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访】姜吉安:那个茶壶不是上帝

 “应物会影”姜吉安个展

“应物会影”姜吉安个展

6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已结束 4.8万+

艺术家姜吉安(攝影:李毓琪)

  导言:艺术家姜吉安在亚洲艺术中心最新个展“应物会影”回应了他艺术创作中最主要的两个方法论: “以物观物”及 “回文结构”。所谓“应物会影”,似乎可以直接理解为绘画中“物”与它的“影”之间的关系,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呼应。深究下去,平面上的图像是否真的替代了现实存在之物,抑或只是它的一个影?当人们看到一幅画,以为看到的是真实物体,实则只是遇到了物的影子。因此,在艺术家的理解中,我们可以“应物”,却只能“会影”。

  从90年代初开始,姜吉安的艺术延展至今,他不断地使用鸡蛋、花生、几何体、桌椅、烟斗、绢、茶等等这些司空见惯日常物品,来重新搅拌人们关于视觉尤其是绘画的日常经验,并生成出一套思辨性的艺术维度。在他的绘画中,并不造新词(题材),而是从具体的经验、感受中出发,在图像与视觉的问题领域中深入研究。此次最新个展,通过《两居室》、茶、绢三个系列,呈现了他提出的“现成品绘画”和“日常性艺术制度”方式,回应了图像绘画危机以及西方艺术制度下艺术的宣教性和剧场化问题。

艺术家姜吉安(攝影:李毓琪)

  雅昌艺术网:您90年代初的一些作品就已经有“日常性”的倾向,比如“炒花生”木雕、“平淡”(瓶蛋)系列绢本绘画,这和当时西方艺术思潮有关联吗?

  姜吉安:跟中国传统关系比较大,我从87年-92年这一段时间在研究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本身就是日常化的,所有东西都和日常生活贴的很紧,它存在于生活中,这是中国艺术很重要的特点。

  雅昌艺术网: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艺术与日常的关系?

  姜吉安:这是一个比较长的线索。80年代末我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从这时开始就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个时期宏大题材的现实主义创作仍然是主流,我当时在用绢本画鸡蛋。我本科是学国画的,对传统、文人画相对了解的比较多。其实传统文人画就是一种日常性的艺术,这和西方艺术的宣教性、表演性、剧场化的特点是不同的。传统文人画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传统文人生活中,大家会经常聚在一起,饮酒赋诗,写字作画,艺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这与我们这个世俗性国家很般配,也符合自然法。

“应物会影 - 姜吉安个展”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许多艺术家关注传统都是从语言、精神方面着手,但您首先看到的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在制度上的差异?

  姜吉安:各种文化系统背后的运行机制是不一样的,当然这是拿中国传统的文人艺术机制来对比西方。我们现在已经完全复制了西方的艺术制度,已经和西方完全一样了。这种复制的后果,就是很难彻底消除在潜意识中对原创者的敬畏,这让中国艺术界很被动,从艺术到批评、理论、美术史书写、甚至媒体,都处于“无形之手”摆布的窘境中,如果觉得哪里不对劲,可能问题就在这里。我们能不能把它消化进我们的日常性艺术制度中呢,让艺术更多地在家庭和公司和朋友聚会时运转,在日常生活中生效,与人的日常经验互动,而摆脱博物馆、美术馆这种棺材体制呢。

  面对西方艺术制度,一个没有自己观点的人,没能力与一个有整套观点的人平等对话。制度性的东西,是结构性的,这包括运行机制的结构性工作、艺术、批评、理论的结构性工作。这些东西很重要,但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百出,使艺术界陷入愤怒、忧郁、无奈的感叹中,平静和理性的工作显得奢侈,那么关注艺术结构性问题的艺术家少,抒情的就成为大多数。

会饮八日 之一 19x34cm 现成品绘画 2016

茶系列 现成品绘画结构图示

  雅昌艺术网:您新作中部分作品直接以“回文诗”的方式命名,其实是将这种“回文”关系更直观化地体现了出来,您从什么时候开始留意到中国传统中的“回文诗”并将其运用到您的创作中?

  姜吉安:2009年底开始做丝绢系列作品之前,就受到了“回文诗”影响,在这期间我读过叶维廉的《中国诗学》,回文诗在其中占了不少的篇幅。我第一条微信的网页里面,提到过一些回文结构相关的内容。比如回文修辞手法,巴赫的回文音乐、回文数、基因序列回文现象、量子物理都有这种回文现象。比如在量子纠缠现象中,一对量子即使相隔几万光年,一个运动,另一个会同时响应,也是一种回文镜像关系。这些现象也存在于我们日常中各种事物中。

“应物会影 - 姜吉安个展”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展览现场,艺术家姜吉安与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旭(右二)

“应物会影 - 姜吉安个展”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这和您一直强调的“以物观物”的方法论有什么关系?

  姜吉安: “以物观物”在作品中是让物呈现自身的不同形态和性质,媒介、颜料、画面内容、剩余残渣都由同一物转变而来,这是一个物的在绘画结构中的循环,物的不同形态之间相互回应,我则要追随这种回应,也就是“应物”。最终作品的两部分就构成了物理意义上的回文结构,两部分物理性质一致,但又虚实对应。回文结构,也是一种循环结构,回文句两边文字相同,但意思不同,相当于一实一虚的关系。这两个方法差不多同时在琢磨,以物观物在前,回文结构在后,在作品中碰到一起。

  雅昌艺术网:回到您这一次时隔七年最新个展“应物会影”,正是您多年来对“以物观物”方法论,“回文诗”现象,“现成品绘画”的一次总结式呈现?

  姜吉安:从《两居室》开始的2007年算,相当于9年间的工作总结吧,其中两个基本方法是“以物观物”和 “回文结构”,“现成品绘画”将这两个方法结合到一起。作品与日常经验的混合,则是关于“日常性艺术制度”的。

“应物会影 - 姜吉安个展”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您的“现成品绘画”与“艺术日常化”的理念与杜尚“现成品艺术”又有怎样的区别?

  姜吉安:杜尚把小便池放到美术馆,不是为了建立一种日常性艺术制度,它的实际效果是否定艺术,终结艺术史。但小便池之后,他还在做作品甚至是绘画,这就有问题了。我觉得艺术史太看重那个小便池了,从他后来继续做大玻璃作品来看,小便池仅仅是他嘲弄艺术评审制度的玩笑而已,或是被巴黎的立体主义展览排除在外的移情报复。“现成品绘画”的区别在于,不否定艺术的存在意义,而是限制在绘画这个范畴之中,是同一物的形态转变,是一个对媒介、颜料、绘画内容之间关系和性质的重新安排,所以是对绘画的结构性的工作。物理性的触感和味道,让绘画从幻象的制造漩涡中解放出来。

“应物会影 - 姜吉安个展”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所以您的“现成品绘画”保留了物的原本特质,同时与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姜吉安:对,是很中国式的日常方式,这种世俗的日常性文化是中国人的存在之道。西方有一神教,他们许多伟大的艺术都与宗教相关,而中国的艺术是一种人的世界观,没有上帝视角,是与人、事、物的交互,也是应人、应事、应物,艺术在这种日常伦用中产生。聊聊天,诗作就出来了;弹弹琴,音乐就出来了;喝喝茶,茶道就出来了。

  进入后现代,西方宗教不再具有统治地位,和我们一样也逐步进入世俗化时代,我们实践了上千年的“日常性艺术制度”也许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生活的问题,精神的问题,都需要在日常当中来解决。当你在一间屋子里安静地坐下来,摆一个简单的茶壶,阳光从窗户射入,喝一口茶,就会对你的精神产生作用。那个茶壶不是上帝,而是日常生活中很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它本身就能产生一种对精神的养育。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罗书银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