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汉 雯
WANG HANWEN
1994年生于江苏镇江
2014-2017年就读于意大利都灵阿尔贝蒂娜美术学院/绘画系,获学士学位
2017-2020年就读于意大利都灵阿尔贝蒂娜美术学院/绘画系,获硕士学位
王汉雯专访
库艺术=库:汉雯之前你在瀚艺术空间做过展览,这次展览你感觉自己的作品与上次相比有什么区别?王汉雯=王:最大的区别是,两年的时间对绘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两年前我对绘画还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全凭脑海里一时的灵感闪现然后投射到画布上。现在我更加能够介入到绘画之中,很明显色彩的选择也更加得心应手,不像两年前一样过于偶发。我感觉,以前的画作好像隔着一层纱,现在的画作离我更近了。王:我一直都很享受绘画带给我的氛围,以前作品的氛围感并没有达到我感受到的那种强度。现在我感觉能够更加充分地把能量从画面中牵引出来,让大家感受到。我的绘画是一种分享,是一种拥抱。库:你的新作中加入了很多新的语言元素,拼贴、喷漆等等,这是有意识的吗?王:有一些新材料的介入,画面的触感增加了,这也是我感兴趣的方面。这两年来我的感官打开了很多,所以在画面介入的方向上也会有更多的维度,不像以前比较单一。王:对,之前对材料更多是处在一种摸索状态,也没有人告诉你该去如何使用材料。需要你去亲身体会之后,才能具体知道材料的哪些特性是你想要的。然后不断积累,并投入到下一张画的创作中去。我这个人不是特别计划性的,现在绘画上的意识会更强一些,觉得这是一件对我很重要的事情,也会继续做下去。库:我记得上次展览还有一些带形象的作品,这次就是完全抽象了。王:我对人的形象一直有一种情结,总觉得自己画不好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反弹回去想要画人。后来我意识到这是正常的,现在我也可以画人,但不一定画的就是人。我现在已经接受了自己画不成以为应该画成的那个样子。包括氛围感这种东西,也不是可以用具象表达出来的。因此我也不再强迫自己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应该让自己的优点更加闪光,才能让缺点变成优点。消失的,留下的——杨哲铭、王汉雯双个展现场
798瀚艺术空间
王:自由,没有束缚。七年的留学时光让我形成了自己的生活节奏与习惯。意大利的美术学院是大家共用一个教室,你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然后去做。刚去到那边时,面对一个空教室,没有任何灵感来源,像是被放逐了一样。现在来看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就是习惯了创作时那种一片空白的感觉。意大利美院的老师确实对我有很大影响,有时就是一两句话,而不是他们的作品。比如我的研究生主教授,就在无意中改变了我绘画的尺幅。上他的课之前,我刚参加了《库艺术》举办的“自由绘画工作坊”,记得王易罡老师说我的小幅作品控制的好,大幅作品控制力就显得不够了。当时我在教室里用喷漆画画,可能是味道比较大,空间也不够用,这位装置老师就建议我去楼下的院子里画。那是我当时画过的最大尺幅的作品,画的时候也没想太多,院子里也没人,画完之后老师觉得挺好,但我自己当时没什么感觉,对这种新变化有点陌生。
在他的鼓励下,我就开始了一系列大尺幅作品的创作,也开始使用喷漆、水墨和丙烯相结合的画法。在那一系列作品之后,我的确感觉自己的色彩把控能力和画面控制力更加能够被激发出来。等到快毕业的时候,我拿着画框进教室,他看到就很生气,问我为什么要用画框?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然后他说你不需要这些东西,你可以铺在地上画,可以挂在墙上画,塑料什么都可以,但你没有必要再回到这个原点。他的话不多,但每次的引导都挺有方向性的。他可能发现在没有边框的情况下我可以更为放松自如的去创作,一有画框可能我就无法进入那种最为投入自然的状态。后来我也慢慢理解了他当时为什么会生气,也开始意识到环境、材质和创作方式对作品的巨大影响,所以后来我会有意选择让自己最为舒适的方式去创作,从你选择它开始,就已经成为你创作的一部分。创作过程
库:很多人都觉得你的色彩感觉特别好,你自己有没有这种感觉?王:我觉得自己的色彩感官比以前要灵敏很多。这不是慢慢地转变,很大程度上是在运用了丙烯和喷漆之后。以前我习惯调和颜色,把色彩调灰和调淡。丙烯和喷漆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不用调和,这就导致我以前不敢在灰色上覆盖的颜色现在只能原样叠加上去,这就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打破原有的习惯。以前当我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信心的时候会很怕画坏,然后会很奇怪的归纳出一些色彩结构觉得这样就如何如何,但当我打破了这些,后面忽然就变得清晰了。所以还是要多尝试,不要怕画坏。消失的,留下的——杨哲铭、王汉雯双个展现场
798瀚艺术空间
消失的,留下的-杨哲铭、王汉雯双个展
正在798瀚艺术空间展出中
长按二维码或“阅读原文”
了解并参加工作坊
作者:库艺术KUART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