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时光刻录者——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张峻明作品欣赏

画家简介

  张峻明,1966年出生于山西寿阳,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班,2012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油画高研班,师从油画大家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钟涵先生。现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教育推广与合作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

作品欣赏

高速太行之一(台湾私人藏)

2003年作 100x160cm

山舞银蛇(私人藏)

2005年作 90x160cm

  时光的刻度是等长的,但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环境对于这等长刻度的时光感受却并不相同。在空中飞行一小时的感受,也许会比在地面生活的一小时嫌得漫长而难耐得多;在人的一生中,也许童少年时光的记忆会比年迈时光的记忆要漫长而细微得多;在文学艺术家的心灵里,也许对岁月流逝的感伤要比普通人敏感而丰富得多。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对短暂生命时光发出的哀号与痛惜,艺术作品也总是从这种人类难以改变的劫难中唤起人们对于生命与生活的热爱。

使命(私人藏)

2006年作 100x160cm

和平年代一老兵工厂之一(中国美术馆藏)

2006年作 100x160cm

和平年代——老兵工厂之四(私人藏)

2008年作 130x180cm

  张峻明的风景油画虽然不以描绘优美奇幻的景色为主题,甚至于他的画面从没有出现人,但他的作品无疑记录了时光在自然世界的潜变,描绘了人的心灵对于自然更替产生的敏感而细微的反应。如果说,从2000年开始的《解冻系列》还只是他对于春天来临之际、万物复苏所孕藏的一种潜力的朦胧表述;那么,《从冰点出发》则开始显现出他表现时光变化的某种知觉。2002年创作的《从冰点出发》以实写的语言,描写了一条穿过雪野寒林的笔直公路所构成的竖长画面。雪野的洁白纯净和雪融之后裸露出的漆墨发亮的公路,形成了黑与白的强烈对比。从雪融柏油路面的黑、到道路两边被浸染的灰、再到没有污染的雪白,从近前路面与积雪的黑白分明、到中景丛林密布的黑白错、再到辽远天空的整片灰调,张峻明通过油画语言既尽情展示了丰富而细微的色相与色度的变化,也通过这种描绘捕捉了“冰点”的雪在道路融化过程中留下的时光痕迹。

父辈的故事(私人藏)

2011年作 120x80cm

钢铁的摇篮(深圳报业集团藏)

2011年作 140x180cm

  或许,《从冰点出发》的那一条穿过雪野的高速公路,是对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的城市化变革的某种隐喻。这条高速公路,对于一位从晋中乡村成长起来的画家而言,更象征了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对于城市化进程的切身体验。穿越吕梁山脉与太行山脉的高速公路,几乎成为他穿梭于乡村与城市的记忆通道,而这种记忆又无不体现一种时光的轨迹。《城市方向》、《高速太行》、《在路上》和《大风景》等,成为张峻明继《从冰点出发》之后另一个以高速公路为线索的描绘主题。这些作品大多喜爱表现阳光下山峦的明暗与冷暖的变幻,尤其是阳光斜射在太行山岩上形成的那种橙黄色与橙红色,为干裂光秃的太行冬景渲染出温暖的色调;从眼前穿越而过的高速公路,迂回在那些山峦与平原之间,给人以无限的憧憬与希冀。或许,山峦的造型与公路的穿插是恒久的,而阳光下的残雪、斜斜的树木与公路标志的倒影,却一直在揭示时光的流逝。画家对于这些时光渐变的敏感,最终都体现在他对于整幅画面色调与色彩关系的把控上,他总是在易逝的光色与坚实的山岩、松软的农田之间寻求油画语言表现的那种细微差异。

火红的年代(私人藏)

2011年作 140x190cm

凝固的空间(私人藏)

2012年作 195x350cm

  冬日里的太行山对于太阳的反射,给予画家以深刻的印象。这种深刻,或许夹杂了许多他童少年时代富有幻想的记忆。而这种照在雪野里的阳光,也总是渐进地消融着积雪,由此在橙黄色的山塬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片状白斑。在张峻明的《残雪》系列里,他尽情地将眼前现实中的黄土坡塬和记忆里的阳光叠化在一起,那里的沟沟坡坡、挺立的电线杆和杂乱生长的难以成材的树枝,都无不纳入他的视线,成为他表现时光的场阈和道具。在这组作品里,既有描绘黄昏将尽、晚照似金的《三九天》,也有冰封太行、阴天蔽日、杳无人迹的《太行残雪》和《山舞银蛇》,更有将阳光凝固在太行雪野、似乎残雪都笼罩在温暖的光色里的《守望阳光》之一、之二、之三、之四……这组作品显现了画家对于那片故土始终怀有的深厚情感。一段小小的坡梁,都被他赋予壮阔的境界;一片普通的雪野,都被他描绘出富丽的色调;一丛矮矮的杂树,都被他勾画出婀娜却显得刚毅的姿态。这组作品虽为实写,却把他曾经的记忆与印象融入其中,从而使写实升华为意象、写景转化为造境。在色彩表现上,这些作品尤其善于运用色调来统一画面、提炼意境,不论是《守望阳光》的暖色调,还是《太行残雪》的冷色调,他都通过调性的统一构成既和现实联系又富有某种陌生化的视觉体验。特别是在冷色调中,他大胆运用黑色提高画面的色彩反差;在暖色调中,他力求寻找雪地里的灰紫色来呼应阳光斜射下塬梁的橙黄色。以此可鉴画家的苦心求索与艺匠经营。

光影留声(山东美术馆藏)

2013年作 170x230cm

岁月留声(私人藏)

2014年作 170x200cm

  他对于太行残雪的描绘,一直潜藏着他敏感于事物渐变性美感的情结。他对于阳光的守望,恰恰表明他对于阳光的不断游移与阳光不断被阴影侵蚀的伤感。当张峻明因一次偶遇老兵工厂时,他才把这种阳光和阴影相互交错与吞噬的渐变性审美生发出来。从2007年始,他一直以“和平年代——老兵工厂”为主题,这些作品相对于他前期的油画来说,不仅尺幅巨大,而且以厂房的空间框架营构恢弘的画面,并以此形成具有他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符号。这组作品以室内空间的远景深,而显现出老兵工厂特有的时代空间。但这种宏大空间却被画面黑黢黢的阴影所笼罩,透着某种不可预测的陈旧与幽深。亮光总是从高高的狭窄窗孔斜射进来,画家痴迷于这束阳光给室内空间带来的光色变幻——在黑暗的阴影吞噬的空间里,这束阳光在玻璃窗上形成了泛光,矩形窗孔因这种泛光而改变成圆弧形;这束光因车间各种弃置机械设备的反光作用而产生复杂的光影变化,光的漫反射逐渐显现出黑暗里各种物体的无语存在状态。在这组作品里,画家着重营造的是光与影形成的戏剧性,车间内的各种废旧机械与零部件都仿佛是这个光影戏剧中的角色,他们以其原先的、被废置与被遗忘的状态叙述着曾经的火红年代与激情岁月。

七曲山大庙写生(博德文化艺术网藏)

2014年作 80x80cm

后沟古村落(私人藏)

2015年作 80x60cm

  在这个被尘封的空间里,只有每日的阳光在发生着变化。从朝霞到黄昏,从盛夏到寒冬,光的照射度与紫外线强度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微妙的潜变,而画家也沉溺于这种无声戏剧的描写。显然,光影在这些画面成为时光痕迹的记录器,画家在这组作品里最成功的地方,也便在于对光影的设计与对其微妙变化的悉心刻画。譬如,透过窗口的斜射在地面上光区,就十分注重其边缘泛光的描绘,给人以光影的移动感;再如,车间内的水泥构件不仅因年代形成岁月的创伤,而且也因离窗口的远近形成微妙的光度差异;还如,隐藏在黑暗里的那些因光的漫反射而显现出的废旧机器,依然获得了充实的表现,细微却不死板,坚实而不空洞。他的艺术语言是在再现这些复杂而微妙的光影中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并不以为表现而夸张语言的本体,而是尽量融入被描绘的对象之内。从总体看,他的油画语言在画《和平年代——老兵工厂》系列时渐进成熟,尤其是2012年央美油画高级研究班毕业创作的《凝固的空间》和《钢铁年代》显得更加娴熟。这两幅作品不仅在褐色深调里显现出色调的透明与丰富的调性变化,而且写实的笔法更加轻松自如,物体坚实感的获得不必是厚塑,而是对于体量在光影中关系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信仰的味道(浙江义乌博物馆藏)

2015年作 100x100cm

奥地利美全宫(浙江义乌博物馆藏)

100x100cm

  从《和平年代——老兵工厂》到《凝固的空间》和《钢铁年代》,画家在作品中表达的并不局限于画面上描绘的尘封工厂的形象,这当然能够唤起我们那一代人对于火红年代的记忆;但隐藏其后的喻意也许更为深刻——那尘封的车间所记录的时光痕迹、那每日上演的光亮与暗影的戏剧、那弃置物件的“在”与时光的“不在”,等等,或许都能给我们的人生与现实以某种通达与透彻的启悟。如是,张峻明的具象写实,也在平实之中传递出某些更为丰赡的思想内涵。

抗击非典(军事博物馆藏)

2015年作 200x300cm

黄崖洞兵工厂(中国美术馆藏)

2015年作 170x230cm

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读张峻明的绘画

  一个艺术家,他的艺术历程往往可以折射出思想发展的脉络,他的创作历史也就成为了一部精神纪录的历史,画家张峻明的成长历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刘公岛别墅(私人藏)

50x60cm

雁荡山写生(私人藏)

18x24cm

  峻明生长在山西晋中的乡村,清苦的生活环境和沉重的家庭负担使青年时代的他变得早熟和顽强,画画成了他情感寄托和追寻梦想的希望,这种不屈不挠的性格和追求支撑着他走出山村,也铸就了他后来的人生。如果说从寿阳农村到晋中艺校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的话,那么从山西到中央美院进修无疑是他事业的转折点。基础的薄弱使他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课上虚心好学,课下用心揣摩成为他留给别人的突出印象。学习期间完成的“解冻系列”,主要描绘家乡黄土高原的景象,以写生为基础,希望在熟悉的情境中寻求恰当的表达,显然作者的着力点还主要在技法上。之后遇到非典,也是他在北京事业发展中最为困苦的一段时期,画了“残雪系列”,特别是一组描绘雪后城市道路的作品,那种对冰冷的真实感的刻画,体现了一种萧瑟、悲凉的心境。结业后搞的第一组创作是“道路系列”,我把它称之为“城市·方向系列”,反映了他在情感上在都市和家乡之间的一种徘徊,也反映出他在艺术探索上的一种彷徨,作者试图在具象场景中寻找一种抽象的形式,强化一种构成的味道。但在我看来,这组绘画仍是他“近距离”绘画的一种延续,直到反映历史演进,时代变迁的“工厂废墟系列”的出现,标志着他创作视野的拓宽,艺术思考的深入,他对人生与社会的认识伴随着他在技巧上的成熟逐渐走向深入,抽象的观念和情感与具象场景的选择和结合找到了比较贴切的表达,逐步摆脱了近距离的观察和体会,思想境界和技术能力都得到提升。

会师门(中央美院美术馆藏)

2016年作 200x230cm

激情燃烧的岁月(南京利源集团藏)

2016年作 130x180cm

  对峻明人生经历的了解使我们理解了他艺术上的演变和精神上的追求,也使我们看懂了他的绘画历程。可以说,他的成长经历也是一部画家精神的成长史,随着他思想的深入,他在走向成熟,他的艺术也呈现出了一种自信。

石窟艺术(国家博物馆藏)

2016年作 469x669cm

宁波工业三支半烟囱(宁波美术馆藏)

2017年作 230x330cm

  事实上写实绘画在今天越来越远离视觉认知的真实性刻画而走向对心灵感悟的揭示,从某意义上说这也是对绘画本质的回归。艺术家主观世界的差异必然在作品中形成不同的风格,这种差异不是一种技术因素,而是一种主动的精神追求,这在当今写实绘画中显得尤其需要和难得,这也是在图像泛滥的信息化时代写实绘画存在的必然要求。峻明这几年经常走出画室,足迹遍布各地,与其说是写生采风,积累素材,不如说是丰富阅历,感悟生活。最近的几幅大型主题性绘画创作,给他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使他得到了锻炼。在我看来,对他来说,技术技巧上的探索与提高固然重要,但真正需要面对的羁绊是精神世界的充实、感悟与画面的主观提炼,所谓“外师造化,终得心源”,这是一个优秀画家成长的必由之路,期待已经走在属于自己道路上的张峻明能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诸迪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司长

鼓浪屿写生之一

2017年作 18x24cm

鼓浪屿写生之二

2017年作 18x24cm

青岛双年展现场 2014年

青岛双年展现场 2014年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