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回归心灵的路

  余启平的画让人感觉很美,但又不是简单反映客观现实的美,它里面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沦陷”你。

  余启平的画里充满着矛盾。他的“红房子”系列、“禅修”系列给人的感觉就像《围城》里那句话“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它们呈现出的图像世界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既是我们向往的又是想竭力摆脱的,既是安全的又是孤单无助的,有一股矛盾的思想一直纠缠在里面。这种矛盾的情感就像是我们对故乡的情感。有人说,故乡是我们主观臆想出来的心里最想抵达的地方,但是当我们回到了现实的故乡,才发现故乡里早是物是人非。人也不是原来的,房子也不是原来的,周围的气氛亦不是原来的,我们在自己的故乡里迷了路。

  其实余启平的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给我们构筑了一个主观臆造的“故乡”,一条通往“心灵故乡”的路。为什么是故乡?因为在他的图式里,永远是中国精神在起着灵魂式的作用,那是一个所有中国人的精神故乡,那里面有沉淀的历史和岁月,有中国传统、有文人情趣、也有当代国人的彷徨。

  彷徨,是当代国人的一大时代特征。为什么?因为虽然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世界越来越小,但人们的心境也越来越浮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缺少信任,越来越孤单。有时候我们想安静,安静了却害怕孤单;有时候我们想喧嚣,可是喧嚣又似乎是一群人的孤单。彷徨的同时,人们对现实的归属感也越来越低,而心底对归属感的寻求却愈来愈强烈。余启平的绘画,正好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更高明的是,他转换了时空。他把当代的喧闹现实转换成了有岁月宁静的某个年代,他把喧闹的街道城市转换成抽象的模糊空间,它是任何地方也不是任何地方,它让身处各处的我们都有一种现场的融入感和久违的熟悉感,使我们在这些画面面前驻足、嗟叹、感伤。可以说,余启平的绘画让中国人找到了文化的故乡、思想的故乡、精神的归属地。

  身处异国的人能在他的画里看到中国,身处异乡的人能在他的画里看到“故乡”。当然,他不只有这些,他的绘画的魅力也不止这样。

  他亦有活泼放松的一面。在现在高度工业化的城市社会里,他还能描绘出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一介农夫拉一水牛耕作于青山碧水间,抑或一个读书人或畅读或鼾睡在旧式圈椅上;遁迹山林,倘徉山水,在一个蓝天高悬、空气洁净的自然天地里,充分发挥造物主赋予他们力量。我认为这画里绝不仅仅是一种对传统农业生活的回归,而是心灵的回归——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

  事实上,这种简朴的生活不是一种标新立异,而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文人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对理想的隐逸的田园生活的描述。但是,我认为余启平在这里并不仅仅是表达一种对隐逸田园生活的向往,而是对生活充满爱和深刻理解之后的一种表达。他给我们一种启示:不要一辈子都想过着一种二手生活——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电脑和遥控器支配,而是把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身体都带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中,相信世界依靠爱存在、凝聚和延续下去。他更强调“简朴”的生活对当代人的重要性,引导现代人跳出现代化那令人疯狂的速度。

  正如斯托乐在《胜过修补》一文中所说的:“整个世界都好像坐在一列飞速下坡、不断加快的火车上,虽然许多人为自己所走的方向感到惊愕,但他们又似乎找不到安全跳车的方法。”的确,面对这个粗糙的、泡沫一样浮泛、集市一样嘈杂的现实世界,作为当代人,我们也时常感到身心疲惫,茫然不知所归。而余启平画中所描绘的意境,在此时恰好给了我们一个“安全跳下火车”的勇气。

  余启平描绘的是一条回归心灵的路,所以我们似曾相识又朦胧陌生,既向往又踌躇不前。当我们的心沉淀、再沉淀下来的时候,余启平的画就会带给我们更深刻的宁静。

  好的艺术历久弥香,让人越看越爱;好的艺术沉静内敛,让人回归心灵。余启平的绘画就是这样的。

文/王晶

作者:王晶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