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阳陵微课堂 | “阳陵二十四节气”之小暑







xiǎo


shǔ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炎热的夏日,现代人大多躲在“空调房”避暑。那么在古代的三伏天里,没有诸如风扇、空调等降温神器,人们又是怎么避暑的呢?现在请大家穿越到汉代,去了解一下汉人的避暑方式。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汉代皇家的避暑房称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清凉殿”里面的家具都是石质的,室内放有大量冰块,除此之外还有宫女、太监在一旁扇扇子降温。



据考古发现,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可储存冰块的冰窖。在冬季官府会储藏大量的天然冰块在冰窖中,待来年夏季的时候,便可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摆放在室内起到降温纳凉的功效。



古代的普通人家过夏天,“冷气”的主要来源是水井,制冷和保鲜使用“井藏法”:或在井中置一口大瓮,作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或将食品置于篮子中,用绳索系于井下保存。
井水同时也是夏季最好的解渴“饮料”。古人管热饮叫“汤”,冷水才叫“水”。汉代夏天已有比较讲究一点的饮料——蜜水,这是一种在水里掺入蜂蜜的一种饮料。



目前考古发掘发现的汉代消暑遗址当属汉长安城凌室遗址。该建筑遗址可能是长乐宫内一处用于藏冰的凌室遗址。浅地下的建筑结构和宽厚的墙体具有保温、隔热的作用。冰在贮藏过程中逐渐消融形成的融水,先是汇集到房子中部的排水沟,再经东墙下的陶水管道排往房外。而房内一周平铺条砖的回廊应是藏冰、取冰时行走的通道。






问题

1. 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是哪个?(单选)

A.大暑  B.小暑  C.立秋


2. 汉代的消暑方法有哪些?(多选)

A.井藏法  B.避暑房  C.冰窖






感谢您对“汉阳陵与二十四节气”的长期支持

我们的进步需要您的宝贵意见

请长按扫描以下二维码,在线填写问卷并提交

填写完有惊喜哦!


学生问卷入口


公众问卷入口


作者:汉阳陵博物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