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鸾翔绘集画者说|李桐,安放在画中的时光

  李桐访谈
 
  问:
 
  李老师,您工作室取名葑山馆,寓意是什么?
 
  李桐(下文简称李):
 
  古人疏浚西湖,清理出的淤泥用来堆出西湖的岛,湖上只有孤山是个天然岛,其他的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都是人造岛,就是用杉木打桩加葑草淤泥堆砌。古人把湖上人工堆出的岛叫葑山,也有人用葑山代指杭州和西湖。工作室取名葑山馆,也是因爲自己工作和生活在杭州。
 
葑山引丨143x75cmx7 李桐
 
  问:
 
  这是一块宝地,在杭州西湖旁边,栖霞岭下拥有一个工作室,就拥有那么多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美妙的景色。
 
  李:
 
  对,这儿自古就是洞天福地,从前岭上条桃花溪流经麴院汇入西湖,一九四八年,黄宾虹从北平迁来杭州时桃花溪还在,我1979年搬到这边来,见到的还是黄宾虹在题跋里讲到的景象“栖霞岭上旧有桃花溪,明灭可见”,雨后溪水不小,有几处横置青石板,常会有人在那里洗衣洗菜,这些年山路改造过后,下面这一段变成地下暗沟了,只有春天下大雨的时候溪水才会沿山坡冲下来,漫过石板路,一直流入西湖。传说古时候栖霞岭上植有很多桃树,开花时最美,前人的画上有过描绘,这是栖霞岭称呼的由来。
 
鸣篪丨23x45cm 李桐 2015年
 
  我学画是从朱公祠开始的,原先以爲会象大院里的兄长一样去插队支边,后来知道还有高考,小学四年级那会儿美院恢复招生了。初三时美院附中也复招,但只招一年又停招了四年,阴差阳错初中毕业后我就辍学,在家学画和自修高中课程。母亲是我的绘画启蒙老师,她辅导我基本修完了附中的美术课程。考美院之前,我先是跟童中焘老师学山水画学了几个月,后来考虑到自己已经有了不错的的素描色彩和速写底子,不如考国画人物专业,于是又跟吴山明老师学。那时的先生对待学生毫无保留,吴老师把家里所有我能临摹的作品都借给我,无论是课堂写生,还是刚从果洛藏区画回来的速写。不仅手把手的示范还都直接让我拿回家里来临摹。还有吴宪生老师、吴永良老师和冯远老师也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
 
  还有一位国画系老秘书,周寿年老先生,他把系里的课徒稿也借给我临,我用他的借阅卡临遍潘韵顾坤伯陆俨少的课徒稿。想来考前条件是很好,备受关爱。那时候考美院的竞争太激烈,我八六年考上的国画系,已经是历经三战的老考生了。
 
  问:
 
  一个画家,选择哪个城市,跟个人的气质、兴趣有关系,您和杭州的气息在一个节奏上。
 
  李:
 
  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总围著西湖转,西湖好像是我的中心。最早年的创作就有很多表现山水环境的因素,是江南的景色,小时候朱文公祠的场景、杭州西湖周边的景物。那时有些作品还是先将背景充分构思满了,再安放人物形象。杭州的环境给我巨大的帮助,让我慢慢脱开人爲专业的限制,大学里原本所学的专业会使我局限在人物画里,对环境想要表达的欲望促使我脱离这种单一的创作母题,开始重视人物所处的环境、画面中会出现的动物花鸟等等。杭州不大,一面湖一围山一带江,生生不息收藏了太多的故事,分明的季节温润的空气一直滋养著我。在人物造型上是对唐宋壁画、北齐造像包括杭州飞来峰石刻关注和研究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我画与西湖有关的人,画湖上我熟悉的人,作品中的形象有我的家人、我的女儿,也许还会是自己的形象投射到画面里。
 
莲台上丨143x74cmx5 李桐
 
  问:
 
  您觉得您现在想要画画,为什么要画?
 
  李:
 
  唉,为什么画画。首先是一种习惯,是生活方式,我好像只会做这个。我用这种方式去表达一些东西。另外它是一种传承,有一种力量在推动你,前人也这么在作做。他们用这种方式去交代他的人生态度。做了老师以后,这种感受更强,传承是重要的环节,在学院我教传统技法、写生和创作课程,课堂上我很愿意多讲,多示范,不在乎这个学生将来到底会干什么,还会不会再继续画画,但总会有种子埋下。告诉他、教他一种方式,他能够由此回望,跟历史串联起来,跟古人的态度能够串联起来,他的当下也能精彩,至少会充实一点。
 
  问:
 
  您怎么看待传统?
 
  李:
 
  所谓传统,不是过去时,也不应是标本,它是在流动的,是到当下的历史,是血液里的DNA。当代是眼前的现象,传统与当代不会割裂,更不用对立。我给学生上课讲的这些东西不是我的赠与,它不是我的东西,我只是转述,有别人(前人)告诉我,也会有我自己参的。或许我画出好画,状态好,也会是一个很活泼的例子让他们感受到。他们精进,干的精彩,最起码是能够安身立命,当然更希望能够经由他们再往下传,那就圆满了。
 
  问:
 
  怎么评价您成长的时代?
 
  李:
 
  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吧,出生在六十年代,我见证了老师、老先生一辈画画和生存的状态,1986年我进美院的时候,老先生们大都还健在。我小的时候遇到的就更多了,第一堂书法课是父亲用脚踏车载著我到陆维钊先生家里去上的。没有美展、没有艺术机构、没有推广、没有拍卖的时候我也经历过,感受过。都讲陆俨少的画价还有空间,但我见过陆师母在走廊过道,用一个煤饼炉上面煮饭的情形,陆先生在家里小写字台上腾挪出一个小空间,画斗方的样子还犹有在眼前。当然现在是更有福报了,世纪更迭因缘际会,我们能去世界各地看古画,有《宋画全集》,还有高清数码图库。
 
拈花丨18×74cm 李桐 2015年
 
  其实,画画对我来说,首先是有缘,自己的生命因为从事艺术工作而丰盈。绘画让我安定下来,会让我心有著落,让我心不慌,会让我的人生时光、情感态度有地方安放。另外,个体在传承方面所能起的作用太有限了,我尽力把传统的精华传播出来,把当下的活做出色,顺其自然,不卑不亢。现在真的会觉得因为画画自己受益很多,也有责任想告诉学生们画画还能给你们带来什么。只有热爱,只有去做才会有所体悟吧。
 
  作品欣赏
 
秋半丨74x35cm 李桐 2016年
四照花-1丨79x40cm 李桐
四照花-2丨79x40cm 李桐
四照花-3丨79x40cm 李桐
四照花-4丨79x40cm 李桐
听雨丨47.5x35.5cm 李桐 2015年
青岁丨35x49cm 李桐 2016年
满月丨74×30cm 李桐 2010年
山涧丨74×30cm 李桐 2015年

作者:谦四益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