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关于黄山画派的思考

  引言:

  我国传统中国山水画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国山水画不仅起源早,而且不断得到发展,从未中断,代表作如较早的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历经唐宋元明清以至现代的发展,形成了各种风格和画派,遗留下来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传承有序,又分化演变,各有千秋,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形成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些山水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演化、积聚和升华,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美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整个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艺术家的智慧,同时也体现出了东方民族所特有的审美情趣。而黄山,在中国的山水文化中却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每当人们提起中国山水画,就会自然想起黄山,甚至有人称它是中国山水画的圣地。

  二、黄山画派和新安画派的历史渊源

  所谓黄山画派,是指自清朝开始,以黄山为艺术创作对象,专门研究黄山风光景致,描绘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意境,在中国山水画坛上独树一帜并勇于创新的这么一个山水画家群体的总称。黄山画派与同时代的新安画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讲黄山画派不能不先提到新安画派,他们在画法上有传承,都隶属于文人画,在创作理念上有共同点,都主张师法自然,同时,有的画家兼具两派的特点,比如渐江和黄宾虹,既是新安派大师又是黄山派大师。所以,了解新安画派是认识黄山画派的前提和基础。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安徽南部地区的一个绘画流派。黄山地区以前称徽州,新安江是这里的主要河流,故又常以“新安”称之。做为新安画派的画家,他们借用笔墨,描绘家乡的山水,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理想,理论上重视画家的人品和气节,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简淡深厚,具有鲜明的士大夫格调,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因为这群画家的地缘关系、人生信念与画风都具有同一性质,所以时人称他们为“新安画派”。明代的丁瓒、程嘉燧、李永昌等人,成为新安画派的先驱。最早提出“新安画派”名称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艺术理论家张庚。

  新安画派的大师们借重黄山的奇松怪石来表现自我,宣泄苦闷,又以黄山禅宗般的灵境表现超尘脱俗与忘我境界,同时又以黄山变幻无常的气韵表现音乐般的节奏与纯粹意义的美,这些看似矛盾甚至对立的东西,竟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得极其和谐统一,因此,他们的作品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对于后来的中国山水画家,尤其是黄山派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期直到当代绘画大师黄宾虹、汪采白、江兆申等人的作品,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新安画派的延续,他们可以算作新安画派的优秀继承人。

  黄山画派与新安画派的区别,在于“新安画派”是指一批以徽州画家为主互为参照所形成的一个画派;“黄山画派”是指画家的创作由黄山的外形和内容所决定,经过艺术加工,进一步提炼出的特有的山水画类型而形成的一个画派。在新安画派与其后的黄山画派的关系中,画家梅清是个关键人物。梅清是安徽宣城人,他与新安画派的渐江、查士标和石涛都是好友。石涛是广西全州人,在安徽宣城生活了18年。在此期间,石涛活动在黄山地区一带。28岁时,石涛第一次游黄山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受石涛作品的感染,梅清也在1671年第一次上黄山。其后石涛和梅清又多次登临黄山。梅清笔下的黄山,以黄山的真景作依据,更将自然的黄山升华为艺术的黄山。梅清自认“余游黄山之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可见黄山在画家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位置。

  由于梅清和石涛的介入,新安画派突破了地域的局限,从而形成了人们所说的“黄山画派”。石涛、梅清、渐江被称为黄山画派三巨头。他们不受技法束缚,虽同属一流派,却都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格。所以有人评价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近代画家黄宾虹、汪采白、刘海粟、张大千、李可染、赖少其等人也都留下了以黄山为题材的作品。尤其是艺术大师黄宾虹,他少年时开始临摹董其昌、石涛、渐江、查士标的作品,十九岁首次游黄山就被山中胜景深深吸引,一生九上黄山,自称“黄山山中人”。他继承了新安画派师法自然的传统,同时又博采众长,融汇中西。晚年风格从淡恬清雅变为浑厚华滋,达到了物我两忘,随意自如的境界。他十分重视黄山画派的研究,亲手编纂了《黄山画家源流考》一书。无论是在绘画艺术上,还是在学术研究上,黄宾虹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黄山画派,是近代黄山画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国画大师张大千对黄山也是情有独钟,他曾数上黄山,记下了不少黄山景观,出版了《张大千黄山画册》。他对黄山留有深刻的印象,刻有“黄海归来”、“二到黄山绝顶人”等印章,留下了不少佳话。现代以黄山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的代表性的画家还有刘海粟、陆俨少、李可染等人,黄山不仅给了他们灵感,而且给了他们别具个性化的绘画语言风格。

  三、对黄山画派深层次的思考

  黄山画派艺术总体特征表现在绘画技法上推崇倪瓒,以师法自然为创作理念;将胸中对自然人文关怀之情,化作笔下的峻岭奇松、悬崖峭石、溪流山居。作品均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气质,而且意境深邃,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其作品的美学品格可追溯到宋明理学的背景中去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原有的中国山水画形成的传统本身具有封闭的结构;二是人们的认知结构决定了对其变化的接受程度和可能性。因此,传统黄山画派的发展创新,既有来自原有作品样式、风格、技法、理念的限制,也有人们固有观念、意图、心理定势等方面的限制。

  历史的成功与辉煌并不能代替现在和将来,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一切价值观念都有重新评估的必要,中国传统国画艺术也概莫能外。好在不管在什么时代,人们对美的需求都是存在的,这就表明艺术还有发展创新的潜力可挖,这意味着黄山画派也同样面临一个创新的问题。当今世界正开始对徽州这块热土的地域文化日益重视起来,这一现象也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正迈步走向世界。

  但是创新是有限度的创新,是在传承与保持基础上的创新。传统黄山画派本质上说是旧时代的产物,也是旧文化的产物。在科技主导的现代社会中,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黄山画派,在文化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保守性。有的作品在形式、风格、趣味诸方面已不能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要;传承的目的是文化保持,同时它亦有为当代生活服务的要求,创新因此而具有必然性。

  “黄山”是黄山画派的永远的造型主题,而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它们的造型方式,却随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画家而有所变化,往往受当时的绘画技巧、美术风尚的影响,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人们之所以历代不厌其烦地反复描摹一个对象,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审美意义的外形,而是在这些我们看得到的对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层的象征意义,黄山只是这些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外在方式,是观念的外化。正是由于人们对这种意义的执著追求,才使黄山外形得以代代相传,并衍生出许多派系,可以说,不同阶段的内在象征意义对应了不同历史风格的外在造型。

  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变化往往与前一个时期大相径庭,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在这些形式多样的创作中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淘洗之后,仍然呈现出一种惊人的生命活力,感动着我们现代人。外在形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是内在涵义的外化和物化,毫无疑问,黄山画派的深层次内涵和内在意义在于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

  四、结束语:

  中国山水画中的黄山画派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我们有必要将黄山画派看作一个文化产业来认识、理解、研究和发展。像认识其它既是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其本质和特征,在传统技艺的传承方面要从文化事业的高度加以支持。透过传统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和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拓展其新的空间,它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本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黄山画派的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在世界美术花园中,她那独具东方文化魅力之花正散发着芳香!

作者:童乃寿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