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下许多中国画作品,尺副与场面,不可谓不大;形式与花样,不可谓不多;题材与形式,不可谓不奇;手法与技巧不可谓不绝。然而,人们在这些表面光艳好看的国画作品面前欲品读时发现,这些作品却空疏而无内涵,乏味而不受品,读者很难在这些作品面前驻足或回头,艺术作品几乎成了一次性的消费品,失去了绘画作品所应有的耐看性和细细观赏的品质。这种现象出现在街头小画档、以商业为目的的画廊中不奇怪,然却出现在大型博物馆、美术馆,及各种权威书画展中,确使人倍觉遗憾且心有不甘!今日中国书画不如古代法书名画耐看,已被识者共知矣!推因溯源,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首先是作者所追逐的对象和社会大环境所崇尚的心态有所变异,其次是展示对象、方式、场所的变异。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活跃,艺术家创作环境的宽松,故当下中国画坛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各种形式的展览层出不穷,各类评奖琳琅满目,各种“操作”风起云涌,画家急功近利,不求精微、耐品,只求幅大、宏状,以增加其视觉冲击力及听觉震动力。一时间,“国画热”陡然升温。然而,我们透过这繁荣表象便可以看到了许许多多国画作品的低劣、粗疏、不文、卑俗与破败,更谈不上耐人寻味之中国画本应所有的诗情画意,这已是识者所痛心的事实。
中国书画家创作的抒怀性,崇尚的雅意性,随之已发生了变化,案头把玩,文人消遣的小众欣赏形式,演变为美术场馆的大众展示,公共场所的装饰,书画的形制、题材、笔墨意趣自然也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化。上世纪初西风东渐,画廊、美术馆、博物馆迅速流播中国的大小城市。而中国画之手卷尺页、长卷、册页、书札等形制逐渐被巨轴宏幅代替,小我的题材变为大众口味,三几幅精品的书画赏会逐渐消失,几十张至几百张作品铺天盖地的集中展示,随处可见,近距离的细嚼慢咽变成了“视觉冲击力”角逐场,雅逸盎然被通俗快餐代替,深奥悠远被直白空疏取代,精微妙趣被粗迈显露驱逐,传统的文人画之笔墨价值与图式趣味被大多书画家们视为“鸡肋”,在这些巨变面前,迎合市场,适者生存成为书画家应变能力的考评依据。于是,在一个浮躁喧嚣的现实环境和艺术氛围中,急功近利的书画家们粗制滥造的书画作品,戴着“视觉冲击力”的面具,堂而皇之地走上名利场,诱惑着更多的“后起之秀”,前仆后继地生产出更多的经不起细细品味的“书画各作”。即便全国美展这样的最高层次的展事,五百多幅全国选送的“杰作”也挽留不住读者观众匆匆的步履。
诚然,需要直视现实,现实不可抗拒地进入了大众化时期,书画艺术的主体展示场所也无可争议地变为公共空间,只是在这一变迁中,我们是否应该反省所付出的代价是否过于沉重,是否有些得不偿失,是否已经离书画艺术本体价值太远了、太偏了?!以至真正的读者再也品尝不到书画艺术精品力作中的那份醇和精美之趣味了,那份水墨磨笔痕中的亲切感了,那份文雅逸趣中的高华了!这实在是我们应该保留的精神家园。所以,保留书画艺术作品中令人细细赏玩的品质,是当今中国画坛应特别注意的事情。
作者:籍忠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