实上山水画于诞生伊始,就不仅单纯地作为一种绘画风格存在,而是更多地代表着国画艺术观念且收容了来自精神层面的寄托与情治,甚至还要“额外”承载着标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重要文脉传承的责任。《艺术市场·人物》要推介真正的艺术典范,就必然要筛选出真正可以从身范到表率都起到标杆作用的艺术家,一方面“真才实艺”足以澄清当下艺术圈与市场内乏于标准的乱象;另一方面“内涵修养”足以让读者真正地了解到艺术家应该具备何样的涵养学品、画品德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要关注山水画这一可以标志中国艺术文脉传承的绘画形式时,我们更要慎重地选择那些持守山水文脉精髓的画者,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领略到山水精义的风采与奥妙。


张复兴《太行人家》

评品:山水有寻常 自在于吾家

  山水传文脉

  事实上大部分当代山水画家都深谙“无论是绘画功底还是文化底蕴,无论对绘画精髓的把握还是对革新精神的继承,都来源于文脉传承的部分”的道理,但张复兴对于文脉传承的理解很是不同于其他艺术家。

  首先是对山水画本质的认识。在张复兴看来中西方绘画在诞生伊始就具备的首要差异之一,就是呈现材料的形制不同,这就从发端上界定和约束了中西方绘画于形式与方法上的迥异,以及呈现面貌与发展方向上的区别。紧接而来的便是服务于历史发展需要的目的性区别,最后则是精神内涵上的巨大差异。这种本质上的迥异与限制,使得山水画在诞生伊始就被赋予了程式化描拟自然的能力,而到了宋代这种能力完整地发展成为艺术家借以寄托情怀的方法。这就是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被赋予太多蕴含的原因——其本质代表了一种艺术家认识与表达世界的方法论,所以当张复兴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其对山水画的认知便触及到了更高的层次。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标榜继承传统的艺术家,即使也完整掌握了山水技法,甚至在笔墨、线条、意境等重要国画要素上也有了独到的理解,但其作品仍然达不到传承文脉的高度,也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把握山水文脉的精髓——山水画更多时候是被当做一种艺术家描拟自然、寄托情怀的程式化的中国绘画特有的表现与表达的方法。就此而言,张复兴很早便知晓了山水文脉精髓所在,这给予了他广博的眼界,踏上更高的平台。

  所以张复兴认为:“绘画文脉不是一条平面式的脉络,而是一个立体式的体系架构。或者说是博大精深且又独立完整的系统,不同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尚与风貌,而时代的更迭又将不同风尚与风貌并入一脉发展、与时俱进的轨迹,而那些堪称独树一帜的绘画大师,恰恰就是保持这种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前行的阶梯与标志,任何贴合时代的绘画新貌,只有先隶属于自身的系统,才能被冠以自身的称谓。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时代赋予绘画创新的‘权利’,但这种创新首先要是山水画,而是当代山水画,最后才是当代新貌山水画。”所以我们在梳理张复兴画作脉络时往往会有一种正本清源的感觉,因为其美术理念与画作实际表现,往往都明确地表现出对系统边界性的重视,“所谓的当代山水新貌在应该是中国山水画自身发展到当代而自然具备全新面貌,而非外力助长或偏离方向而获得的新态。”所以当下的很多青年艺术家将笔墨视为介质与媒材的创作,在张复兴看来似乎是背离了文脉传承的轨迹。

  独树成一家

  如果单纯从“独树一帜”的标准出发,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张复兴创造的轰动画坛的“密体山水”就已然达到了“一家山水”的高度,但事实上在张复兴自己看来,这个确定的时间节点应该推至其“寻常家山”的山水风貌确立之时。

  就“寻常”而言,大多数画家的艺术追求上往往是“从寻常中见不寻常”,再内敛而简约的形式,都要托付艺术家于细致处以“个性”和“创造”将“不寻常”表现出来。于是再自然的效果也会或多或少地带出刻意的成分,而一旦创作中有了主观刻意的存在,这种自然就变成了一种被安排的自然。

  相比之下,张复兴“寻常家山”所呈现的自然,更具备一种艺术本质上的原生态面貌,一种信手而起便是一处真实的洒脱。所以“寻常家山”追求的非是“于寻常中见不寻常”,而是真正亲和平易的本真情怀,以及和谐自然的本来面貌,这非有超脱之境界而不得,所以与其说“寻常家山”是一家山水,莫不如说是一家境界。

  所以说一家山水于美术进程最大的贡献就不单在于独树一帜的绘画面貌,而在其于对文脉传承的推进与履新,那么“一家山水”实质内涵的重要意义便体现出来:对山水精义的真正把握、对山水文脉的完整传承、对山水革新的实际实施、对山水内涵的全新赋予。

  当代与时进

  “与时俱进”是张复兴绘画观念里“执念式”的艺术认知论,主要体现在:第一,对中国山水画脉络的认知与反思。在张复兴看来“与时俱进”是中国山水不断前行与发展的脉络特制之一,任何时期对于以往山水精髓的继承,其过程或多或少地都要与当代要素相结合,而这种汲取时代要素的发展过程,即为革新的过程。第二,对当代山水画坛创作现状的认识与思考。当下社会的发展节奏让今天的艺术家在创作时,早已有了超越“中西方绘画与文化形式碰撞与融合”的觉悟会把更多其他领域的时代元素融入绘画创作当中,这就大大加速了当代美术进程的发展节奏。所以当下也是山水画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往往某一个新的思潮和实验性技法刚出现,很快就有一批艺术家马上能够接受、参与,并实践、创作,最终得以驾驭。这样从一个新作到形成一个创作群现象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这就给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带来了各种可能与方向。第三,是对自身山水创作的认识与实践。张复兴在中国画坛上属于出道早、成名早的老资辈艺术家,但是目前很多与他同时代甚至其后辈的艺术家,却早早地进入主动的创作稳定期,或者说发展停滞期。特别是不少艺术家在取得了一定的画坛影响与艺术成就之后,会选择以“形式上微调、细处上深入”的方式来维系已经获得的局面。而张复兴却选择了“冒险式”不断革新自我的发展道路,即随着自己阅历的不断叠加、底蕴的自然积累、笔触的不断老辣,使自己得到自然而然地提升。梳理张复兴山水的发展脉络,最大的印象就是“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前者是指他虽未采取或冒进或维系的发展方式,却能一直保持着不断自我革新的进度。后者是指其山水革新非常自然,无论以哪个时期的画作为切入点,向最紧靠的“之前”溯源,都会得到变化自然的结论。但节点跨度一旦拉大,作品的面貌变化就会明显不已。譬如,20世纪90年代张复兴的“密体山水”,是要将线提纯出来,并增加其线的存在感与辨识度;而发展至“寻常家山”则是要把境界提纯出来,并增加画作整体的契合度与自然感。这种变化是真正的从“技”到“神”的变化,但难得的是其循序渐进、不知不觉的节奏。事实上“密体山水”与“寻常家山”在技法和风貌,甚至是绘画题材与内容上都有很强的连贯性,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区别明显的变化,让人觉得自然而然又理所当然。


张复兴《山邨秋怡》

  润饰观念新

  尽管张复兴所持的艺术观念简洁而清晰,但仅仅“传承文脉、把握精髓、认知本质、获得境界”还不能使之慢下思考的步伐,很快过渡到了画论层面的思辨上来。而这种反思的对象直指山水绘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质之一——“文人润饰”。在古代绘画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山水画与文人画的界定与范畴互相交织与渗透,使得山水画在文人润饰下打上了高度程式化的艺术标签。而在张复兴看来,文人润饰作为文脉传承的部分赋予了山水画传统文化的精深、哲学、思想等深刻内涵,是继承与发展的重点。但部分当代画家只讲求文人润饰而忽略了山水画本身现实生活描拟的能力,或者说忽视了自身于时代生活的笔墨体验,不能正确地对古人与前人,对融合与观念以继承与接受,而却拿出文人噱头来遮羞这方面的不足,一味程式化的笔墨与社会现实生活,就与整个世界潮流变化格格不入,就只会置山水于空想与空阁,其结果就是桎梏国画的发展进程。“所以传承要与时俱进,文脉要创新发展,文人润饰要符合时代精神。”

  文化言立场

  “文化立场”的概念虽不新颖,却鲜有画家就此大做文章。而显然在思辨前人的基础上,张复兴又有了别于他人的见解:“我们对文人画、文脉传承、与时俱进的精神树立了全新的认识,对古人与前人的继承,对外来文化与其他体系的艺术观念的借鉴,进而形成契合时代的全新笔墨体验,而这种体验的关键却是一个立场的问题。因为笔墨体验一定要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本源,进而回答‘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这也才是一切文脉、传承、继承、革新、发展的基础与起始。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山水千姿,不少作品的创作伊始就背离了这样的文化立场,所以才会有茫然、困惑、含混、纠结的创作情绪,才会出现缺乏文化归属感与地域认同感的作品。”

  笔墨存风华

  在反思古人与言明立场之后,真正使张复兴的思考落于实际的,便是基于现实的笔墨体验。“笔墨体验的形式多种多样,现实生活感受是为一种,实际落笔探索是为一种。而反思古人、总结前人、融汇东西、汲取外来等也都是以身置景的体验,而理清山水脉络便是这种体验中重要的一环”。张复兴强调要清晰地认识到山水脉络中每一个关键节点上的真正的精华所在,“如宋于元山水之大成、文人对山水之润饰、现当代山水之革新等”。而知其精华便会有很好的包容度和融合力,“近现代山水于融汇东西上的贡献,当代新水墨于观念性、新图式、视觉机制建设等方向对当代山水的触动——外来元素不是博弈的对象,而是发展的助力,而实现的前提就是包容和汲取的精神。事实上只有在对山水脉络有很清晰的认识之后,才会有很思辨的反思:知其精华所在方能了其不足之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落后于时代就会面临着被时代的淘汰的局面。”

  从笔墨运用上而言,张复兴尽量会去规避与他人相同的技法,总是不断于自己的实际体验出发,“那么这种体验首先是从传统中来,其次就是从生活中来。”“有人说的画若都从写生而来便不够出尘脱俗,这是他们没理解写生的实质——不是单纯地积累现实素材、培养绘画灵感,而是以体验生活的方式体验自然,进而从体验中提炼出来对自然于生活的认知与情感,而这个过程就是重要的笔墨体验,所以我作画的时候从来不翻任何速写本不看任何照片,因为这些山水都是我生活的积累,自然信手拈来。”对于张复兴而言,现实生活给他的影响要高于某家、某派,甚至艺术经典对他的左右。

  寻常家山里

  事实上,“寻常家山”的形成与确立过程,并不是那样如同张复兴自己所描述的那样清风云淡,而是在其深得文脉精义,认知山水实质,厘清国画边界,梳理发展脉络,反思文人润饰,确立文化立场,革新笔墨体验之后,依照自己的本真创造的结果,只不过这些过程都在张复兴多年来的艺术摸索与坚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所以“寻常家山”才如同自然而然、理所当然地发生一般走到我们面前。

  “亲和风貌”是寻常家山最大的呈现特质。一树一溪寻常平易,如推开院门便可映入眼帘;一山一石,幽然天资,如置身林山定会收入眼底。云有祥和安逸,林有宁静致远,村有恬淡疏朴,人有怡然自得,张复兴以这样的呈现风貌将这些“寻常”的景致与山川直接置于观者面前,最大限度地拉近了作品与受众之间艺术传达的距离,使得自然的亲和感油然而生。

  “田园诗意”是寻常家山最重要的艺术气质。无论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舒展淋漓,还是“朝雨浥轻尘,青青柳色新”的清新淡雅,抑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都能从张复兴的画作中找到最自然的契合,一时间是画是诗浑然不分,只余似曾相识满于纸上。

  “自我情治”是寻常家山最本质的精神内核,他将山水绘画的经典范式都放入了“画的下面几层”,放置于最上层的则是最朴实无的本真,这便是决定张复兴作品风貌的最大本源之一,长久以来其秉持的绘画理念使得张复兴的画作一直是其自我性格与心性的真实写照,这种自我情治的真诚流露便成为寻常家山的恬淡疏朴情感基础与宁静致远表现理念。

  “无我境界”是寻常家山最深刻的艺术蕴涵,“一家山水”的实质是“一家境界”,因为张复兴在寻常家山中的最大艺术造就就是以寻常景致营造了最亲和平易的本真情怀,进而还原了山水最和谐自然的面貌,这必有超脱的境界才能信手完成,而在这个完成的过程实质就是自我情治升华至无我境界,进而将张复兴自我的艺术追求与审美情治,转化为普众的艺术传达与审美烙印,而做到这点需要依仗艺术本质蕴含的无差别的艺术感染力,即激发欣赏者产生精神共鸣的艺术力量,而此才是寻常家山最深刻的艺术蕴涵。

  本真非常画

  事实上张复兴目前这种具备强烈的个人艺术理念的画作风貌,需要尤其成熟而独立的,且大不同于他人的笔墨程式与绘画技巧予以支撑与承载。但与很多意在标榜符号性的绘画效果以及着重突出创新性的技法的艺术家不同,张复兴“寻常家山”的最大特质与价值之处,就是画家将对山水精义的承袭、笔墨程式化上的创新、绘画技法上的创造,都以奠定风貌与形制的章法与原则的内在形式的而放置于绘画的里层,而放置于上层的则是由其完全“原生态”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构思所催生的“本源”式的创作意图——朴素而纯粹的情怀与感悟,也就是艺术家对绘画、自然、生活全身心的情感与认知的凝结,即为张复兴的“本真”。

  这种基于不断的自然感悟、绘画实践、生活体验、人生阅历的而迸发的艺术家情怀与感悟的本真,或随着实践与时间的深入而不断结晶与升华,这就要求张复兴不断调整自己“下一层”的笔墨程式和绘画技法,而张复兴的这种调整既不墨守成规又能客观体现当下自然与现代生活的现实风貌,“尽管山水画意在描拟自然风光,然而古来江山依然在,使得不少多艺术家认为山水画所呈现的自然形貌特点是一致的,但是事实上,不同时代所孕育的艺术家本真的会使得他们的画作形貌自然有了迥异,所以如果我们一味遵照古人的“形”与“技”,而非“精”与“神”,那么呈现出来只有一股古韵而乏时代气息。如何既不老气横秋又不光怪陆离,即延续山水文脉传承又保持中国绘画体系正统,就要求我们将原有的程式化提炼到一个新的程式。”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张复兴的画作整体上一派温润自然的气息浑然天成,但细究其画中的一草一树,一山一石就会发现结构、细节、方法上的与众不同,却是最适合的配合其要表述的本真的形式,高于自然、炼于生活,又平易近心、承于本真。

  清代宰相魏裔介著《兼济堂文集》中言:“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说的是为品乃为人之先万万伊始的重要。作为谈论一切的基础,是持续发展的基石,要先于任何开始之前。中国当代书画之根基自然是艺术家,当代山水之根基自然是山水文脉的传承精义,而继承之后的发展与创新事情,才是每个足以于美术进程中有所作为的当代画家需要以一家之力标准的关键。张复兴出于自己的本真而选择的道路就是“尽可能文雅而平易的艺术语言去描拟百姓乐于观见的生活面貌”,以自然而然的效果“将那一抹丹青画到人的心坎里去”,而在我看来,这便是艺术本质的得以触动人灵魂的力量,也就是“寻常家山非常画”的真正由来。

  由此我们再来梳理张复兴画作的学术脉络时,一条清晰的“由技入境、由法入神”轨迹便跃然纸上:20世纪90年代,张复兴“将线条提炼而出”的密体山水,引领当代山水画坛由技法创新到图式创新再到法章创新的创新风潮,21世纪初张复兴“将境界提炼而出”的寻常家山,以线墨的交织将密体山水于技法与图示上的创新引入了内制——内涵与境界的提炼,而张复兴目前正在研究的“将精神提炼而出”的一家山水,正是在寻常家山内涵与境界的基础上引入精神层次的炼化:“进一步地淡化物象的限制,以传统山水的形制高度程式化的‘抽象’承载精神指向”。一位年近古稀的艺术家却始终将全部的艺术精力投入到山水画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索与建设之上,这一份担当情怀与革新的精神,与其画作一样,具备着触动人灵魂的力量。

2015-06-23

作者:张天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