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欣赏孙黎的作品,如果能够静下心来调息几分钟,就能呼吸到北方乡村的阳光和泥土的味道。
众所周知,中国的乡土油画以上个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父亲》为代表,曾经风起云涌盛极一时。但是物换星移,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变,乡土油画也经历了一个日渐式微甚至没落的过程。从题材选择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青年画家把表现的焦点对准了他们沉浸其中的都市生活。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乡土题材的油画,就像那古老童谣中的乌篷船,渐行渐远,眼看着就要淡出主流大众的视野……
但是,还有人仍然对乡土油画一往情深。他们虽然为数不多,但却执着坚韧——他们用赤子般的真诚,始终不依不挠、坚守不弃;他们用“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在帆布上勾画着城市人的心灵家园。作为近年来南中国艺术界的一位引人瞩目的中青年油画家,孙黎就是这样一个乡土油画领域坚持不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晴朗的阳光洒在这些画面上,密匝的红果与低矮的瓦房呈现于画面之中,画面中敦厚的农民们头缠白羊肚手巾,眯缝着布满皱纹的眼睛,开心的微笑在空气中流淌……面对这些充满浪漫的理想主义的画卷,我们很容易忘却尘世的喧嚣及其带给我们的疲惫,忘却了都市的繁华虚伪和生活中的无聊与无奈。
西方现代艺术大师马蒂斯曾说:“我的作品就是让人们在疲劳工作了一天之后,心情得到放松,精神得到愉悦。”孙黎的作品总是在不经意间也出现了类似的效果。在孙黎的众多作品中,象这样“充满阳光与泥土气息”的乡土题材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如《出山》、《故园》、《家祥秋醉》、《八十九里坡》、《太阳照在山冈上》、《过年》等等。这些灌注着画者真情实感的作品,对于那些对北方乡下有着特殊记忆的读者与观众来说,总是让人见过一次就不会忘记。
《故园》是孙黎作于1999年的一张风景画。这是北方农村的普通一景,但在孙黎的笔下,那厚实浓密的树冠与房屋阳光中的背景,那庭中红红的小树羞涩而热烈地挺立着,让人感觉时间仿佛凝滞。这是一个沐浴在阳光中的村庄,温暖的静谧笼罩了一切,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泥土的清香。只有那空地中觅食的母鸡,让人在隐约中想象着它喧哗的时刻。
《大河堤》也是孙黎自己比较喜欢的一幅。一般而言,长长的河堤与光秃秃的树杆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古藤老树昏鸦”的沧桑感,然而在孙黎的油画中,其悠闲与热闹却分明比现实生活更增加了几分诗意。《大河堤》描述的是北方的赶集。中国农村无数的赶集对于农民来说,是定期举行的盛大节日。时至今日,乡间货郎和雨巷中的叫卖声,已经成为封存在上一代人头脑中美好而难忘的记忆,好在我们还有孙黎的作品,他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过去的温暖的精神纽带。正像《大河堤》中所展现的那种意境一样,浑厚粗犷,淡定从容,镌刻在农民兄弟脸上的单纯与质朴,正是被我们曾经遗忘而今又重新苦苦追寻的心灵静土的象征。
《八十九里坡》是孙黎新近创作的一幅作品。画面背景的天空上卷起的风云,让人联想到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但它又仿佛只是一个发生在黄土地上普通的故事:青一色的老头和几个壮年男子正分成几组在喝酒抽烟,憨厚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整个画面以黄色调为主,这是泥土的颜色,也是阳光的颜色。
细品孙黎的画作,粗犷中寓含蓄,热烈中见沉稳。从绘画技巧来看,孙黎一方面象许多从现实主义风格走过来的艺术家一样,对于传统依然有着深深的眷恋与热爱,但他在另一方面又绝不把自己拘泥于现实主义的窠臼之中,甚至不屑于以单纯的精确再现来谋取观者的视觉认同。相反,从他的作品这一创作轨迹可以发现,任何既定的范式或框架都没有成为他的障碍,孙黎一直都尝试着在现实主义的主调中对各种艺术手法加以熔铸和锻造。在他众多的乡土油画作品中,除了显而易见的现实主义因素之外,像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等诸多表现手法与风格在他的画画中均有迹可寻,如《大河堤》中厚实而略带张狂的画面,《故园》中迷离而奔放的色调,《冬闲时节》中偶尔横飞斜逸的笔触等,都让人感觉到明明是在真实的现实之中,却又有着几分陌生的疏离和抽象。
孙黎是一个早慧的艺术家,他16岁就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1982年大学毕业时才不过20岁。从那个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代起,孙黎就一直义无反顾地衷情于乡土艺术。尽管事实上他并非真正的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而是一直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城市人,但热爱土地的情结却自然而然地扎根于孙黎那淳厚的艺术性灵之中—“小草恋山。野人怀土”,也许,在孙黎的创作理念中,只有中国传统乡村意义上的故土,才是我们人类真正的精神家园。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