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美术批评应大胆发声

2016-12-07 11:07

  近年来,我省艺术活动越来越多,个展、联展、研讨会、新书发布会,大大小小的艺术活动每周几十个,艺术市场也分外活跃。但每一个业内人士不可回避的问题则是:美术批评在艺术发展中的短板缺失。

  现状:我省美术批评的声音很弱

  前几日在山东美术理论委员会上,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高毅清先生的发言令人印象深刻。她说:“我省艺术活动的确挺多,有时候让人觉得挺繁荣,有时候又觉得很浮躁,现在经济形势不是太好,但还有很多画家在坚持创作,这很让人感动。谈到我省的美术批评其声音很弱,或者可以说基本没有。从全国来看,比较好的从良心说话的批评家很多,他们是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且没有功利色彩的独立评论家,大家往往觉得很好,但是大部分人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成为这样的人。山东理论的声音挺弱,很多人不太说话,反而去写大文章了,这也许是因为批评的文章一般很晦涩,贬的多抬得少,出力不讨好,容易得罪人。我特别关注批评文章,也喜欢和很多朋友分享好的文章,有的文章举重若轻,其立意观点也都和读者的感觉想法出奇一致,同时又把这种感觉表达的很机智,所以批评类的文章还是需要智慧、学养和天赋的。”

  谈到批评文章的必要性,高先生说:“现在社会真的需要很多好文章,不仅是民众需要,专业人士也同样需要。媒体中常见的评论文章也是专业和百姓搭界的一个重要媒介,需要专业性。理论家也可以适当的在艺术家和百姓的沟通之间做一些工作,因为再大的理论家如果和专业离得太远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也总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所以也应该深入画展,和画家多多交流。新一代的年轻人学历高、起点高,应该在专业上有更高的成就,同时也希望一些理论家为自己做事的同时,也为文化主体呐喊,对地域和大众,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除了美术批评缺少发声外,美术评论家张荣东还认为,我省对山东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研究也比较薄弱。我省文化积淀深厚,美术队伍庞大,但其学术实践成果表现并不十分出彩,研究也不够细致有条理。而像南京、杭州这种文化艺术氛围浓郁,学术理论的建构也比较完整的城市,他们对院校校史的梳理,对城市、文学、艺术、历史的挖掘都十分细致,这种轻松又浓郁的学术氛围也使得更多优秀的画家不断涌现出来。我们山东的画家、评论家以及专业研究人员还是要多走出去,多交流,多学习。

  警惕:避免功利主义,讲究学术责任

  除了学习其他省市的理论建构,理论家自身的积累与研究的方式方法也十分重要。山东美术理论家委员会主任郭大兴说:“想搞美术理论,首先要把理论学扎实,美术理论要多研究一些。”而针对画家个人的研究,郑岗认为:“要从根本上研究画家,不要单看他的创作,因为创作反复修改,已经遮掩了很多瑕疵,观者容易被误导。理论家反而还要对画家的小品手稿进行研究,从这些比较随性、信手拈来又真情流露的作品里去判断这个画家的发展方向。当下,艺术理论研究和批评家的培养还要从青年艺术家和青年理论家抓起。”

  此外,在我们美术理论研究的学界里面,理论与实践的分裂和对实践问题的认知,也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有专家认为:就像不是所有会画画的都是画家一样,创作者有时候是盲目的,缺乏学术精神,很多画家没有深入到生活中去思考。而理论研究人员也可能会缺乏实践的经验和精神,没有去考察研究对象,就会使理论比较空。理论研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树立学术观点、艺术精神和学术信仰精神,理论要发展,一方面是多与画家进行交流,自己也要进行实践创作;第二是不要仅仅停留在史论的方法研究上,要注重多学科的交叉性。第三,理论还要结合当下语境,引导学术理念,具备当下性和引领性。最后,则是独立的人格的塑造。人格精神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真诚的精神状态,美术理论研究人员不要被外在的功利主义所左右,还是要恢复本真的感受和认知,讲究学术良心。

  年初以来,我省对美术理论建设愈来愈重视,不但成立了山东美术理论委员会,《爱尚美术》等学术期刊也正在建立。相信随着美术理论阵地的不断增多和业内对美术批评声音的渴求,我省的美术理论建设发展将愈来愈完善,美术批评的发声也会愈来愈多。

  探讨:我省理论家、批评家、策展人是否可以尝试突破平行线模式?

  之前有专家指出,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很多美术理论界比较优秀的人才发生了身份的潜变,做美术理论和美术史的,都做起了批评;做批评的又转换成策展人。本来美术理论专业性较强,需要有人安下心来认真研究,但目前研究美术本体的,不仅力量不足,而且还有些心浮气躁,坐不住冷板凳。而另一个现象却日益凸显,批评声音较弱,写大文章的理论家很多。展览活动虽然繁多,但真正有学术指导、专业策展人策划执行的展览少之又少。一个活动的前期思路呈现、中期专业布展、后期展览评论基本缺失,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的专家、美术批评家和艺术活动实践人这三个领域好像三条平行线,似乎并未产生任何关联。从专业划分上看,也许这是一种比较正确的状态,但是这种不温不火不言不语的状态在活跃我省美术氛围、指导活动实践等方面产生了某种缺失。媒体机构或艺术家策展,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弱,策划的展览往往碎片化,模式化,缺少批评家具有的理论体系、知识建构、视觉逻辑和思想体系。试想:如果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和美术批评的专业人士能够多多接触画家,融入活动圈子,在发掘、认识、理解、欣赏、感受美的过程中引导更多人认识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为艺术家纂写艺评,在完成专业研究的前提下,能够兼职扮演策展人的角色,协助艺术家做好宣传工作,不断带领艺术家逐渐的走向更高的舞台。这似乎也并不是一件坏事。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