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画到沧桑韵更浓

  古人有佳话:“话到沧桑句便工”,意思是说到有内容有深度之时,句子自然精伦出彩了。我借用过来,稍加改变,用于评论王灏的画。

  画家是用画“画”说情说理说愁说意。少有人说画“工”,多用于说“工于画”,是说擅长于绘画,所以不可步其后尘,从而“韵”仿佛于此是替代的极好选择了。所谓“韵”也极宽泛,有所指而又无所指,既描述对象:韵味无穷,体验也。这意诠释,评述王灏的画仿佛顺理成章。

  何以见得?

  其实王灏极为年轻,出生于1969年,正是把梦多了几分的艰辛,而艰辛又被赋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年代。可见他的画,不知不觉便流出了这一串破为掉书袋的文字。因为年轻,运用起水墨语言和艺术样式,没有那么多的羁绊,更不会安心于前人的成就而循规蹈矩。历史就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这种状态中蹒跚前进。他除了用毛笔,纸是手工纸,图像画上去,有宣纸的敏感,但又比较硬,纸的支撑力比宣纸要强。在颜料上也不拘一格,国画颜料、水彩画、油画颜料,杂而用之,因此,色彩涂、堆、染、擦间而有之。这样的创作方式很难与我们的开场白对应起来。

  但是有意义的地方正是在这里。

  我一点儿也不了解王灏的人生经历。他的生活,他毕业于哪所学校,他最喜欢看什么,等等一无所知。我写画做评论的文章的习惯是就画说“话”他的画专注于怀旧的、伤感的、往昔的故事。那种淡淡的极具装饰味的构图和线条结构方式,故意模糊了作品的背景。比如《在水一方》,人与景,房子和植物融为几何形成的结构,但又是从中间的老房子的错落有致的透视中简化而来。《双桥》让人想到《三国演义》中的二娇的遗踪,但是表现方式和画面的情绪闪闪烁烁隐射着当代人的生活。《雨中》飘逸着高洁和淡雅的高贵气质,但背景、人物、结构组合的美轮美奂令人几许清醒又几多神往,通篇无雨,而心里仿佛被淋得透湿。再如《静物》、《花》、《廊桥》、《飘渺的城》、《黄色的花园》等作品,画家一反常见的专注于水墨画的线的表达,而是以西方当代绘画的结构表达方式作为宗旨,寻找中国水墨艺术中那种结构的韵味之美。

  应该说,王灏做到了。从作品的意义解读方面说,王灏着迷的是那种绘画的韵致之美,一种伤感,一种怀旧,别离的时刻,伤逝青春与身体的节奏和律动随风而逝。感叹老树、老屋、那山、那河……伴随着岁月的沧桑而愈发散发出醇厚而甘爽的精致,而那些曾在老树下、老屋前前后后、那山边那水旁的故事的主角却成了永远的未来历史。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伤感时节情最醇,画到沧桑韵最浓。

  亦借亦凑,不就是王灏画作的面貌吗!我不知道我是否强解人意。

  我还要说的是:技术和物质层面。

  当代绘画多种多样,你可能想到的任何一种形式和材料都有许许多多的人在玩。玩法再好再绝妙,真正想找到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也不是一蹴而就,有的用水墨还原成为一种视觉观看样式,还原为:零度:水墨,没有意思,没有符号,没有生活内涵,而纯粹是视觉的。还有的用水墨的传统技法表达当代人的生活内容。王灏在这期中比较独特的是:让观看者在不知不觉当中进入他的艺术语言意义的置换。运用方式虽然还是在传统的平面材料使用范围之内,但是已经大大消解了传统水墨画的那种笔墨深度的绘画样式。而西方的纯绘画在转化成了王灏的基础和视觉背景之时,努力地融入了中国艺术文化的情致。由此可见王灏的工作是极为有文化立场的,这一点非常有必要大加赞扬。

马钦忠 上海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院教授

作者:马钦忠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