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关于美术批评的一些认识——千叶成夫古稀生日宴会演讲(节选)

2016-06-17 15:44

  千叶成夫

  今天,我没有想到古稀之年的生日party能够在北京召开。首先感谢黄锐,是他想到并且具体安排了我的生日party。

  今年3月末,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期间,我不经意间说起,今年就要70岁了,黄锐说,那么就在我的工作室为您庆生吧。他邀请我和我的妻子到北京。并且当场就定了日子。老实说,我挺吃惊同时也很高兴。我想这就是缘分吧。

  今天晚上我的这个演讲,首先从我个人的经历讲起吧。

  我从小学开始就喜欢写作文。从中学开始,喜欢画画。这个爱好一直坚持到高中结束。那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不具备成为画家所需的才能,所以我决心成为一个欣赏绘画的人,开始学习美术史。之后考上大学,成为研究生,再去巴黎留学。

  千叶成夫70大寿宴会演讲

  实际上我最感兴趣的是新美术,也就是和我同时代的美术。特别是马塞尔·杜尚,我一直在思考关于他的一切。与其说做研究不如说我一直在思考。这一点才是美术史专业的学生和批评家之间的分水岭。

  从巴黎留学归来的10个月后,1975年10月,我在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就职,成了一名学艺员。因为学艺员的工作之一是策展,我对此有一定的兴趣,除了美术馆的展览以外,作为策展人也策划了不少美术馆之外的展览项目。

  但是我最想做的事情还是写美术评论。1986年我的第一本《现代美术的逸脱史》出版了。这本书是我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梳理,1945年到1985年为止的日本当代美术历史的一个尝试。写完这本书,我发现了两个课题。一个是从起源开始重新审视日本美术史;第二个是在东亚的范围内重新认识日本美术史。

  对于第一个问题思考的成果就是2006年出版的《日本美术尚未生成》,2014年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

  对于第二个问题思考,从1981年开始我对韩国,1988年开始我对中国开始了调查和研究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今天我70岁了,我不知道这个研究能够坚持到什么时候,但是我想坚持下去。

  作为一个批评家我的立场有以下3点。第一,坚持以作品为中心来思考和写评论。第二,在历史的基础上审视当今,或者是身处当下不断地追溯历史。第三,立足于所处的环境也就是自己出生、成长和生活中的美术脉络,还有不能忽视近现代以来西方积累起来的美术作品、思想以及它到达的高度。

  对于第二点,我想每个美术批评家都是这么做的,尽管程度有所差别。但是,对于第一点,很多批评家做的很不够,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大多数的美术批评方式,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状况批评”,“新闻式批评”,“样本式批评”。

  我说的“状况批评”是指不去批评作品本身而是写作品周边的相关情况。具体说来就是写作家的出生、成长经历和他的生活以及美术家所处的环境、当代美术的社会、政治、历史、思想状况等等。

  第二个“新闻式批评”,也就是介绍性的批评。第三个“样本式批评”,以西方美术的作品、历史、思想为范本的批评。

  其实,这些个批评也不是不可以,况且这个世上也需要这样的文章。但是,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说,美术批评必须针对作品本身来进行,无论如何不能离开作品本身来评论。

  所谓的美术批评,是用语言来表述非语言手段表达的作品。事实上这非常不容易。站在美术作品的面前,很多人直观的判断这幅作品不错,那幅作品不行。美术是属于感觉一类的东西,我觉得一般人那样做也无可厚非。

  但是,美术批评家是专业人士,作品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围绕作品本身,必须使用语言来表述。也只有做到这一点,一篇批评文章才触摸到了美术批评的本质。我就是遵循这个宗旨,努力的以作品评论为中心来做美术批评。

  一般人比起自身的兴趣而言,似乎更加关心美术作品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对于比较繁琐的作品批评,特别是我写的文章还比较长,可能没有人能耐着性子读下去。这或许是因为人们不认为美术和语言有很大关系。而事实上,美术的确不是语言,但是美术批评却是语言。当然这一点和观众没有多大关系,但却是美术批评家应该经常自省的事情。

  所以,对于像我这样的美术批评家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花上一定时间好好的看作品。边看边想或者是看过之后好好地思索。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提高欣赏作品的水平。通过不断地欣赏作品,让自己更深、更广的深入到看作品的那种感觉当中,然后在这种体验中,寻找合适的语言。这是我的美术批评方式。

  我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体验,谈到其中的感受,有的艺术家的作品能够极大地吸引我进入这种体验,有的艺术家则相反。不知道为什么,对于我,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这就是优秀艺术家和一般艺术家之间的差距吧。

  近现代西欧历史上,有这样几位优秀艺术家。关于他们我也写了几本书。这些艺术家是维米尔(Vermeer)、卡拉瓦乔(Caravagio)戈雅(Goya)。尽管他们是过去的艺术家了,但是对于美术批评家而言看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然后写评论和给当代的艺术家写评论没有什么不同。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

  我喜欢绘画等平面作品。绘画是最能反映美术批评家功力的一类作品。平面上的表达,艺术家比较难,批评家写评论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艺术家能够在绘画上表现出无限的深度。所以,批评家就要努力将自己的感觉深挖和拓宽到无限大,这是不可缺少的。

  画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存在,在每天的创作过程中,他的手逐步的被感觉所支配。比起画家本人而言,作品的主角似乎成为了画家的感觉。和手工艺人不同,画家作为一个观众时常重新审视每一天他所创作的作品,他会在头脑中反复思考,总是比现实要快一步到半步。“感觉”和“头脑”之间的反馈和交流一直在进行,所以每天,画家都会进入未知的感觉当中。

  千叶成夫70大寿宴会演讲

  艺术家通常超越自身,将这种“未知的感觉”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这种“未知的感觉”一旦将“时间”招来的话,画家的手自然而然地能理解这种感觉,这种感觉能够附着在画家身上。

  对于美术作品的思考和评论,我还有些自信,因为积累了很多经验。最近,对于美术作品的时间问题,我思考了很多。越是思考越觉得有意思。我也感到,它给我的美术批评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

  我在成为美术批评家以前就是一个观众,欣赏美术作品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我的感觉进入每一个作品的过程中,有时我能够感受到身体感官的喜悦。甚至于有时候,这种感觉会进入到意料之外的新境界,所以,我是不会停止欣赏美术作品的,感谢黄锐和其他优秀的艺术家们,感谢你们。

  最后,我还要衷心感谢今晚为我庆生的各位朋友们,谢谢。

  千叶成夫2016年5月14日

  关于作者

  千叶成夫,美术批评家。1946年生于日本岩手县,成长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文学系美术史学专业博士后课程毕业。1972—1974年,在法国巴黎大学附属美术考古研究所学习(巴黎大学博士),专业是西欧近现代美术史。

  1975年10月开始,任东京国立现代美术馆学艺员、主任研究员。在从事美术策展工作的同时撰写当代美术评论。2000年开始担任日本中部大学教授。在审视历史的基础上,不断的探索当代日本的真正的美术创造是什么。

  主要著作包括:《当代美术逸脱史》(晶文社,1986年)、《美术的现在地点》(五柳书院,1990年)、《奇迹之器德尔福特的维米尔》(五柳书院,1994年)、《日本美术尚未生成》(日文版2006年、中文版2014年)、个人美术批评杂志《徘徊巷》(2002年创刊发行)。

  2014年1月,千叶成夫的著作《日本美术尚未生成》中文版在中国大陆发行。这是千叶先生几十年来研究日本近现代美术的思想结晶,比较完整地展现了他对日本美术的独到见解。此书以艺术评论为核心,用历史的眼光对日本近现代美术进行了历史性的考察,试图通过对远藤利克、户谷成雄、堀浩哉、中村一美、草间弥生、田中敦子、川俣正等日本著名现代艺术家的深入评述,揭示日本现代美术的实质,并寻求在感觉、思想和理论上有别于西方的日本美术发展道路与方向。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千叶成夫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