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一脉相承:重现消失的黄公望画迹

张宗苍(16861756) 仿子久夏山图 局部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中贸圣佳




一脉相承:重现消失的黄公望画迹

文/ 同古堂


黄公望绘画独树一帜,被誉为“元四家”之首。其一生所绘画作颇多,然流传鲜见,如今所见者,多巨帙也。如《富春山居图》即极富盛名,后世画坛推崇备至,奉之为“山水画之圭臬“,仿临作不绝。


尤是清初六家中,如王时敏、王翚、王原祁等,受董其昌影响,以黄公望为“南宗”正脉,其声名更甚,几至“家家大痴,人人一峰”。董其昌《画论》有言:“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而王蒙、 倪瓒、吴仲圭与之对垒。”,王时敏亦曾谓:“元季四大家皆宗董巨,惟子久神明变化,意味无穷!”


除《富春山居图》外,黄公望《夏山图》亦是名篇佳作,其画技精湛之余,于美术史也有诸多考究意义。广东省博物馆即藏有王原祁仿黄公望《夏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小中见大》册页中第二幅,亦应为王时敏仿黄公望《夏山图》,王鉴也有临仿之作,皆可窥知一二。


黄公望《夏山图》为其临董源所作,惜今已散佚不见,秦潜《曝画纪余》录有其画上自题:“董北苑《夏山图》曩在文敏公所,时时见之,入目着心,后为好事者取去,不可复见,然而极力追摹,至形梦寐。他日游姑苏与友人作此,追想模范,尽意为之,略得仿佛,挂一漏万。今归之明叔,获在收藏之列,但可睹其意思,而想象其根源耳。然而今老甚,目力昏花,又不复能作矣!时至正壬午(1342年)首夏望日,大痴道人书。”


▲董源《夏山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据黄公望题识可知,其时常于赵孟頫处见董源《夏山图》,后因画为他人索去,不可复见,而寤寐思服,乃极力追摹,临此《夏山图》时,其已逾古稀之年。


痴爱至斯,今人弗及。董源《夏山图》今藏于上海博物馆,画中以重峦叠冈、沙汀烟树横亘之画面,气势辽阔而苍茫,极尽变幻莫测之奇。沈括誉之“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


此作后为董其昌所箧藏,《虚斋名画录》卷一中,《五代董北苑夏山图》(即董源《夏山图》)条目载有董其昌原题跋文:“予在长安三见董源画卷, 丁酉得藏《潇湘图》, 甲子见《夏口待渡图》, 壬申得此卷, 乃贾似道物, 有长字印。三卷绢素高下广狭相等, 而《潇湘图》最胜。《待渡图》有柯敬仲题, 元文宗御宝, 今为东昌相朱藏。昔米元章去董源不甚远, 自云见源画真者五本。予何幸得收二卷, 直追溯黄子久画所自出, 颇觉元人味薄耳!”


董其昌又竭力搜珍寻宝,前后藏有董源四幅山水,即《潇湘图》、《溪山行旅图》、《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


另明张丑《真迹日录》:“黄大痴临董北苑夏山图巨幅,绢本浅绛色,笔法雄伟,亦在董太史家真迹神品上上。”,可见黄公望临董源《夏山图》,亦曾入藏画禅室。


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小中见大》册页中,董其昌有题跋“黄子久临董北苑画二幅,一为《浮岚暖翠》,在嘉禾项玄度。一为《夏山图》,即此轴是也。子久学董元,又自有子久,可谓兼宋元之绝。艺语云:冰寒于水,不虚耳。”,或应为王时敏据董其昌藏黄公望《夏山图》所临。


▲王时敏绘、董其昌题《小中见大》仿黄公望临董源夏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仿黄公望的画作不乏,曾高呼题词“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而王时敏为清初画坛领袖,自谓得其神髓,亦曾言:“元季四家,当推子久。得其神者,惟董宗伯;得其形者,予不敢让;若形神俱得,吾孙其庶几乎。”,其中“吾孙其庶几乎”,即赞誉孙子王原祁仿黄公望形神俱得。


王原祁、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形成娄东画派,左右时风,烜赫南北,声名至隆,又一脉相承,影响深远。如黄鼎师法王原祁,而“以画供奉宮廷”的张宗苍又师承黄鼎,其亦甚为推崇大痴,多有临仿,所绘画作意境深远,气韵浑厚,一洗宫廷画院惯有的甜熟柔媚之习气。


入宫前,张宗苍已多次临仿黄公望《夏山图》,入宫后,乾隆皇帝题其宫内所作《夏山图》,诗云“好山浓若滴,灌木翠如流。云起知将雨,风来乍似秋。展书惟静客,镇日坐高楼。何必称王粲,曾无羁世忧。”


人谓“南宋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成于黄公望,遂为百代之师。”,此次,中贸圣佳25周年春季拍卖会,亦征得一件张宗苍《仿子久夏山图》,知“四王”后学承继先贤,师法黄公望,可谓画脉不绝。


▲张宗苍(1686—1756) 仿子久夏山图


立轴 设色绢本

148×80cm


题签:张篁邨淡设色山水立轴。西园。钤印:同居于野(朱白)

题识:黄子久法本荆关,为元四家之冠,所作《夏山图》,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痴翁杰作也。向藏长安贵戚家,近归邗上扶风马氏,每过小玲珑山馆,辄向借临。乙丑(1745年)秋,羁旅淮阴寓斋,风气清爽,丛菊舒妍,意颇闲适。胸中此本跃然于目,挥洒出之,坐间但觉子久神来,不使玲珑山馆得珍为阁中独闭矣。吴郡张宗苍并识。

钤印:张宗苍印(白)、原字默存(白)、篁邨(朱)、馆娃宫畔人(白)

鉴藏印:永安沈氏藏书画印(朱)


出版:1.《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八册第252页,文物出版社,1993年。

著录:1.《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第七册第3154页,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2.《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第2654页,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

 

说明:鉴藏印“永安沈氏藏书画印”,为天津沈纪甫用印。本作原藏于沈氏,后归天津杨柳青画社。

沈纪甫,民国时期在津开设洋行,沈家收藏书画颇丰,大多为明清大家,其中尤以四王等正统山水画居多,爱新觉罗·溥侗(溥西园)专门负责为其整理书画,并题签。所藏书画大多归于天津博物馆。



张宗苍是宋代理学大师张载17世孙,其为王原祁再传弟子,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黄鼎像》上有其所题“尊古夫子大人玉照。乾隆九年甲子清和受业张宗苍补景”,亦可知其承袭画坛山水正脉。


其二十余岁已有声名,康熙年间,湖南布政使宋致请黄鼎绘巨制《长江万里图》时,张宗苍即以高足身份共襄此艺事,亦曾临摹宋致所藏之吴镇《摹王晋卿烟江迭嶂图》。


张宗苍(1686—1756)


张宗苍(1686-1756),字默存,江苏苏州人,画家。师承清代娄东画派的传人黄鼎。擅山水画,代表作有《吴中十六景》。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张宗苍进献了画册《吴中十六景》,深得乾隆皇帝的欣赏,后来进入清宫廷画院供奉,为宫廷作画,是乾隆时期一位重要的宫廷画家。


此后,其往邗上(即扬州)谋事,在小玲珑山馆,曾数度临摹清代著名藏书家马曰琯、马曰璐昆仲二人所藏黄公望《夏山图》。


据《仿子久夏山图》上其题识“黄子久法本荆关,为元四家之冠,所作《夏山图》,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痴翁杰作也。向藏长安贵戚家,近归邗上扶风马氏,每过小玲珑山馆,辄向借临。乙丑(1745年)秋,羁旅淮阴寓斋,风气清爽,丛菊舒妍,意颇闲适。胸中此本跃然于目,挥洒出之,坐间但觉子久神来,不使玲珑山馆得珍为阁中独闭矣。吴郡张宗苍并识。”


题识中,张宗苍言及“每过小玲珑山馆,辄向借临”,可知一二。是作作于1745年,彼时其已59岁高龄。“小玲珑山馆”为清代著名藏书家马曰琯、马曰璐的藏书楼名,此昆仲俱以诗名,时人称之为“扬州二马”,其丛书楼藏有十万多册图书,有“藏书甲东南”之誉。


▲张宗苍(1686—1756) 仿子久夏山图 题识 局部图


雍正年间,张宗苍入河道总督辖下外河厅属任职,乾隆十一年则转任里河主簿,此间以淮安为寓居之地,往来苏州、扬州等地。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其以画册《吴中十六景》进献,深受喜爱,而后进入宫廷画院供奉。


乾隆十六年内务府《活计档》之《记事录》闰五月四日即有载:“员外郎白世秀、催总德魁将大学士总河高斌送来画画人张宗苍折片一件并画一张持进,交太监胡世杰转奏。奉旨准在如意馆行走,其画留下。”


另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乾隆十六年,如意馆……内开为为六月初二日员外郎郎正培奉旨:画画人张宗仓每月钱粮公费着照余省,丁观鹏一样赏给,于六月起。钦此。”


及清内务府《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所载:“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传旨:画院处画画人等次,金昆、孙祜、丁观鹏、张雨霖、周昆、余省、周鲲等六人一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八两、公费银三两;”


知其一入宫廷,便如丁观鹏一样,为一等画人,圣恩眷隆,殊待至深。乾隆十八年,又赏其户部额外主事衔,第二年,张宗苍因病告归,乾隆皇帝每每怀思。


据考,张宗苍入宫虽才四年,然仅《石渠宝笈》著录的竟多达一百余件。而《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乾隆御题张宗苍的画作就已经有47件之多,其中题跋不吝美辞,如“艺苑于今谁巨擘,中吴宗苍真其人。”、“宗苍虽物故,画自有精神。逢着便题句,笑今始解珍”、“又对宗苍画,相看意与迟。配藜惟以韵,惨淡不称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张宗苍画山水》,乾隆更是于多年间,分别题跋13次之多,并御书“神”字,以示张宗苍之画作,无愧画坛巨擘。其中最晚为其81岁所题,距张宗苍去世已有三十余年。


张宗苍 山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宗苍画作郁茂松秀,富书卷气,又浑有端庄俨重之庙堂气象,自是契合文人审美。无怪乎乾隆皇帝赞其“绘事属铺张,偏能脱华藻”。此《仿子久夏山图》,深得黄公望遗韵,神气葱蔚可观。


▲张宗苍(1686—1756) 仿子久夏山图 局部图


▲张宗苍(1686—1756) 仿子久夏山图 局部图


▲张宗苍(1686—1756) 仿子久夏山图 局部图


画中山峦郁郁葱葱,山石以披麻皴绘,绵长而交错,块垒则干擦模糊边界,峰尖处参以折带皴,苔点成排,细为点染,山屋聚散错落有致,云气似从峰峦叠起,长皴短刷,又融干湿浓淡笔墨,随意而下,无一懈笔。夏日山林之盛景,淋漓尽致,跃然于纸,见其笔墨造诣之深厚。


其中,折带皴或为师法倪瓒,可知张宗苍临仿黄公望之余,亦旁师博采,可谓“子久之中,自有宗苍矣”。


画中钤印“张宗苍印(白)、原字默存(白)、篁邨(朱)、馆娃宫畔人(白)”均为张宗苍自用印,其原字默存,后改为墨岑。


而鉴藏印“永安沈氏藏书画印”多误为清末时期的福建永安望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光启考订为民国时期颇著名的私人藏家沈纪甫鉴藏印。


▲张宗苍(1686—1756) 仿子久夏山图 部分钤印 局部图


《云峰树色》上面有两方印章“永安沈氏”,曾经是天津沈家(沈纪甫,在津开设洋行)收藏的。由于沈家收藏很多书画,博学多才、艺兼文武的戏剧学家爱新觉罗·溥侗(溥西园)专门负责为其整理书画。书画套一律都是蓝色的,上面是白签。我到天津以后,经我从沈家收购上来的书画,都入藏到天津博物馆。今天我们在天津博物馆收藏的书画里,经常可以看到“永安沈氏”这样的印章。


—《刘光启自述(眼力)》天津文博院 编


是作溥同题签“张篁邨淡设色山水立轴。西园。钤印:同居于野(朱白)”,契合刘光启所述。


▲张宗苍(1686—1756) 仿子久夏山图 溥同题签


明清画作常见钤有此印,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曾鲸《葛一龙像》和台北故官博物院所藏的文嘉《江南春色图》等。


文嘉《江南春色图》台北故官博物院


▲曾鲸《葛一龙像》故宫博物院


▲曾鲸《葛一龙像》局部图 故宫博物院 钤印“永安沈氏藏书画印”


张宗苍曾言:“今之画者,胸无成竹,随意涂抹,不遵古法,私心自用,凑泊而成,是为魔道,非我正宗,不可使有一笔犯我腕下也。”,知其对古法知坚守。


而乾隆题张宗苍《补惠泉图》诗注中则言及:“昔与宗苍论画法,每称当以气韵为要。”另有云“昔每观宗苍画,问成否?曰气韵未至,少旋曰气韵来,则画就矣。此最得画法三昧,庸史不知此也。”知其论画以气韵为先。


此幅其《仿子久夏山图》即守古法,亦得气韵之佳作也,又出版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更是殊为可贵。


中贸圣佳25周年春季拍卖会,古代书画图目专题中,另有李流芳《金笺山水》、张玉书《行书赐砥石山绿石砚诗》、潘恭寿画、王文治题《仿钱叙钟馗图》等,亦是出版著录累累。


▲李流芳(1575—1629) 金笺山水


镜心 水墨泥金

诗堂:22.5×29cm

画心:90×29cm


诗堂:檀园此帧意境高旷,墨气清润,随笔一㧑,似闺中少妇,酒后微醺,乱头粗服,别具一种天然妩媚,妙极妙极!康熙丙辰冬,周容题于春涵堂。

题识:庚申(1620年)冬夜,被酒作,李流芳。

钤印:李流芳印(白)、长蘅(朱)


出版:1.《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六册,第181页,文物出版社,1993年。

著录:1.《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第四册,第2057页,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2.《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第1731页,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


说明:周容题诗堂。周容(1619—1692),字鄮山,一字茂三,又作茂山,号躄堂。明末清初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明代诸生,负才名,有侠气。明亡后,周容出家为僧,但后来又因母亲尚在需尽孝道,而又返俗。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设词科,召周容入京,他坚辞不就。周容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著有《春涵堂集》。


李流芳,字长蘅,号檀园,南直隶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明代诗人、书画家。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其子李杭之,字僧筏,承父之画风。


▲嘉定四先生


清初,吴伟业作《画中九友歌》中,赞誉董其昌、杨文聪、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李流芳、王时敏、王鉴等人为“画中九友”。


其中,李流芳亦受董其昌南北宗画论影响,以南宗清幽淡远之风为画家正脉,数百年来盛传不衰之《芥子园画谱》(上水部分)即以其临仿古人各家风格的课徒画稿为蓝本整理、增编而成。


此作山水图,金笺纸,据题识“庚申(1620年)冬夜,被酒作”,知为其醉酒而作。其以平远、深远技法结合,形成典型之阔远构图,近处河岸、茅屋、林木,远处山峦高耸,隐有起伏之笔,中间水面宽阔,山石则淡墨皴擦,点苔施以浓墨,随手写景,笔端不落俗套,有吴镇之风。《明画录》载其 “画山水出入宋元诸家,而于吴仲圭犹为精诣,竹石花卉,逸气飞动”。


周容题诗堂。其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著有《春涵堂集》。其诗题中亦赞言“此帧意境高旷,墨气清润,随笔一㧑,似闺中少妇,酒后微醺,乱头粗服,别具一种天然妩媚”。


李流芳曾言:“画会之真山真水总不似,画会之古人总不似,画会之诗总不似。”、“萃造化、古人、诗境于一局,以不似求真似。”为其画学思想中“三不似”理论,另据其画作所题画跋语编著之《檀园论画》,亦为中国画论可贵资料。


此作《上海艺术家》P190,《藏真》卷P100,《百缘堂》P136也有著录。


▲张玉书(1642—1711)行书赐砥石山绿石砚诗


立轴 水墨绫本

202×47.5cm

题签:张玉书楷书真迹。钤印:挐云轩(朱)、知耻斋(白)

款识:赐砥石山绿石砚,恭纪请定侯老先生正之。京江张玉书具稿。

钤印:张玉书印(白)、素存(朱)、宸翰松荫堂(朱)

鉴藏印:挐云轩(朱)、知耻斋(白)


释文:留都东指气郁积,江走松花伏山脉。砥石嵯峨类削成,山霭江烟蕴奇石。蒙茸蔓草翳云根,礧砢参差卧沙碛。西坑北岩那足拟,龙尾驰基难比迹。坚凝玉质含温腴,红紫罗纹逊深碧。荒徼抱璞几岁月?徒作砺具刀刃砉。圣主遭遇物色殊,砚材岂容轻弃掷!命工砻琢肌理见,莹比清冰出寒泽。方圆相度准古制,蛟螭环互潵沥液。隃糜试润笔吐芒,装匣精研光照席。一从幽石造天府,譬若寒畯跻鸾掖。大哉奎文轸隐沦(有御撰制砚说),欲使遗贤如砚尽。征辟小臣盥沐读,宸藻深庆贡珍来。络绎此砚只应玉案列,宁许蓬荜共昕夕。特旨颁赉及近臣,华星散采逾拱璧。衰迟自始学殖落,朽钝无能文史役。丹黄遗经订三豕,研索微言究一画。头白还思静用理,永绝缁磷慎无斁。


著录:1.《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二册,第349页,文物出版社,1993年。

2.《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第四册,第1858页,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3.《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第1551页,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


张玉书,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五年。自幼刻苦读书,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精春秋三传,深邃于史学。


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二十三年(1684)授刑部尚书,调兵部尚书。二十九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康熙三十五年(1696),随皇帝征噶尔丹叛乱。历官凡五十年,为太平宰相二十年。久任机务,直亮清勤,朝廷倚以为重,谥号文贞。


其父张九徵,因其兴学育人,教子有方,被誉为“天下第一抚臣”。其兄张玉裁,字礼存,号退密,康熙六年(1667)一甲二名进士,官翰林院国史馆编修。


▲张玉书(1642—1711)行书赐砥石山绿石砚诗


张玉书二十九岁赐进士后,即成为庶吉士,据清代翰林院庶常馆规定:“凡新进士擅长文学书法者,入馆学习称为庶吉士。”,知其或得益于家学,年轻时书法造诣已是颇深。


镇江博物馆藏有张玉书作《游西山寺》,行笔磅礴雍容,甚是大气。书作有淡墨探花王文治题跋,云“吾邑故相张文贞公手迹,大小共六十三字,幅长三尺,书公自作游西山诗,藏于焦山之水晶庵。按公故不以书名,而兹幅字画古娟,神采奕然,为后学日夕临池者所不能及,乃知前辈于书法一道,未有不留意者。岁久,僧贫将就残失,友人鲍根堂为之装裱,予以诗二章缀其后,即用公所书诗韵并示,山僧知所珍惜焉。波光通海峤,林翠际山颠。爱此水晶域,凛然冰雪悬。猊雄蹲大石,鹰细掠秋天。墨瀋犹新在,人间已百年。当日论声价,蓬莱直升巅。岩廊谢安石,禁苑抑诚悬。寂寂初禅地,茫茫浩劫天。但须留禊帖,应记永和年。乾隆三十五年庚寅春三月,后学王文治。”,可见对其甚为推崇,并赞誉“神采奕然,为后学日夕临池者所不能及”。


▲张玉书(1642—1711)行书赐砥石山绿石砚诗 局部


▲张玉书(1642—1711)行书赐砥石山绿石砚诗 题签 局部


上款人“定侯”,鉴藏印“挐云轩(朱)、知耻斋(白)”暂不可考。此行书书写笔势秀逸遒劲,刚柔兼济,气韵甚足。通篇行气一以贯之,字里行间,行云流水,点画严谨,笔势稳健,笔法则纵横自如,融雄伟与清逸于一体,出入苏黄之间,有雍容的气度,诚是难得佳作也。


潘恭寿(1741—1794) 画、王文治(1730—1802) 题 仿钱叙钟馗图


镜心 设色绢本

107×47cm

钤印:潘恭寿印(白)

题跋:谁报春从昨夜回,终南山下老于䰄。玉笙吹尽桃花片,试向春风送子来。王百榖题钱叙画。钟馗不见画史,然画家每为之,此钱序画王百榖题,颇有别趣,莲巢临仿,更■士气,殊可存也。文治记。钤印:王氏禹卿(朱)、梦楼(朱)


著录:1.《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十二册,第330页,文物出版社,1993年。

2.《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第四册,第1776页,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3.《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第1485页,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


京江画派潘恭寿与“淡墨探花”王文治交契甚深,王文治年长十余岁,二人既是友邻,又是师友,志趣相投。据《扬州画舫录》,潘恭寿“每画必王梦楼题之”,彼此唱和,直至去世。“潘画王题”,世尤宝之,堪称画坛佳话。


潘恭寿山水初无师承,王文治以书家用笔之道授之,其画日进。此后,山水得董其昌、米友仁墨晕,清腴妍冷,又善没骨法。林峦秀逸,花卉取法恽寿平,兼工写生。濯濯如迎风凝露。佛像则出入丁云鹏、吴文中之间。人物、仕女、竹石亦秀韵。


据王文治题识可知,此作为潘恭寿临仿“王穉登题钱叙画”钟馗图,笔意精到,画面诙谐生动,一婴孩坐于钟馗肩膀,作吹笙状,钟馗侧首回望,一手握剑,一手紧握婴孩小腿,趣味横生。设色亦是淡雅,人物表情细腻,须髯毕现,衣饰造型也甚是讲究,韵味颇具。


而王文治为书法大家,与刘墉、梁同书、翁方纲并称清四大家。此书笔势点画飘逸,结体匀净,无传统帖学的流转圆媚与轻滑,观之俊爽豪逸,风神萧散。二人书画,相得益彰。


另有其余佳制,篇幅所限,不一而足。




参考资料:

探乾隆皇帝痴迷的张宗苍,入宫4年作172张画;傅申:王时敏等与消失的黄公望画迹;唐静:张玉书及其书法艺术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