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黄炯青水墨作品集

动感一刹那(牛)

  序——林凡

  炯青与我是同乡,十年前我与他在深圳相识,我俩一见如故,成为了忘年之交。

  炯青给我的印象是诚实、聪慧、好学、质朴。他在深圳一直从事设计工作,其实我对设计也是十分迷恋的,我拜读过他不少的设计作品,也读过他几本关于设计的专著,无论是他的文字还是设计,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炯青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设计大家。

  我始终没有料到,炯青还有绘画的天赋。他勤奋,悟性奇高,虽以设计为业,而与丹青结缘甚早。他的书法功底不错,加之良好的文学修养,故水墨作品也非同凡响,最近他将水墨作品集的清样拿给我看,我为之一震,细观之后不由得拍案叫好,难以相信这个说话谦逊、儒雅的设计师,画作竟如此灵光四射、粗犷豪放。他的作品很少受传统的约束,也没有刻意的修饰,而以其审美修养把握玄解之宰,窥意象而运斤。炯青的创作取境甚高,其原因一半在于他内心的灵秀,一半在于他将设计功力和艺术修养转借于水墨的创作之中,把复杂的东西简洁化,把具象的形体抽象化,以构成的方式传达艺术的形式美。我认为,无论是设计、油画、国画等视觉艺术,当达到一定高度时,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虽为殊途,实则同归。

  诚然,炯青画水墨的时间虽不长,但他的作品不乏生动和灵气。他的灵气不但体现在他的水墨作品中也体现于他的油画、书法和设计中。吴冠中先生说过:完美并不是最高境界,艺术尚天真,要有魔力,我于吴先生的观点是认同的。炯青的创作以天真为尚,灵气畅流,新人耳目,这是十分可贵的。在当今漠视传统文化和浮躁的商品社会中,炯青淡化商业利益,全心投入艺术,并取得如此之高的艺术成就,这在年轻一代中,算是凤毛麟角,不可多得。

  炯青在洞庭湖边长大,在塞北写生也用了不少时光,因而就题材而言牛马是他的至爱。其实,古今中外,画牛画马者大有人在,炯青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大胆尝试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在表现中,他更多的是传达牛马桀骜不羁的野性,并以夸张的手法彰显其野性的动态形式,产生了良好的视觉冲击力,表达其空间节奏和形式的美学观念。在学习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失自我,努力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作为艺术家,这是难能可贵的。

  黄炯青自画自说

  很小时,就有当画家的梦想,这应该属于我的“早恋”。虽然与绘画结缘甚早,然而有缘无分,与设计联了姻,就一直坚守数年。人们常说初恋总是难忘,不无道理,虽然我不是一个移情易变的人,却还是搞上了“婚外情”,又迷上“初恋情人”。

  其实,谈不上迷恋,我干什么事情,只要遇上,都会用功,但很难专心致志,做好做坏都凭心情、心性,这才是自己甘愿付出的缘由。

  对艺术而言,我一直认为,它并非某个人特定的职业,它是一种大众行为,每个人都有对艺术的向往、追求、体验,其实这要归纳为人的审美行为。无论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富是贫,没有不喜欢“美”的。

  比如女生上街购物,买衣饰、手袋,男生留发型、装点家饰,无疑都会体现其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因此,美得教育和审美修炼,不仅是从事艺术职业者的事情,而且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共同命题。

  我数年很少画画,却没有停止过对绘画的关注。一幅好作品,使人一看就有像触电一样的反应,观画、赏物,当还来不及细读其中的情节,就能很快直觉区别其中的美丑。

  就拿自己说事,某日,我太太和她的一位好友约了二位女士来家里打麻将,第一位进门的那位相貌平平,我迟缓地打了一个招呼,便继续去看报纸,第二位进门的是一位时髦美女,我下意识的站起来,相互招呼的热情大大超出前位女士,是否有伤害到前位女士却全然不知。

  这一举动被坐在沙发上的那位朋友看在眼里,她忍不住开始调侃,对我太太说你平时老是说你老公如何正派,今天看到老公对美女的那种热情就可想而知啦。我太太却不以为然,反倒为我辩解:“一是老公热爱生活,二是身体健康,三是美感强”。太太的回答使我暗喜。

  其实,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审美的激情往往出自人的下意识,爱美之心人人有之,审美迟钝是因为人的审美知觉没有被挖掘出来。人的审美主要来源于先天,即审美天赋,其二是生活中培养,三是环境所致。

  记得前几年去青岛旅行,由于独自观游,被导游扔下,我只得拿起随身携带的纸笔画各种行人和景象,太阳把手和脸都烤红了,毫无知觉,坐地三个小时后,才被导游车接回住所。

  回深后看看自己多年没画过的速写,突然感觉自己仍心存那份绘画的审美冲动,因此,“潜伏”多年的绘画情结又犹然而生。

  人生就像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千姿百态的人和事,奇形怪状的景和物,既让你憧憬,又让你徘徊,叠加了人生的阅历。

  经过数十年的的设计体验,我习惯把复杂的形体都予以简单化,简单以后又希望丰富化,听起来好像是哲学,其实是我对艺术形式美的追求,也是我的艺术主张。

  我对水墨以前涉足甚少,学画时多受西画影响,认为油画是画中之王。记得上国画课时,时常交不出作业,缺堂躲到野外画油画,被老师打过全班中最低的分数。今天回忆起来,真的是无知之举。

  古人画牛,大都是画牛静态的一面,而我总想画动态的,尤其奔跑的牛,因为动感会使画面活跃而具有冲击力,如同图标设计,目的是让图形具有冲击力。

  美是靠创造的,任何物体都可以去挖掘最美的瞬间,这样会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言:“有时候瞬间的印象最能充分表达情绪与感觉,要捕捉运动的瞬间,如果把物体描绘得一清二楚,很难传达运动感”。

  对审美的热情和持续的创新思维让人的灵感像心电图一样跳跃,它如同生命的运动,不是消耗你的能量,而是积累体能,思维也一样。

  我逐步认识到,水墨作为中国传统的一个画种,它最能体现东方神韵和文化的魅力。但从艺术形式美的角度而言,无论是采用油画、水墨、丙烯或其他材料表现,都不是根本,主要是如何表现,形式美才是根本。

  对于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一样,都是站在自然和审美的角度,透过艺术作品把彼此的距离拉得更近,因此审美不是艺术家的专属,而是人类共有的天性。

  艺术是要创新的,是充满激情的,需用心去创造全新的艺术形象。因此,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有全新的观念和豁达的心胸,这是我所悟到的。

  我在尝试水墨创作中,注重创作理念,把创意放在第一位,然后考虑采用何种形式表现,只有这样,才不会使艺术作品程式化,乃至在创作中变得枯燥乏味。

  我画的都是一些快画、小品,是在随性之中萌发出来的,仅是探索中的尝试,尽管在环境、材料和技术上有不少局限,但我深信,艺术重在观念,技术是可以提高的,而观念需要不断刷新。

  我把我的画集题名为“动感一刹那”,人的灵感、激情、乃至大是大非往往就在那“一刹那”,尽管不周全、不完善。甚至有残缺,但对人而言,那是最真诚也是最真实的体验。我深知,我的艺术仍在路上。

  十分感谢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充当了我的伯乐,为我出版了探索和思考艺术这本小集子,我把它当做进入绘画界的入场券,敬请知音者不吝指正。

  黄炯青水墨作品集

  动感一刹那(马)

  黄炯青悟艺感言

  笔尖上的跃动,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都是心灵的轨迹,只要把它保存下来,就会成为怀念和永恒,无法磨灭。

  

  设计与绘画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为观赏者带来愉悦。如果绘画者缺乏设计概念,设计者缺失造型技术,都是不可为的,造型(或构成)加美学观是二者的共性。

  

  我喜欢牛马,是因为牛马的精神集中了人类最大的优点,牛马朴实无华,用极其低的生活标准,为人类奉献了巨大的财富。

  现代生活,人类已异化成高纯度物质的经济动物,如果人类只为高物质消费而贪图享受,那么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和缺乏真情,而艺术是拯救人灵魂受物质的侵袭。

  

  灵感,是一个不安分的躁动,在灵感中萌发的作品,留下的是创作心路的足迹,成为一种不可复制的永恒。

  

  有人说专注一种事业,会让人变得缺少趣味和呆板,我倒认为唯有艺术让生活更具情趣和幽默,不知道是不是艺术与其它专业性工作之不同。

  

  艺术作品不一定要完整性,但不能忽视整体的平衡感,平衡实际就是一种和谐感,而和谐则是为了美感的满足。

  

  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可以在第一时间的一瞬间与人产生共鸣,如果有人对艺术作品经过长时间的观摩,仔细研究或者分析后,再来判断这幅作品的优劣,那么有问题的不是作品,而是评判作品的人。

  美感与数理、文化、知识的关联性不大,它既没有定律,也没有标准,它是由人的自由心态所迸发出来的,因此,美感是人最真实的感召。

  黄金定律几乎存在一切美的要素中,如门窗、画框、书籍、建筑等,它是了解自然和艺术中的各种造型的钥匙。其实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已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了黄金定律。如果在作品中出现审美障碍,可以从黄金定律的理论中找出答案。

  尽管有人把造型艺术从理论上作分析,例如量度、平衡感、韵律及和谐性,但这并非是由知识活动下产生的结果,而是由直觉产生,它是艺术家意志和自然灵感创造出来的。

  生活中,人类很自然地对某种物象的形体的表面产生一种反映,这种反映如果能引起心灵的愉悦,那么,这种愉悦便是美感;如果是一种负面的感觉,那就会产生丑恶感。因此,厌恶与爱美是人的基本属性。

  照相机是个好东西,它能瞬间记录生活和物体,但照相机既是画家的朋友,也是敌人,在我需要资料时,照相机是我的朋友,在作画时它是我的敌人。当然每个人的处理方法不一样,不一样就是创意,就有可能成为艺术。

  我在完成设计作品时,习惯在画面找一个重心(点或线),所有图文都围绕这个重心来布局,在分布中达到一种平衡。我后来又尝试把此方式运用到水墨画的创作中,在变化中求平衡,常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获,所以我认定艺术形式的东西往往是相通的。

  对艺术作品的创作,不仅是表层的形与色,重要的是潜入内心,透过表象来丰富创作者内心情感的世界,艺术作品才会释放出生命力。

  艺术家除了发现外在之美,更要挖掘内在之美,作品的内在精神比外在的形体更重要。

  美,是一种追求,其实,生活中没有完美,艺术也一样,日本一些价值的陶器,艺术家们有意识的利用陶器运转轮盘让其自然产生缺陷。他们认为不完美的形体更有艺术价值。中国的印章亦如此,印章的残缺更具美感,我从这些艺术形式中悟出了审美的意义。

  水墨画与油画无可比性,没有好坏,只有喜欢和不喜欢。但这并不说明二者不能融合,西方人和中国人都尝试过把二者融合进行创作。日本的现代设计和绘画,有明显的东西文化特色,值得我们学习与探讨。

  中国易经的核心就是“变”与“通”,万事求变,变则通,不变则止。艺术也是如此,学习中国祖先的伟大思想,可以解码很多事物的奥秘。

  我确信:艺术不是“教”出来的,好老师只能予其启发,而学生只有一个字,“悟”。如果不深入其中,会误以为书本上和课堂上发生的事情都是正确的,所以我们要独立思考这个问题。

  我的画经历从木炭笔速写,再到一般纸上的彩墨画,最终演变到大幅宣纸的水墨画的三个阶段,因此在编排中分为三个层面,以此体现我绘画的经历。我把这本集子看作是对艺术的敬畏,因为有这份敬畏才谈得上对艺术的神圣感,这份敬畏对我而言,显得尤为珍贵。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