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9-03 18:04
评选现场(左起:张献民、顾铮、蔡萌、任悦、曹庆晖)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9月3日下午3点,第二届林茨摄影奖学金在798正式开评。本届邀请到顾铮、张献民、曹庆辉、任悦、蔡萌五位担任评委。据悉,参与申请本届林茨摄影奖学金共有9位,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目前摄影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评选伊始,第二届林茨摄影理论奖学金评委、学术主持蔡萌总结了第二届来稿情况,并表示虽然投稿数量不多,但学术规范相对整齐,选题内容丰富多样,且学术背景较上届也有较大提高。
在9位申请者所提交的选题中,评委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就当下摄影在中国的状态与实用性和传播率的角度上,评委都做了严谨的考虑和深入的探讨。其中,唐卫《中国艺术域外传播误读研究——以摄影艺术为例》、刘加《游荡在古典性、现代性、当代性的中国摄影(2007-2015):建构主义研究》、郑梓煜《表象建构与视觉动员:当代中国(1949-1976)的视觉生产机制及其流变》、刘雅菁《从风景解构到摄影重构:文化记忆在中国当代摄影中的新探索》四位申请者及其选题方向入围。最终大奖也从4位入围者中产生。对于这届的9位申请者,评委们给出了高度的认可,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国内青年摄影理论研究人才依旧匮乏。
独立电影批评家、策展人,张献民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摄影评论家,林茨摄影理论奖学金学术主持,顾铮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曹庆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摄影评论家,任悦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研究员、林茨摄影理论奖学金学术主持,蔡萌
从本届申请者提交的材料质量与数量上判断,经过充分的讨论,评委们决定今年在获奖人数上作出调整,只评出一个大奖。经过审慎认真的评选,郑梓煜的申请论文《表象建构与视觉动员:当代中国(1949-1976)的视觉生产机制及其流变》获得评委们的全票通过,最终获得本届林茨摄影理论奖学金的大奖。其余两位名额空缺,奖金也将全部退回奖项资助人。
评选结束后评委签字
郑梓煜的申请论文《表象建构与视觉动员:当代中国(1949-1976)的视觉生产机制及其流变》评委们给出了高度的认可。该选题围绕1949-1976年间中国的视觉生产-动员机制来展开,并且这个选题也是在其硕士论文基础上提交的,其研究方法尝试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展开跨学科的研究。此选题的结构与研究对象相对明确、扎实,也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材料获取较有保障,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也有较好的兼顾。不足之处在于,具体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结合尚待进一步明确。
评选合影
林茨奖旨在励和资助更多有志于从事摄影理论研究的学者完成学位论文和研究课题,鉴于两届的评选状况,各位评委也对该奖项未来的评选机制的改革与调整,提出了非常多的建议。例如:增加获奖者的项目跟进和回访工作,以及邀请入围者参与评选,通过答辩的形式进行现场交流和讨论等。
嘉宾合影(左起:张勤、任悦、曹庆晖、顾铮、张献民、蔡萌、李媚)
据悉,林茨摄影理论奖学金是一个民间的公益性的摄影理论研究项目奖。旨在发现、支持和培育优秀摄影理论人才,鼓励他们的摄影理论研究,推动本土摄影理论和学术研究的良性展开。林茨摄影理论奖学金为两年一届,并委托候登科纪实摄影奖代评,其申报与评选时间与候登科纪实摄影奖同步进行。每届可最多奖励三名学者,每位获奖者的奖金为人民币10000元。
林茨摄影理论奖学金的评选范围不仅包括摄影史、摄影基础理论、摄影美学以及摄影个案研究,还包括与摄影相关的其它研究学科,如:视觉文化、图像学、图像志、社会学及视觉人类学研究等;此外,国内外高校在读的与摄影理论研究相关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来自不同机构和民间的学者(年龄不限)也同样具备申报条件。
【四位入围者选题分享】
刘雅菁:从风景解构到摄影重构 文化记忆在中国当代摄影中的新探索
刘加:游荡在古典性、现代性、当代性的中国摄影(2007-2015)建构主义研究
郑梓煜:表象建构与视觉动员 当代中国(1949-1976)的视觉生产机制及其流变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佟雯、徐婉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