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变“文字结构”为“艺术结构”——读林尔的甲骨文印

  我和林尔兄有缘。印缘自然不在话下。关键是第二层。他在苏州吴门,古称姑苏,我的老家当涂,古称姑孰。我没有详加考证,但早有专业人士告诉我,这其中确有渊源。只是姑孰的名气被掩藏了,其实早在唐宋,李之仪来此,号“姑溪居士”,苏轼则留下了《姑孰帖》。尽管我多年不曾回,却始终记得那条姑溪河。

  新见林尔兄近期甲骨文精品,读之只觉得眼前一亮。因为作品较多,更方便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方向。

  有清一代,经过众多大师先贤的尝试和提炼,总结出印中求印、印外求印、印从书出、印从刀出等宗旨,成为后世的度世金针。以此来衡量林尔兄的甲骨文创作,可谓至当不过。

  按照林尔兄的自述,因为偶然机缘钟情于甲骨文拓片,为此而着迷、疯狂,遂发宏愿,尝试以此入印,一发而不可收。

  甲骨文入印是篆刻创作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面世较短,发展未臻于成熟,但意义不容忽视。自简经纶首开甲骨入印,历来不乏诸多印人加以尝试,但成功者寥寥。很多人受制于可识字数和字形性质的限制,在印面中未能实现有效的“印化”,文字之间的关系无法协调而成为有机整体,出现机械刻板或造作松散的不足,遑论个人风格。所以,对于林尔兄来说,甲骨文入印无疑也是一种挑战。也正因为是一种挑战,存在一种莫大的乐趣。当自己所喜欢的一种古文字,在印面中以另一种形式“复活”,而且还能打上个人烙印,这种尝试所能带来的乐趣是难以用文字来形容和表达的。人生需要有趣,从事篆刻艺术也要有趣,否则无法持久。

  当然,仅仅做到有趣还是不够的,必须上升到专业水准的高度。林尔兄做到了这一点。篆法上充分印化,毋庸赘叙,刀法变化丰富,充分传达“书写性”,章法上,充分考虑到发挥每个字形特点的同时,保证整体上的和谐,从古玺印章中找到对接的灵感和资源,巧妙化合。艺术关键在于一个“化”字。做不到“化”,反面就是生硬,就是夹生饭。所以,对于林尔兄而言,个人风格自然是水到渠成。一种限制性非常大的文字,能够运用自如,成为个人风格的载体,作为同道,我深知其中大不易。

  究其成功的缘由,我尝试总结出三点:一是入古,二是求静,三是近雅。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体系最完整、最成熟的古老文字,虽然归于篆书体系,但远不同于后世的缪篆等入印文字,古韵、古意、古味、古态等,都要大力发掘,更重要的是掌握出处,实质上已不仅仅是印人的要求,而是文字修养的范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入古,否则只是叶公好龙。老子言:“静为躁君”,静而能古,复归平正就是一种静穆的境界。当然,静的形式中要有动的变化。纵观林尔兄的诸多印面,成功做到了这一点。静的整体,蕴含动的态势。近雅更不难理解,篆刻本身乃风雅事,甲骨文入印更添高雅——“高难度的风雅”。这无疑源于林尔兄在明清流派印尤其是黄士陵篆刻中汲取“清雅”之气。印面气息清而不浊,方为上乘,做到风雅、高雅和清雅,再加上前面所强调的“古”,便入“古雅”,斯是大道。

  此外,林尔兄边款取曼翁之意,可谓“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由此可以看出林尔兄的眼界和心胸。

  苏州吴门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书画印久盛不衰,无疑对林尔兄有濡染之功,而置身当下,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林林总总的来看,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我给林尔兄的建议,除了注重“印中求印”等四大宗旨外,还得增加“印从人出”一条,注重个人性情等一切消息,在知天命的黄金年龄段,再出精品。“世浪连天涌,心如一镜平”,方寸之间,游刃有余,有大自由,得大自在。

作者:薛元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