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1-06 09:44
什么?这门课程学生能够直接对着价值几万的复制品临摹?课程内容居然是“复刻”千年名画?这其实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必修课程——刘利平的《山水画(1)》今天让我们跟着中国画专业的廖凯莉同学,一起走进北宋画家范宽的艺术世界!
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中国古代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溪山行旅图》作为北宋画家范宽的代表作,更是被誉为古代山水画的巅峰之作。这幅长206.3厘米、宽103.3厘米的绢本画作,以其雄浑壮阔的山水景象和精湛的笔墨技法,吸引了无数艺术家和学者的目光。在美术学院的山水画课程中,临摹《溪山行旅图》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通过对古人笔法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扎实巩固山水画的基础,更能够深入体会古代艺术家的创作心境和艺术追求。
《溪山行旅图》范宽原作
《溪山行旅图》廖凯莉临摹
01复刻千年名画是什么体验?
绘画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要在短短四周内完成一幅2米高的作品,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临摹开始之前,廖凯莉同学首先迎来了第一个挑战——绷框。为了能够让临摹作品更加平整、稳固,她需要订做木制框架、购买高质量的绢,并亲自制作裱画所需的浆糊。这一步骤虽然看似简单,但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花费了她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
刘利平示范如何绷框
完成的框架
然而,挑战才刚刚开始。《溪山行旅图》的色泽因岁月侵染而呈现深黄色。为了还原这种独特的历史感,她在老师指导下,用茶叶和国画颜料混合调制染料,涂刷了上百次底色,甚至用了一整周的时间不断调整。“每天涂刷几层,看着颜色一点点接近原作,虽然累,但也很有成就感。”廖凯莉笑着说。完成了绘画前的基础准备后,廖凯莉开始了正式的创作过程。由于绢本的绘画特性,画错了很难修改,因此在直接绘画之前,她都会在草稿纸上进行反复练习和推敲。由于《溪山行旅图》中的石头和树木的皴法极为复杂,看不清具体的走向,每次都需要老师的指点才能进行下去。特别是那些山顶上的树叶,它们黑漆漆地糊成一片,但细看之下,其实每片树叶都有它的变化和层次感。为了能够达到原图的厚重感,廖凯莉先铺了一遍薄的底色,然后再上一遍重墨,这个过程耗费了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刘利平示范山石画法
但正是这些挑战,让廖凯莉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她发现,那些看似简单的皴法,在实际运用中却需要极高的技巧和经验。通过不断的尝试和修正,她逐渐掌握了皴法的运用规律,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独特韵味。
《溪山行旅图》局部,廖凯莉临摹
《溪山行旅图》局部,范宽原作
画中最有趣的部分,廖凯莉认为是隐藏在密林中的房子和画面下方赶路的旅人,特别是手舞足蹈的小人和憨态可掬的毛驴,给厚重的画面带来了一丝轻松感。
《溪山行旅图》局部,廖凯莉临摹
经过数周的艰苦努力,廖凯莉终于完成了这幅《溪山行旅图》的临摹工作。虽然作品还有很多美中不足的地方,但她对自己的努力表示了肯定。她表示,这次临摹经历让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她感叹到:“古人是真的好有毅力!那些皴法看似简单,但真正上手之后才发现其中的难度。通过不断的练习,我才能逐渐掌握其中的精髓。”
廖凯莉与作品合影
02范宽会怎么评价?
Q:请您想象一下,如果您穿越回到古代,遇到范宽,您要向他介绍这门课程,他可能会好奇:为什么选择他的《溪山行旅图》作为这门课的范画教材?
刘利平:我选择《溪山行旅图》是因为:范宽在绘画史上,尤其是在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宋代的山水画,整体风格雄浑,且形成了一个很完备的体系。谢赫的“六法”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在范宽的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宋代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中,范宽依然能够排在首位,这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宋代社会比较理性,绘画语言也形成了规范。山水画从魏晋到隋唐,经过五代的发展,到了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在写真山水方面,对自然的理性化规范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范宽的构图和理性,在美术史上以及历代评论家当中,都评价很高。例如,元代的书画评论大家汤垕在《画鉴》中评价他:“得山之骨,与山传神”。他的金字塔构图、气势以及山的压迫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山水画还体现了“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他的用笔挺拔有力,山崖壁的结构厚实完善,给人一种坚实厚重的感觉。有些人认为他画的是河南与陕西交界处的石板岩地貌,虽然与现实中的山峰有所不同,但他通过艺术化的处理,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
所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的,通过正规的临摹训练,学生的艺术眼力、手力和心力都不会走偏,不会流入俗套。
Q:如果您现在能与范宽面对面,您希望问他哪些问题呢?
刘利平:我想问的主要是关于他的生活。因为要想了解一个艺术家,首先要了解他的生活。通过了解艺术家的生活,我们就能明白他们如何去思考问题,是否有独特的视角去感悟生活、体会世界。因为好的艺术家和我们普通人一样,都拥有善于观察的眼睛,但看到的东西、反馈的东西、最终用笔表现出来的东西却不一样。这其中的“灵性”是很难学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与他对话来了解他,尽量去追溯他的思想、记忆或想法,从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或不同的思考角度。
Q:我也很想了解范宽的生活!这一定很有趣。您能否讲解一下范宽绘画中独特的“灵性”呢?
刘利平:你看他的作品,除了《溪山行旅图》,还有《雪景寒林图》等,气势都比较开阔、宏大,给人很震撼的感觉。国画中的“气韵生动”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雪景寒林图》范宽
他能抓住山水的精神,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当时并没有刻意追求三角形构图或某种固定的形式,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画出独特的面貌。比如,他画树、搭配房子、隐藏溪流等,都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现实中的自然并没有这样的规划,但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可以把它做成自己想要的那种山水。
国画山水与自然山水对比
Q:我了解啦!假设范宽对您的这门课程很感兴趣,他乘坐时空机跟您回到现代,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看到廖凯莉同学临摹他的作品,您觉得他会说什么?会对她有什么评价?
刘利平:我觉得首先,他肯定会很惊讶,原来现在的学生还会临摹他的作品,对艺术家来说,这是一种很高级的认可。我们以前读本科的时候,也觉得临摹很难,就想着自己也要画一张好的作品,让别人来临摹。范宽看到他的作品被现代人解读和应用,他一定会从内心感到很开心。看到廖凯莉在临摹他的作品,他可能会很认真地告诉她自己的心境和创作角度。廖凯莉同学很认真,悟性也很高,理解山水的结构和笔墨关系很到位。她每天都在用功练习。如果范宽看到她,他也会觉得这孩子很用功,打好基础后可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Q:在上课的过程中,您有哪些特别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呢?
刘利平:首先,从绘画技法的层面来说,很多东西用语言难以完备地表达,所以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讲解。比如,我会告诉她树的生长规律、如何画树的动态以及点叶的方式等。我还会教她石头的皴法、阴阳面的处理以及“石分三面”的规律等。
同时,我也会结合廖凯莉自身的特点和范宽的处理方式来教她。比如,我会很细微地教她如何运用中锋、侧锋等笔法,如何处理结构之间的关系等。我还会教她如何染墨色等具体的技法。因为一个好的作品,首先要有高超的技法才能达到。尤其是在宋代这种很理性、计划很完善的技术上,技法更是被放到很高的位置。
同时,我在教学的时候,也不仅仅教技法,因为技法只是一个方式和手段。我们最重要的是要交代技法背后的思考方式,以及一些思想性的东西。我希望在学生离开老师后,也能通过这门课学习到的思考方法,从而独立进行创作。
比如,我会教学生如何处理画面中的关系,如树与树之间的关系、树与石头的关系、树与房子的关系等。我还会教他们如何处理那些画面中虽未直接展现,却蕴含着丰富内涵的内容——如何通过画画去转化自己的创作或看世界的方式。通过临摹,学生可以转化自己的创作,对世界有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形成独立的思想、精神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刘利平讲解图书馆藏画
Q:从您的角度来看,您认为未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方向会有哪些变化?
刘利平:未来山水画的发展会一直在变化当中。从唐代的青绿山水到宋代的全景式山水,再到元代的以逸笔的方式、以写意的形式来表现的山水画,都在不断变化。
尤其是在“八五思潮”之后,各种突破都很多。所以,在未来,我认为山水画的变化不仅仅局限于手头功夫,可能会借助AI技术或计算机等方式去辅助或发展。我是很善于接受这种新事物的。因为我觉得事物就是要发展,我们既要学到最传统的东西,也要不断创新。但是,不管怎么创新,都要保留中国画的意境、气韵和笔墨关系等核心要素。
在教学上,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在之后的课程中,我可能会安排一部分动手实践的内容,或者用AI的形式来做一些尝试。我觉得这都很有意义,也很好玩。例如把毛笔绘画和AI结合起来,或者以动画、影像的形式来表现山水画,既有画的部分,又有与电脑结合的部分,产生一种多元、综合的体现方式。范宽在他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者。他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形式,而是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方式。所以,我认为山水画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
刘利平讲解中国山水画历史
临摹者:廖凯莉
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215中国画专业
指导老师:刘利平
字木铎,号清园逸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水木学者”,清华大学博士、博士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