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姜吉安的绘画方法论

  摘要:绘画的本性在当代已不是图象制造。当代绘画的本性是物,而且是静态的物,其在现成品与绘画之间。即“物画合一”或称为“以物观物”。在这种绘画方论之下,绘画由现成品和物转换而来,“绘画即是现成品,现成品即是绘画;物即是画,画即是物”。

《两居室》现成品绘画 姜吉安 2007——2009

  一、当代绘画面临的语境

  1、“不整全图像”的绘画史

  大多数人会认为绘画是用来制造图像的,从宗教叙事、写实、表现、超现实、意象、抽象、极简到波普图像,美术教科书中罗列的历史事实,也在证明这一观点。但是,自电影诞生起,这种观点就已经逐步遭到瓦解。

  继电影出现之后,影像合成技术、电脑动画带来了更强大的图像制造能力,没有什么图像是不可能的。与之相比,绘画在动态和时间性维度的缺失,使其在图像表达能力上就显得十分孱弱。如果把电影定义为“全图像”,那么,绘画图像由于缺少动态和时间性,只能被称为“不整全图像”。如果把一件图像绘画放进电影院,与《盗梦空间》、《少年派》、《千与千寻》等任何一部电影并置在一起,那么,绘画图像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超现实的,无论是表现的还是抽象的图像,其表现力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与影视、电脑动画相比,绘画的“不整全图像”性质,决定了其在图像制造层面的虚弱。改变单纯的图像性,则是绘画必然的转向。至于大量画家仍然会继续制造绘画图像,不是不可以,只是不重要了。

  2、人人都是图像艺术家

  在新媒体时代,手机摄影、视频使人人都能很方便地制造图像,拍照片、发微信表达情绪已成为一种常态。打开微信朋友圈,随时都可以看到忧郁、唯美、喜悦、愤怒、崇高等各种情绪表达的图像,微信上的抽象、极简的图像也不少见。

  绘画史中的叙事、再现、抒情、表现、超现实、意象、抽象、极简绘画,都属于图像绘画范畴。抽象、极简虽然反再现图像,但本质上都在图像制造方法论之下,它们二位一体,属同一类型的两个方面,一繁一简而已。这些审美意义上的图像制造,在今天,已经彻底普遍化、大众化了。

  如同维特根斯坦所言:古典艺术已经完成了梯子的任务。其意思是,经过古典艺术的长期熏陶,大众已经被度化为水平参差的审美图像艺术家了。也就是说,在对审美图像的获取和表达上,已经人人都是艺术家了。确实如此,艺术家的审美图像制造与大众的审美图像制造,虽有优劣,但从艺术方法论来说没有根本差异,都在图像审美的方法论框架之下。所以,审美图像的制造,已经使艺术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图像制造层面,人人都是艺术家,也没有艺术家了。

  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绘画的图像价值在被影视、电脑动画逼空的同时,也被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图像艺术家的状况瓦解了。图像绘画在方法论意义上已经终结了。

  3、无意义的中国传统绘画模式重复

  中国传统绘画,为中国文明贡献了两个主要模式,简括来说,即院体画和文人画。从其背后的绘画方法论来说,即纪实叙事和写意写象两种,这两种方法论横贯几千年,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超稳定一致。这也说明先秦以降中国人的思想方向急剧收窄,或被迫隐于野和被遮蔽。今天,院体画和文人画的历史成就,无论在西方汉学界还是中国艺术界,已尽人皆熟于心,它们代表着中国艺术过去的辉煌。在全球化的当前,不断重复传统绘画留给我们的这两种艺术方法论,就缺少了建设性意义。中国传统绘画需要贡献新的方法论模式。

  二、当代绘画如何可能?

  1、当代绘画的本性

  天命谓之性,任何事物都有其本性,这种本性是变化的,尤其对人类创造物来说,事物的本性随着语境的转变而变异。在“不整全图像”的绘画史终结之后,在人人都是图像艺术家的今天,绘画的本性已经不是图像制造。

《丝绢·剩余价值》系列作品结构图示

  从传统绘画的组成结构来说,如果剥离绘画图像之后,剩余的即是物。画框、纸、绢、画布、墨、颜料都是物,这些物凭借传统绘画方法论形成了图像绘画,这些物也成为习以为常的绘画材料和工具。但是,当这种工具属性成为恒定概念的时候,艺术家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这种恒定概念的工具,即工具的工具,并不断被这个恒定概念所驱使。当清空头脑中积累的绘画知识和历史经验,去除掉它们被当做图像表达工具材料的传统认知之后,画框、纸、绢、画布、墨、颜料,就会回到物和现成品的本性。在一件传统绘画作品中,绘画的这种物本性,本来就占有着相当大的分量。

  从另一个角度看,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对绘画的喜爱,本质上是对物的喜爱和占有,是一种恋物,而不是占有图像。如果是占有图像,一件绘画复制品就可以满足占有图像的愿望,无需原作。而原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原作是原物,是可长期占有的原物,这也说明绘画的本性是物。

  绘画在当代如果还能拥有它的重要性,就不能依赖它的“不整全图像”性质,在经历了叙事、写实、表现、超现实、意象、抽象、极简、行为绘画方法论之后,图像绘画在方法论层面确实终结了。绘画在当代,需依赖它的另一半:“物”。绘画的另一半是“物”,而且是“静态的物”。图像绘画在终结之后,绘画的这种“物”和“现成品”性质,就成为今天绘画的本性。绘画作为物的存在,强调触感,并成为物。带来影视、电脑动画技术无法替代的触感和存在感。

《丝绢·剩余价值》46x29cm 现成品绘画 姜吉安 2013

  2、在现成品与绘画之间

  绘画在今天的语境下,本性为“物”。放弃“不整全图像”的制造,回归绘画的物本性,也是绘画的一种退守和自我保存。

  绘画成为物,可触摸的物,是任何技术手段制造的图像幻象无法替代的存在。因为影视、电脑动画图像是不可触摸的,是虚幻,是虚幻之上的虚幻,是虚幻之上再造虚幻。

  绘画的本性是物,但并不等同于现成品,它在两者之间,是艺术家对物的铭写,是经过艺术家思想、体验、身体行为介入之后的,被诗化的物和现成品。

  脱离图像幻象的绘画,显现绘画的物之本性,是物和现成品的转化。是被格、观、触的物,作者之灵魂与意识被融入其中。绘画因此既不是图像幻象的制造者,也不是随手拿来的现成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绘画方式中的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材料概念,不是材料拼贴,不是用新的材料来参与图像表达,而是不断去除绘画的“不整全图像”性质,使绘画由现成品转换而来,使现成品被铭写和诗化。

《一壶野生古树普洱之:踏雪寻梅》36x27cm 现成品绘画 姜吉安 2013

  3、以物观物

  以物观物,是中国道家、儒家思想历史中不断被提点的理解外物、他者和世界的实践方法论。自老子《道德经》、庄子《齐物论》、北宋邵雍《观物内篇》到清末民国时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都有涉及。

  北宋思想家邵雍在《观物内篇》谈到:能一万物之情者,谓之能反观。所谓之反观,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以物观物之谓也。

  以物观物方法论,是一种与西方近代启蒙以来的认识论传统不同的对待世界的态度,认识论传统意味着从人的主观经验和意志出发,去认识和改造外在事物与世界,这种思想传统在推动技术大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生命伦理问题和知识技术对世界的跋扈。认识论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其在中世纪末期的积极意义,在当代已经成为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主要动因。认识论已经导致了人的欲望的无限放大,正所谓物极必反。

  以物观物,强调反观和反思,强调去除人的主观经验去对待万事万物,避免用主观经验的有限性去简化世界的无限性,使人保有敬畏之心。以物观物以“无我”、“归零”来释放心智,使事物之本真无碍呈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