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子游印象

  在手写体书信默然让道给E-mail、手机短信、QQ等等电子通讯手段之后,从某种意义上说,手写体书信就具备了文物的属性。因此,坚持手写书信,某种程度上就无异于在坚持制作文物。一般来讲,手写体书信由于书写工具的不同,可以分为硬笔书信和毛笔书信两类,显然,其中毛笔书信在时间的维度上其纵深更为久远,因此,文物的属性也就更加鲜明和强烈。子游首先惊异于我的,就是他那封用毛笔写给我岳父(朱振庚先生)的长信。那天,我去岳父家,岳父递给我一封信说“你看看”。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子游的书法。信纸用传统的信笺纸,信的辞气谦谦而闲雅,最吸引我的就是子游那一行行灵动的行草,而书写间有时因笔误而加的圈点则更增加了许多生动的意趣。现在,那信的内容早已模糊,而对子游书法的印象却十分清晰。后来听子游说,书法他已写了几十年,难怪呢。

  我喜欢子游做事的方式。子游这些年来专心在做具有文献价值的《中国画艺术年鉴》,前后已历时八年,共出版了六辑九册。出这类书,所涉的画家面要宽,而择要精。因此,这些年来,子游就像一个游子,于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长江南北,为获取第一手资料而遍访画家,在获取了海量的采访文字资料与图像资料之后,《年鉴》的编辑也就具备了丰厚的底气。《年鉴》从收集材料、编辑、排版,到出版、印刷,除去子游的两个助手之外,大多子游都得亲力亲为。这不仅考验眼力,而且考验体力。而子游两方面都OK,令我钦佩尤甚。

  子游在做书之余游于艺。今年春上因为出书的事,我到北京子游的寓所。除了喝茶谈出书的事,子游拿出他的绘画作品及手稿给a我看,我于是有幸得以领略子游绘画的风貌。本来先精于书法,而以书法之根基发而为画,是古代文人画家常循的路线。子游也不例外。子游因有书法的根基,所以绘画上可以看出他的自信,他的绘画用笔上讲究笔性,用笔通脱而富于变化;而画面所传递的气息则是雅致的,以此可知子游的文气。

  子游是幽默的,而他的幽默却多半会被他有些凝重而认真的外表所覆盖。第一次见子游,他那时还在二月书坊负责《画风》的编辑。那年因约岳父的稿子,子游来武汉家中采访。而我则作为车夫,负责迎来送往。初见子游,我以为子游是那种只会正儿八经圣神地谈艺术的家伙儿。没想到那天送走子游,子游在火车上给我发来短信说:“感谢武汉人民的热情款待!”而我这时也就因这个短信忽然膨胀到有责任充当全体武汉人民的代表,给他回了:“武汉人民欢迎您来!欢迎您再来!”

2012年12月13日

作者:钱忠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