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快讯】携古意新风归来 笠夫山水有大雅

他是“东方文化使者”将诗意中国带给世界的岭南人他是深圳成长起来的画家;在喧嚣时代以美的方式;唤起人类心中的善意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他是笠夫,一个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艺术跋涉者。在2018年的第14届文博会上,阔别故乡三年的深圳本土画家笠夫携新作亮相,以《归来》为主题,借助诗书画,向观者和藏家诠释并铺陈三年国际化求索的艺术心路。

Vw2ZwUadnblzobcJXhQuJB49k8hGL9bU0XlQiuBB.jpg

加拿大温切斯特画廊 笠夫个展

出身艺术世家的笠夫,原本没走艺术这条路,他的职业是电视人,虽然留学日本,游学央美,但艺术是他的“最爱”,仅此而已。杨仁恺,已故中国四大鉴赏家之一,早年在笠夫家做客,偶然看到笠夫留日归来的即兴作品,非常兴奋:“这小伙子,要是不走艺术这条路就可惜了。”一句落地,仿佛触动了笠夫心底始终颤动的那根神经,最终让他放弃了电视人工作,埋首画室,远离世俗,十年如一日。

99RM6SZqmG0HtJdIh4fsfPoQThwTWEEpJJRLw3mw.jpg

笠夫 《雪夜禪修》

 最初的几年,笠夫的笔下,曾布满了阴郁的色调,就像阴郁的生活。那时,和大多数一样,批判与反抗是他表达的主旋律。一次雅集,笠夫与科学家朋友吴云东院士相遇。云东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科学家,也是中国文化的超级拥趸。针对戾气横生的画坛,云东兄向笠夫坦陈: 丑不应当成为主流;归根到底,我们还是需要美。

“是的,暴丑、反叛,不应成为艺术的全部。”这使笠夫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才是艺术的本意。逐渐的,他领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和丑陋。正因为丑的东西太多,美才是必要,才是稀缺。于是,迈向传统、迈向大美的目标在笠夫心中愈加清晰、坚定起来。

GXzbn8TwxpskTnLOECP8ntBiw8KJ9LU2BElAAsvQ.jpg

笠夫 青绿山水《空山新雨后》

但这时的笠夫,刚刚声名鹊起,2014年他的水墨《荷衣落古池》就在保利秋拍会上以12万成交。市场、价格,显然不是笠夫的追求,于艺术本身“怎样才能做到极致?”中国篆刻大师、笠夫的艺术诤友——甘海民的回答透着北方人的直率:要画到极致,必须先将古人的精髓吃透。

在这句话面前,声名似乎已无足轻重,于是,笠夫再次做出选择:告别聚光灯下的生活,收拾行囊,远赴加拿大,隐居于太平洋西海岸的小城,潜心研习古典大师的风貌与技法,深耕传统,以求自成风格。

在笠夫的艺术笔记中,有一段自我三问:“你是否足够专注,而不向世俗妥协?你是否真的坚持,即便当所有人都怀疑黑夜没有终点,你是否敢于舍弃,哪怕生活简单到只剩一碗粥、一只笔、一书桌?”如此专注且深厚的传承,令笠夫的画意呈现一派古意新风:用笔细韧,丝线如铁;师法自然,且洋溢着时代的色彩与气息。

N23wlIsTlnuCubsdAkbM4fxY5jImaLL860v7xeA5.jpg

奥克贝海滩洒店 笠夫在创作中

三年磨砺,笠夫凭借在绢面上创作的一组以《诗意中国》为主题的山水画,在加拿大温切斯特画廊“一战成名”。画展吸引了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的藏家,也使笠夫的艺术知音从中国延伸到海外,并被当地媒体誉为“东方文化使者”。这让笠夫坚定了一个理念:真正的东方美,不需要迎合;真正的东方美,可以是打破东西方的认知界限,成为跨越国界的心灵语言。

相对于三年前进入北美画廊,一年前,笠夫作品进入加拿大美术馆,具有里程碑的意味。加拿大记者罗伯特曾在专访中写到,“笠夫呈现的东方美,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国,那是东西方人共同的家”。

2017年,凭借画风的独特与纯粹,笠夫的3件作品进入加拿大大维多利亚美术馆。这场以纪念加拿大150国庆的大型画展,笠夫的两幅青绿山水、一幅翎毛作品,吸引了大量的观者,成为现场的亮点。现场的资深藏家表示,笠夫的作品“山水间有大雅、不媚俗”。评论家则认为,笠夫作品有着中国传统画的纯正根脉,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语言。

8pR7LlHr66kKILNB77fIyJDT3BeRqVoPqRa84HAf.jpg

加拿大150年国庆大展 大维多利亚美朮馆 笠夫加入群展 笠夫与策展人希玛(Heama)

在意境上,笠夫的作品容易触及人类共性的主题,比如生命、尊严、悲悯、爱,而非固定的背景,这使笠夫的艺术语言拥有了国际性的属性。仅是一只猫,笠夫的笔下有同情、怜悯,包括无法抗拒的爱的表达。这样的作品面前,即使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相异,观者都可以找到进入作品的情感通道。

Tcg8h5R3LFhzLLB31UJxiW95CAQ4juYDfbqBdoqF.jpg

笠夫 《马踏春风》

3年后的今天,借助2018文博会,借助《归来》,笠夫以艺术的方式,再现他对故乡和故园的情思,那其实也是每个游子心中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纵观《归来》系列,笠夫以扎实的古法用笔,大胆求新的着色,颇见功力的诗词,诠释了中国艺术的山水美、书法美和诗词美,更有精神内涵上的东方哲学意境。在烟波浩渺的《秋山幽居图》中,这份东方哲思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件小幅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大气象实在令人赞叹,其幽深静谧的意境,浓淡相宜的笔墨,将隐士的文化意蕴和视觉意象渲染得意犹未尽且令人神往。

dEFKBIh9fKztqdNNHE6pIYSJZjy4rxizZk4nGBVX.jpg

笠夫 《春去无痕》

更令笠夫欣喜惊讶的是,在这次文博会上,收藏他的作品多以“70后”、“80后”为主,可见新的买家群体已经开始形成。“这也证明深圳人的心态越来越成熟,他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特别需要一份安宁的气氛,而这恰恰是古典的传统作品所能提供的精神栖息空间。

而笠夫近年的代表作《早春图》更是将他深厚的功底展露无遗,该作通篇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盎然的古意中,将宁静、雅致、天人合一的高古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幅即将在广州秋季国际艺博会之年度大拍中亮相的作品,于至善至美的追求上,与赵孟頫的山水气息惊人地相似。品观此幅山水之作,清雅的山水之间,可以感受倪云林的冷傲孤寒,黄子久的大道至简。这些先人、巨匠的风骨,渗透于笠夫的笔端,让他更加接近“站在巨人肩上写华章”的梦想。

7ByzjK3dOCZvkGAs3YzPPnolPSeuP7GtqYInLOsh.jpg

笠夫 《早春图》

jpvHf7qp5Gs7EsQZkLQaBV7EfU5sKIse13A9I1Zr.jpg

《早春图》局部

尝过孤独与苦难的笠夫,献给焦虑时代和疲倦心灵的,是铺展于水墨之间的美:含蓄的、宁静的、淡远的、淳厚的美。重要的是,《早春图》还是画家个人风格日臻成熟的标志,一份历经孤独、苦难而矢志不渝的艺术坚持。

正如笠夫所说,“美是我的信仰”。

作者:梁侨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