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当文学与园林在博物馆相遇

2015-06-12 10:32

中国园林博物馆室内园林造景“苏州畅园”

中国园林博物馆室内园林造景“苏州畅园”

  大多数人对于园林并不陌生,但深入看却再无研究。从古到今,园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所具有的艺术品般的诗情画意,更是造就了传统文人追求理想家园的独特路径。近日,中国园林博物馆与中国公园协会园林文化和艺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及北京曹雪芹学会共同主办的“相约北京·相约文学博物馆”文学与中国园林暨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研讨会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来自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中国园林博物馆、曹禺文学馆、上海鲁迅纪念馆、林语堂纪念馆、萧红文学馆、北京曹雪芹学会、郭沫若纪念馆、冰心文学馆、蒲松龄纪念馆、中国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等多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就中国园林中的文学元素、文学作品中的园林艺术等论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梳理和研讨。

  何谓园林?顾名思义,“园”的本意是种植蔬菜花木的地方,“林”则是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和竹子,“园林”即包括庭院、花园等,抽象去理解,我们的地球如同一个大园林,每个人都生活在园林里,人人都在经营创造着自己的园林小天地。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一代宗师的陈从周在其代表作《说园》中提出“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以中国园林博物馆的筹建为例,中国园林博物馆馆长李炜民说:“结合中国独特的园林文化理念,我们打破过去传统观念中博物馆‘就是一幢房子、里面摆放一些固定文物藏品’的概念,着力于打造一个有生命的博物馆。 ”中国园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其历史渊源和中国传统文学、书画、戏剧、音乐等密切联系,建立在多元功能之上,生动、活态的中国园林文化才铸就了其辉煌的成就。

  更值得关注的是,园林能够陶冶文人墨客的情操、促发艺术创作灵感的突出属性。如曹禺、冰心、郭沫若等文学大家皆深深着迷于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 ,其文本中众多时代社会风尚和人物性格修养的表现便是通过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描述潜移默化地反映出来的,彰显了“园林是文学的载体,文学是园林的灵魂”这一重要思想。中国园林是由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所造就的艺术,是以中国人的哲学、自然理念形成的独特艺术,也在历朝历代中国文人营建理想家园的理想中不断生发和完善。

中国园林博物馆室外园林造景“塔影别苑”

中国园林博物馆室外园林造景“塔影别苑”

  文学“造梦者”可游可居的理想家园

  林语堂先生曾在《理想之屋》中写下“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的句子,借以传情达意,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在文人创作中,中国园林所蕴含的丰富的“理想家园”的思想,一方面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对于文学创作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一个鲜活的“理想家园”在文学创作中无疑是构筑文学殿堂的有力基石。冰心文学馆馆员鲁普文认为:“中国古典文人,包括苏东坡等,对于园林文学的研究是非常多的,中国园林对于中国文学和中国文人的意义,从园林到文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文学以文字为依据,成为形象地反映现实的艺术,中国古典文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对于园林的直接或间接的描绘成为一种独特阐释。 ”

  从兰亭修禊到以唐代白居易为主导的香山九老会,再到元末时的玉山草堂雅集,文人们赏游忘情于园林山水,也汇集创作出众多流传千古的作品。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学的逐步发展,雅集成为一种社会发展中的文化现象,并且出现了在园林当中进行雅集的典型方式。“文人对理想家园的较高环境要求使雅集与园林的关系由此生发,通过园林接近自然,一个可居可游可赏的理想之所,能够提供放松创作的氛围、激发创作动力。与此同时,雅集也在促进着园林的发展,以文化、思想交流的雅集方式,将园林美景、文化理念通过诗词文章传播开来。 ”中国园林博物馆园林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宝鑫说。

  “中国园林要素具有深厚的文化特征,在传统园林的兴造与鉴赏过程中,个体生命与园林对象的互动是传统园林组合的物质体系,从游赏到鉴赏,认识园林的最高境界不单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更是能够将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和生命体验的融入。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段建强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造园思想堪称时代典型,他一生曾在多地任官,每到一处必定精心营造居所。在白居易的园林中,太湖石的赏玩、放置竹子、培育莲花,在简朴中与他自身的精神追求息息相关。对此,中国园林博物馆宣传教育部部长杨秀娟认为:“唐代艺术发展到了一个辉煌阶段,随之也产生了一种新的园林营造方式——文人园林。中国历来以文人造园为倚重,其对造园艺术、造园技艺,包括诗情画意的意境融入产生深刻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可以达到今天的造诣的原因也正是在此。 ”

  中国园林以文学演绎为一种情结

  “在初学写作的学生和文学大师的笔下,当他们撰写文学作品时,往往都隐含着一种对于园林艺术的梦幻般的感情,这可以称之为一种园林情怀。 ”曹禺文学馆馆长王海冰说。曹禺一生创作了很多经典戏剧,他对欧式园林本身也许天生就有一种灵性,但更离不开成长环境的浸润和陶养——幼年生活在天津意大利租借地,家里是具有典型欧式风情的二层小洋楼洋建筑,天天在那里生活、在那里打闹嬉戏使曹禺从小就感受到了那种美,在作品里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相应的园林因素,其处女作《雷雨》中鲜活的周公馆使我们看到万公馆的影子,深刻体会出曹禺对中国的欧式园林的特殊感悟。

  人们说童年的记忆无法抹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一段描绘百草园景物的文字,有情有色、有滋有味,那种对花草的细致入微观察、如数家珍的兴趣盎然,也使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童年记忆中热爱自然的园林印象。据闻,后来到绍兴师范学校工作时他还常常利用间隙时间采集植物标本。此外,“1925年12次去公园, 1926年达到36次去公园,其中有28次是为写文章而去……在鲁迅日记当中都有记载。 ”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乐融说:“鲁迅先生与大多数文人墨客一样,有以花草作为题目的书,在他的文章、日记和对友人谈话的字里行间,可以体悟到他在园林当中所留下的足迹。那里实际上已成为鲁迅和同事、友人的活动场所,成为了他的生活方式。 ”

  当文学与中国园林在博物馆相遇,博物馆会选择着意展现一种特有的文学氛围,这也往往在其园林设计建构中呈现出更多点睛之笔。“为了更好让观众体会到《聊斋》小说中浪漫虚幻的意境,除蒲松龄著作、回顾展示外,蒲松龄纪念馆保持了蒲氏后代繁衍生息的蒲家庄的典型北方村落生态。 ”蒲松龄纪念馆馆员孙丽莉介绍。紫藤、爬山虎、石榴、苹果、枣树、葡萄、枸杞、槐树、丁香……园林中的一草一木精心选择,身临其境似进入一个鬼狐的世界;八仙桌、圈椅、书房摆放着陈旧书桌,使观众仿佛看到蒲松龄伏案创作的生活场景。

  冰心在十几岁时便表达了对于园林的理解,认为园林与剧场这些地方不同,像博物馆等地方,它是正当的、趣味的、高尚的,能够令我们的脑筋和思想在课本外有增益和辅助。现今,园林依旧代表着一种生活的理念和方式,不仅作为一个休闲地点,而且承担着叙事的功能,暗示了与人物相关的社会属性。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秀涛指出:“梁启超就曾倡导公园的建立,并把其作为教化和启蒙民众的方式。而公园的创建也确实为现代文学提供了大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符号。 ”纵观古今文学中,“园林”要素不胜枚举,“园以人心、人以园林” ,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正是在以万端形态传承和诠释着一种中国园林的情结。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邵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