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萌:心灵的此在

2017-01-09 15:31

  王萌(中国美术馆学者、资深策展人、美术评论家):

  很高兴参加“借喻——顾黎明艺术三十年巡回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研讨会,就像展览的主题一样,它非常准确地来解释和呈现了顾黎明先生创作的方式,实际上他就是借喻性的创作手法,他的创作借于何处,又喻为何物?在这个展览上有一个清晰的呈现。我是从对面的展厅走过来的,我刚刚看到顾黎明先生80年代的抽象作品,使我想起了沃尔夫林的五对概念中的“线描与涂绘”,作品中“涂绘”的方式是呈现了心灵在每个瞬间的生命能量的,这使得作品得以转化为吸引人的魅力。

  一件作品能够真正在“感性学”的层面,在美感的层面够激发起一个人某种真切感受,去对应生命彼此的“此在”的时候,这件作品是一件活的作品,而不是僵化的死的作品,我想在他的作品当中,对我的观看引起了可以说是在审美上的一种激发。当我顺着展厅逐渐走过来继续观看的时候,当看到他30年的作品序列的不断展开,我又惊喜地发现实际上顾黎明的“线”也很厉害。刚看展览的时候我以为他是运用涂绘很擅长的艺术家,但是看了他的线之后,我觉得他的线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游动之线”,他“以线为骨,以涂绘为肉身”,形成了顾黎明绘画创作三十年中在题材不断变化当中“变中之不变”。

  如果用一个概念来阐述他的艺术,可能是“心灵的此在”。顾黎明的作品实际上是从八十年代的抽象艺术探索以来在不断地进行个人化的转换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个案线索。我们了解到八十年代的抽象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个性的张扬,包括像顾黎明、孟禄丁等等这样一些艺术家,如果我们如果近距离接触他们,会发现他们内心够是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这一点是从文化的进程也好,或者是一种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也好,它是一种源于内在的和内向化的艺术功能和力量,也就是说艺术的作用不仅仅是非要运用一种外在的社会学或者是某种其他的所谓的转向才能够生效,恰恰尤其在中国艺术当中,其实有很多的艺术家都在生命内在的体验上有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包括像顾黎明也好张方白也好等等很多艺术家,都是在内在的心灵,或者精神的力量等不同层面的探索上有很多建树的艺术家,这也是我们过去的批评界可能没有足够予以重视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这是我谈的第一点。

顾黎明作品

  第二点,在顾黎明作品深层结构的内部的“心灵的此在”这种源自生命体验的本真,另外一种文化意识就是在21世纪的此刻,无论从公共的意识形式的话语体系,还是在艺术史的一些重要的线索或者说是创作方法论上都很重要的问题,到现在正在形成一个连接点,也是顾黎明先生为代表艺术家当中的很重要的,即“文脉的激活”,顾黎明在艺术层面对中国文脉的研究和创作转向是值得关注的。刚才张晓凌先生也谈到了顾黎明作为一个个体的艺术线索,我们了解了他为什么会这么创作。从整个21世纪现在的艺术话语的讨论当中,在话语的生成和激活现在进行时当中,我想这样一种,对“传统的活化”方式的探索正在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现象。这也让我回想到清华美院的一个传统,就是由吴冠中先生所提出的所谓“风筝不断线”的文脉意识。我想这个艺术课题正在我们此刻形成其自身的话语状态,这一点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的课题。如果我们只是把一些从哪个时期哪个时代的谁再到下一个时期的谁,再到谁,拉出一条线索,形成一个艺术的展览或者一种话语的解释,呈现给这个时代或者我们自己的时候,它是一种线索。但是当人家看你的艺术有没有足够作为的时候,作为一个“文化体”,那就是一种莫大遗憾。对这个话题的提出和讨论正在成为中国艺术界面对非常严肃的课题,就是你的作品到底是什么。从新潮美术以来我们整个艺术的走向,在每一个时间段当中都形成了它的不同的定位和时段状况,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时刻,提出这样一种,可能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检阅的态度,我想正在形成今天的评判的重要标准。这个标准在清华这样一个体系当中是不是能够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或者说是在文化上,在艺术文化的作为,在“作为”两个字形成不同的探索,我想这个地方有可能形成这样一种因素。尤其在抽象艺术领域,像张敢先生也是最早在国内比较权威地研究“抽象表现主义”的专家,我们看“抽象表现主义”画派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艺术在全球崛起的时候,它的文化策略,一个是吸收了西方的老大陆的“现代主义”当中的抽象性的因素,再一个他把源自美国本土西部的牛仔精神和他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抽象表现主义”的一种可以说是文化上在那个时期强大的威力。当然在文化的作为上,欧洲在80年代以来他们所推出的在当代艺术形态下进展到后现代语境当中对一种新的“艺术思潮”的缔造,对“非西方艺术”思潮的推出,通过大规模的一系列展览,让欧洲对自我中心主义在解构化的策略当中又推出了一直延续到可以说是21世纪前几年在全球,而且也对中国当代艺术有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的思潮。在21世纪中国艺术如何作为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可能有很多的方式,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以顾黎明先生,包括尚扬、张方白等等很多艺术家正在进行的对于中国文脉在现当代艺术的形态和文化理念上正在转化的一种艺术形态,我想正在此刻成为我们值得去关注的一个文化课题。在这个时期,尤其是传统作为一种文化的质料在此刻如何进行再发生,已经成为检阅我们今天艺术作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想它的意义我们需要更多的展览和研讨会进行,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艺术家的个案分析到对艺术现象的研究,再到文化本体,我想都有它非常重要的价值。

  所以今天这个展览,也祝贺顾黎明先生的展览圆满成功,我想它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王萌 (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王萌专栏]

  关于作者:

  王萌,策展人、艺术批评家、艺术管理专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和艺术管理专业。自2010年以来任职于中国美术馆,系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策展作品两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年度优秀展览,三次被北京市文化局评为年度北京年度优秀展览。出版11本学术专著:理论专著有《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种新思维的提出》;著有三部实验报告《来自水墨的新语境》、《抽象艺术新一代》和《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主编三部研究室报告《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的一种“显象逻辑”》、《研究室计划(第二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研究室计划(第三回):运行中的“非形象”》;主编《视觉乐园——于幸泽的艺术世界》、《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种表达》(副主编)、《中国意志——当代中国绘画》、《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主要策展作品有:“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第一回)、“来自水墨的新语境”(第二回)、“抽象艺术新一代”(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3~2014全国优秀展览)、“正观美术馆研究室计划”【图像: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第一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第二回)、运行中的“非形象”(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5全国优秀展览)。在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2011)和德国“中国文化年”(2012)期间,作为“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视觉艺术策展团队的成员,成功实现了在堪培拉和布德斯多尔夫的项目。

作者:王萌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