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實實在在地學傳統,實實在在地朝前走,每一步都要踏得堅實有力。這是畫家張友憲對自己的要求。張友憲先生對中國畫傳統的熱愛程度在別人眼裏看來簡直就是一種固執,而這固執恰恰成就了他:讓我們從他那些充滿仙氣的人物和大自然勃勃生機的畫面裏感受到一種深厚的內涵。在友憲先生的心目中,歷代大師全是完美無瑕的。今天的畫家要做的就是不斷突破個人的小圈子,與大師們“朝夕相濡”“肝膽相照”,這樣才能從實在的意義上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也才談得上與江山風月同化,從而使自己的作品登上一個個更高的台階——不辱沒先人,同時也對得起今人和後人。
在我看來,友憲先生的獨到之處並不在于他能無論寒暑地堅持與大自然的對話,因爲這原本是中國畫家的優良傳統,只需有超出一般畫家的毅力即可做到,友憲先生的獨到之處在于他成功地爲自己營造了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裏,他的個性氣質與前輩大師的仙氣及當代畫家的靈氣相融、相激而不相害,這就爲他在藝術道路上生成了不斷上升的狀態,這是一種能促成作品文質具勝的狀態,在此狀態中,友憲先生永遠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裏,能堅持這種狀態是十分可貴的,也許正是這種狀態才決定了大家之間的區別。也正因爲友憲先生具備了這種狀態才敢于沿著前人的路途向前走着。這種狀態亦可以說成是膽識、意志,很顯然友憲先生是在給自己設計一條旣遙遠,又艱難的道路,他報以極大的勇氣想越過山頂看看山那邊的世界。如此,友憲先生不問收獲便成了眞正的最大的收獲。
芭蕉系列,松樹系列,高士系列,竹品系列……是這種作畫狀態所必然産生的藝術成果,業已啓發並激勵了不少有志于中國畫藝術的年青畫家。友憲先生在與他們交流、切磋、共同努力中,又有了許許多多新的思索。
每當我回到南京藝術學院校園,看他用那特制的巨筆層層劃破人與自然日漸增厚的隔膜,從中呼吸到清新的空氣時,便覺得自己的心又與中國畫親近了壹層。
張友憲,1954年10月生于南京,別署二乾書屋主人,出版畫集畫譜多咱,並多次舉辦個人畫展,現爲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研究院院長。
編者按:一口氣編完管峻兄寄來的張友憲畫稿,心裏有幾多感慨,是呀,如今能見到象友憲兄這樣清新可人的東西的確太少了,他的畫不像那些只求得某種社會“效應”畫家的東西,筆墨意境了無情趣,看起來很浮躁不耐看。他的畫在韵致、筆墨、意境上讓人更能想起中國畫最本質的東西,讓人真的動心。這裏我不想再多說,要說的是我們應該感謝管峻兄于百忙之中給我們送來這股春風。
芭蕉因我枯也荣
手中之竹
夕阳西下,断肠人走天涯
有感于倪瓒竹瘦
张友宪近照.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作者:管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