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林尔先生给我发来一批印作,邀我对其印作进行批评,好像我们搞评论的就是毒舌,就是以批评别人为乐事,让我多少觉得有点尴尬。我和林尔先生说,我对篆刻基本上就是门外汉,自谦说一窍不通有点虚、伪、假,但实际情况是对篆刻不求甚解。但林尔先生执意要说说上几句,而且要听一点真实的声音,让我有点无所适从,想来想去,还是硬着头皮,谈谈我对林尔先生篆刻艺术的一些不算看法的感受吧。
知道林尔先生的篆刻艺术是90年代,是在《书法报》看到林尔先生的一批印作,当时印象最深的一是苏州人在新加坡。二是篆刻风格很是清新,以甲骨文入印,风格独特。后来由于讯息的发达,我陆陆续续看到了林尔先生的一些作品,我一直被其印章作品中的一种说不出的气息所吸引,每次见到林先生篆刻作品都会忍不住看上几眼,最近这段时间,我经常面对林尔先生的印蜕,我一直在思考,他的印蜕究竟有什么魔力让我心灵有些许的温暖,我头脑里面有一天突然冒出了四个字:“文人篆刻”。
说到”文人书画“二字让我们许多艺术家都会淡然一笑,这词语在当今艺术评论中用得太多,在一些艺术家心里就是不会写字和画画的代名词,只要是在书法和绘画技法上没有入门和过硬技艺的都会美其名曰统称:“文人书法”,“文人画“。这就是我们对文人艺术的曲解和当今艺坛一些沽名钓誉者的自我粉饰和拔高。其实对”文人画“的解释,陈衡恪解释时就讲 “ 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此叫做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 。许多伪艺术家就喜欢说他们的艺术作品不考究艺术上的功夫,是艺术思想的体现,其实就是水平不高的掩饰,所以也就有了当今艺坛只要提到文人艺术的不屑和不顾。但我这里提出林尔先生的篆刻是“文人篆刻“,绝对没有对林尔先生的贬义,反而我觉得要大力提倡真正的文人艺术和全民的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
历史上篆刻艺术的开始,我认为就是由文人篆刻开始的,中国的篆刻史其实就是一部由实用到艺术的一个渐变的艺术史。在陈振濂先生的《篆刻艺术纵横谈》中就有这方面大篇幅的笔墨,篆刻艺术兴起就是由文人的赏玩、创造、传播而兴盛的。但这些年的时代发展,书法篆刻展览比赛的风起云涌,已经对篆刻作品中文化韵味、气息越来越忽略,对技法的精研而大行其道,奈何!奈何!
篆刻是一个特殊的艺术,它是要用技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所以我这里提出林尔先生的“文人篆刻“绝对不是忽略技法的篆刻艺术,他的篆刻作品是具有完备的技法,在高超的技法下表现他对中国传统艺术和审美情操的篆刻艺术。说了这么多林尔先生的篆刻艺术是“文人篆刻”,如果有人要我用详细的笔墨语言来描绘林尔先生的篆刻艺术究竟文人化那里,在那方印、那一件艺术作品中体现了文人化的笔墨刀情趣,我还真的没有办法回答,想起了司空图的《二十四品》中的“典雅“解释:“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林尔先生的印作我觉得就可以用”典雅“来概括。这也就是我说到的文人化的问题,艺术要文人化,欣赏者也需要文人化,只有对等的艺术修养,欣赏者才能进入艺术家的艺术世界,否则”高书不入俗人眼“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提高艺术家的文化修养,提高全民的艺术素养是我们当今社会要重视的问题。
在林尔先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印边款他刻下:”甲骨文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引入篆刻以来,虽有多人尝试过,但都是偶尔为之,孜孜以求的甲骨文印家为数并不多,其受众不广,创作者层次不高,在全国展赛中鲜见佳作,缺乏卓著的领军人物,种种因素导致甲骨文书法篆刻处于低迷,作为其研究者如何走出困境是当今的首要任务。二0一四年九月二十一日,西泠印人大耳“。此跋可以看出林尔先生的书法篆刻取法对象和对当今艺术界对甲骨文研究冷落的担忧。
甲骨文1899年出土到现在 不过一百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而且甲骨文的出土后,据统计单字不超过2000个,使用起来极为不便。董作宾先生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甲骨文字的风格分作五个时期,不同风格时期文字入书、入印应尽量统一。所以给学习,创作的艺术家带来了很大的取法障碍,加之甲骨文的线条单一,主要以直线条为主,单一的线性,也给艺术家创作带来了困扰,所以也就出现了林尔先生说的现象。在重庆出版社1999年《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作品集里面,我们只能看到寥寥无几的印家数方惊鸿一瞥的甲骨文入印作品,而且在章法和集字上,还没有完全脱离古玺一路的模式,但时代在进步 ,从黄牧甫流派对甲骨文的探索,从简经纶对甲骨文研究,到今天刘江先生,苏金海先生,林尔先生的渊源有自的继承和创新,我相信这样的艺术盛世会越来越近。我相信!
甲骨文入印难就难在天然。甲骨文入印历史就没有先例,那如何将占卜师刻在兽骨上的文字,印化,这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还是让印家头疼的事。我在林尔先生的印章作品中看到了一种林尔先生尽量还是还原甲骨文的刀刻的原始面貌,在白文中单刀直冲,有率意但也在用刀的处理上,尽量还是注意到含蓄内敛,不过火。在朱文上,有师法来楚生的一些痕迹,对线下刀,表现线条的老辣挺劲。看其章法,尤其喜欢其白文的自然天趣。朱文印由于受限于框,怎样在边框的处理上要让印文在其中不压抑,又能浑然一体,我在印章里面看到了林尔先生的呕心沥血,妙在有意无意之间我看林尔先生一直在努力,期望林先生在甲骨文入印的印化、印趣、印语上有所突破。想起我曾经在上海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看到的甲骨文实物和拓片,我赞叹先人的智慧和才干,我也突发奇想,如果林尔先生印章边款用甲骨文刻,边款和印章交相辉映,那是多么和谐统一的一件艺术品。黑白的边款甲骨文和殷商甲骨文拓片,是不是有一种意于古会的契合,林先生以为如何?
评论一个艺术家的作品高度不是看一幅作品,而是他给您的作品您能慢慢品读多少幅。有时我翻开一些艺术家的作品集,或者参观一些个展,看了几幅就觉得索然无味,因为他们的前后作品的艺术风格、取向、意蕴都差不多。好处是此种艺术家一招鲜,有高度。但这样的艺术家我个人认为还是有狭隘的。我喜欢历史上的如赵之谦,吴昌硕等等,喜欢他们给我常看常新的艺术体味。林尔先生给我发来的这批这批我有了如此感受。他篆刻作品有汉印中的图腾,妙趣横生;有秦汉印的妥帖自然;有明清印流派一路的老辣刚猛;有甲骨文的天然天趣。回到题目:“林籁泉韵,温文尔雅”。这样的评述林尔先生最恰当不过,林先生的作品有道法自然的天籁,作品情趣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受,我喜欢。
看林尔先生的作品,让我又有了一种夜晚在苏州平江路,山塘古街漫步的感觉。走在麻石小道上,周畔小溪流过,桨影斑驳,交错小道有点点的灯光溢出,耳边回响着“牡丹亭“昆曲悠然回转。这是让人陶醉了生活和艺术,陶醉在这林尔先生的艺术作品中,陶醉在这带有苏州这吴侬软语的慢生活中,有一种追梦的感觉,追寻艺术之梦的感觉······。
作者:汲古斋主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