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身份焦虑与认定:记四川美院油画系2016届毕业创作展

2016-06-06 19:22

  动物在荒野上奔跑,在天空中飞翔,在丛林里栖息,它们臣服于自然设定的规则,从不僭越,更不会像人一样不断有身份的焦虑与认定。

  而人,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总想知道“我是谁”。在确定自己的身份后,我们才有可能告诉他人“我到底是谁”。

  其实普通人对自己的身份并没有那么敏感。但有一个群落,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总是把自己的身份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就是所谓的艺术家。

  上个世纪90年代,历史进程跨入了全球化的快速轨道,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骤然间变得频繁起来。为此,中国艺术家们在参与国际当代艺术活动时总是具有强烈的文化归属感;伤痕、乡土、政治波普、玩世现实、新生代等艺术思潮对中国历史充满了追问与沉思,它们的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带有明确无误的中国印记,这个印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身份”。

  身份化的创作模式在那个时期完全成了艺术家捉笔成画的必然依据,没有中国符号的当代艺术作品根本就不可能在任何国内外的艺术展示中出场,更不可能被任何眼光所关注。

  世界范围内,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身份”尤为突出,这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1970年代末,中国在历经了漫长的社会激荡之后,以开放的态势融入了国际社会。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一个庞大的文化共同体,它必须直视它的昨天发生过什么,今天正在发生什么,明天将会发生什么;而艺术家试图用他们创造的图像来揭橥这些问题,告知世人这是中国人在独自思考与探索,并以此来区别任何一个与我们有完全不同历程的国度的艺术。我们的身份归属与认同正是在一种由反思、质疑、批评构成的热烈情感中获得了自信。这种自信一直跟随着中国的发展路径。

  今天,我们走进2016届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创作展览现场时,也许敏锐的观者会发现,年轻学子们的作品形式多样,主题新颖,材料跨界,观念多元,但却没有十分明确的本土意识。就是说这类展示也许在纽约、伦敦、柏林、东京都可以看到。这些作品传递的是一种全球经验,其间再难发现一种中国印迹;同时,它凸显着一种新的身份焦虑与认定。我们的同学们正是用这种“去身份化”的姿态来印证身在其中的时代精神。

  无可非议,90后一代获取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全球化的网络空间,他们的观看经验几乎与世界别无二致;不仅如此,他们的消费方式与观念也与发达国家是那么的近似,几乎近似到了雷同的程度。正因为如此,他们生存的中国作为一个举世瞩目、高速发展国家,面临的问题也基本被调整到了与国际同步的频道上。所以,我们的学生们所关注的现象也越来越国际,越来越与之没有差异,这预示着全球性的文明趋同化已然成为了一种常态。

  在这个背景下,“去身份化”便是这代艺术参与者必然的学术选择。

  除了学术纠结,大多数同学很快就要离开学校进入一种新的生活场域,他们又面临着一次新的社会身份的焦虑与认定。也许,在这个时候他们会再一次追问:我是谁?

  其实,你们就是生活在危机与机遇、失望与希望、疑虑与信任的双重境遇中的年轻人;你们就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16届的毕业生;你就是中国未来艺术的创造者。今天你们可能充满了困惑,但同时,无限的可能却属于你们。

  张奇开

  2016.06.03.

来源:艺术国际业界动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