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带你看展览】徐冰的“文字”:通过“不沟通”达到沟通

2017-11-08 21:05

  (雅昌艺术网讯)11月9日~2018年3月4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作品展“徐冰的文字”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据策展人冯博一介绍,此次展览历时两年的准备、策划,将徐冰近三十年来的作品在澳门艺术博物馆整个三层的空间中全面、细致入微地呈现。

澳门艺术博物馆“徐冰的文字”开幕式现场

  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徐冰是绕不开的一位代表性艺术家。他的作品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罗浮宫博物馆、纽约现代美术馆、伦敦V&A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曾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重要展览,亦于内地及海外多次获得重要奖项。他以创造《天书》而闻名,其后继续以文字与符号进行探索,《鬼打墙》、《英文方块字书法与教室》、《地书》等发人深省的作品陆续问世。

澳门艺术博物馆“徐冰的文字”展览现场

  在徐冰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交织生长着多重线索,其中最重要的是围绕“文字”展开的研究和创作──文字既为徐冰的创作提供了资源,又是他创作的主题。从一九七零年代创办《烂漫山花》杂志开始,徐冰对汉字的兴趣同时表现在“形”与“意”,至今他的艺术方法仍旧循着这两个方面形成和展开。

艺术家徐冰,策展人冯博一、王晓松,澳门艺术博物馆馆长陈继春

  本次展览以“徐冰的文字”为主题,展示徐冰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及艺术家在通向这些成功作品的路上所做的相关实验、勾画的草图,不仅向观众展示一个艺术家的成果,同时呈现支撑徐冰艺术创造的逻辑思维。当中部分展品此前甚少展出。

  展出作品分为两大类,包括(一)创作:《天书》、《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英文方块字》、《地书》、《文字写生》、《木林森计划》、《芥子园山水卷》及《汉字的性格》等各个系列,它们形成了以文字为主体的徐冰创作之完整线索;(二)相关草图、资料、小型作品等:《烂漫山花》、《鸟语》、《遗失的文字》、《地书.立体书》、《生活》杂志的设计稿,《猴子捞月》、《魔毯》的草图等。

  开幕式于11月8日晚六点半举办。徐冰在开幕式上不无感慨地说:“我这半辈子做了很多作品,文字是其中很重要的系列。这次在澳门艺术博物馆这么大的展厅呈现这么多作品,让我都有些恍惚,原来我已经做了那么多。”

徐冰在开幕式上

  部分作品导览——

《天书》

《天书》(四本一套)

  此次的《天书》通过挂在墙上的巨幅壁画、长卷、古籍等各种形态来呈现,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徐冰亲自创作。由于《天书》的创作时间是1988年,近三十年的时间让纸张已有明显的泛黄感,那种陈旧的感觉如同尘封许久的文物一般。

《地书》创作的工作室

徐冰创作《地书》的手稿

《地书》创作的工作室

  《地书》是徐冰自2003年其持续进行的一个艺术专案,他以收集来的公共标识为单位编纂了一本书,不管读者是何种文化背景或教育程度,只要他是卷入当代生活中的人,都可以读懂。配合这本书,徐冰工作室还制作了“字库”软体,使用者输入中文或英文,电脑即可转译城这种标识文字,便可实现双语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地书》所使用的标识是不断发展的领域,《地书》本身也是一个以多种形式不断延展的项目。它是超越传统文字的“视觉文字”系统的“新象形文字”。与他三十多年前的谁都读不懂的《天书》相对应,《地书》则是“谁都可以读懂”,它表达了徐冰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这次展览除了展出作品,还把徐冰在收集、排列、研究这些标识的过程,以工作室的形态呈现,还原当时创作的实地场景。

 

《汉字的性格》(动画)

  《汉字的性格》在很多地方展出过,是徐冰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制作的一个动画。徐冰认为,这件作品在讨论汉字的特殊性,以及中国人几千年以来使用汉字,它又是如何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看世界的态度,甚至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比如象形文字跟英文字母这种单线阅读是不一样的,汉字的象形分化出了横向的内容,包括对称性、整齐,线性的文字是不可能整齐的,长长短短,但汉字是一个一个的,它可以讲究整齐、对仗。再比如中国人有一个很独特的“拷贝观”,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山寨?喜欢名牌?其实我们的文化中就带有拷贝的因素,古代觉得拷贝、临摹是对前贤的尊重、景仰。

庇山耶诗《中国琴》(节选)

  庇山耶诗《中国琴》是徐冰应澳门艺术博物馆之邀,特别为是次展览创作的新作品。徐冰用英文方块字的方式,首次以葡文书写寓居澳门的葡萄牙诗人庇山耶的《中国琴》诗句。而今年也正是庇山耶诞辰150年,可以说,这件作品体现了澳门与葡萄牙语系国家的历史渊源,意义非常。

新英文书法“艺术为人民”

  《新英文书法》是徐冰1996年创作的,看上去像是汉字,实际上是英文,翻译过来是“艺术为人民”,文字的载体是极具时代特点的红色的旗帜,各种元素似乎以某种独特的方式融合到了一起。该作品被香港M+收藏。

《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装置及表演

  《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是徐冰在完成《天书》之后的1994年94年做的一个实验,实验带有明显的行为表演的痕迹。而此次这件作品是以图片、影像来呈现。之前,这件作品原本计划在纽约古根海姆展出,后来涉及到动物保护的问题,这件作品和另外两位艺术家的两件作品一起都被保留展出。徐冰写了一篇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在这次澳门展览中一并呈现。

《遗失的文字》卡纸,油墨

  《遗失的文字》1997年在德国柏林展出之后就没再展出过。这是德国共产党的地下印刷厂,也是二战期间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地方,墙壁上、地上都有当年印刷时留下的一些痕迹,包括铅字、铅块。徐冰根据当时的环境,用转印的方式来看待这种文字的观念,当时用了印刷机,这些文字隐藏在里面可以看到很多丰富的细节。

《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

  《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作为一件当代艺术品最初在西方展示时,是以“书法教室”的方式展出的:艺术家将展出空间改变成教室,教室里有课桌椅、黑板、电视教学设备、教学挂图、教科书以及纸墨笔砚。观众进入一间“中文”书法教室,但参与书写后发现,实际上是在写他们的文字——英文,是他们可以读懂的。这时,他们得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体验,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鸟笼》自动感应发声玩具鸟,黄铜和青铜鸟笼,碣石

  《鸟笼》是由文字组成的。文字的内容是人们问徐冰关于艺术的问题和他的回答。当观赏的人们发出声音时,笼子里的鸟会旋转,也会用鸟的声音做出回应。

《芥子园山水卷》墨,宣纸,传统木刻及印刷

《芥子园山水卷》墨,宣纸,传统木刻及印刷(局部)

  《芥子园山水卷》徐冰觉得中国画对山水的描绘比较符号化、程式化,比如山有山的形状,树有树的形状,当我们学习山水画的时候,只要学会这些符号的规律、程式,基本上可以画得很像。所以徐冰将芥子园山水里的景物位置做了重新的调整、布局、设计,没有改变尺寸。

《后约全书》印刷及羊皮纸钉装

  《后约全书》徐冰按照圣经的方式打造,用的羊皮纸制作封面,但里面的内容是可以跳着读的,它不仅有后约的内容,中间还夹杂着一本非常低俗、色情的小说。但两个放一块,读者反而不知道什么意思,打乱了阅读的结构。

  徐冰的文字观——

  我觉得中国的文字在世界上非常特殊,它是古老的,又是一以贯之的存活着的文字,加上我们那一代人特殊的生活经历,比如1966年至1976年间就让我们认识到文字的power。

  我的父母都在北大工作,我生活在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但我们那代人因为时代的关系又缺少文化教育,所以我跟书籍、文字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比较别扭的关系,同时也萌生了兴趣。我觉得文字是文化中基本的元素,触碰文字就相当于触碰文化以及思维中最根本的部分。很多帝王在创造政权、巩固政权的时候都意识到文字是重要的,比如秦始皇,一旦统一中国立马改造文字、统一文字。

徐冰在媒体发布会上

  我觉得文字其实有两个层面:一是工具层面的,这个工具层面的文字作用几乎是不变的;而另一方面是外形的,比如设计的风格、字体,就像一个外包装,这一层面是变化的,跟它的功用性有关。我的文字基本上都是使用它的外包装的部分,这部分风格是变化的,而且我觉得这种变化跟科技有关。比如最早使用甲骨,因为没有纸、笔,后来有了毛笔、竹简、绢本甚至纸本,字体相应发生改变,到宋代出现印刷术,宋体也应运而生。现在年轻人甚至觉得电子排版都太麻烦了,喜欢符号性的,所以文字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衍变。

新英文书法“艺术为人民”

  徐冰的艺术观——

  我并没有把艺术本身太当回事,如果只注重艺术本身,就不会给艺术带来新的血液,新的血液一定是从这个系统之外带来的。所以别人常说,徐冰做书法也好、电影也好,总是把棋下到棋盘之外。简单地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对人的思维有所改变,有所启发,而且看起来平易近人,我不喜欢那种看起来假大空的、很吓人的当代艺术。

澳门艺术博物馆“徐冰的文字”展览现场

  我很重视作品对人的思维有所改变,比如这次展出的《中国琴》,我们对葡文有固定的认识,我们对中文也有固定的概念,但在这件作品中,我们以往对葡文、对中文的概念都失效了,因为没有一个现成的知识可以运用,这时候观者的思维就会受到阻截,就像电脑死机一样,我们惯性的思维是无法解读作品的,所以这个“死机”很重要,重新启动之后就会打开更多思维的空间。以往的文字都是通过沟通、交流在起作用,但我的“文字”是使用不沟通、拒绝交流、在思维中制造障碍,这样的方式来达到交流的作用。就像《天书》,它就是通过不沟通达到沟通。这也符合中国传统哲学。

《魔毯》纯羊毛,手工

  很多人说我对中国传统情有独钟、孜孜不倦,其实也没错,我觉得中国传统中有太多有意思的东西,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在挖掘传统中到底有哪些东西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其实中国的传统跟西方很不一样,中国很多东西是在规定动作中不断地玩,看谁玩得好,比如京剧里一个手势,几代人都是比划这个手势,就看谁在规定动作中玩出功力和品位;而西方,总是在创造新的玩法,从抽象主义、立体主义、极简主义,然后又是观念艺术。所以,在中国,创作的人应该懂得如何把传统文化激活,如果没有激活,传统文化也是不生效的。

澳门艺术博物馆“徐冰的文字”展览现场

  也有人问我以后的创作方向是什么,其实我觉得艺术以及一位艺术家的风格走向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做了很多作品以后,回头来看,就像照镜子一样,原来我是这么一个人,我对这些东西这么感兴趣,我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其实,艺术是很诚实的,艺术家有什么就会真实地流露出什么。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裴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