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郑幼林 以刀为笔 谱写寿山石的禅宗意趣

2018-11-20 12:01

SZzjgL4PhtdOCENys4dHavXPTjMN1J5INoYF1f3p.jpg

“剖之斑璘具五色,他山之石皆卑凡。”传说,远古时期的福州寿山,山水岚气藏纳,景致绝美,也正是因为这样一块灵地,引得了女娲娘娘在补天之后,将剩余的巨细纷歧投在这里。补天的灵石化成绝美的石料蕴藏在俊秀青翠的山林间,形成了如今的寿山石。

dyB1fESsRrj5BnD9z5q4K4lakUSkR37ydJPouInj.jpg

​《映日荷花别样红》

美石之首,当属寿山。寿山石温润绵密、细腻灵纯、晶莹剔透,看起来和玉相似,却比玉妩媚有加。作为“四大国石”之一的寿山石,自元代以降,就是一种被文人、官宦以及世家等社会中坚力量所钟爱的宝玉石之一。明清时期,寿山石逐渐进入到皇室的选用视野之内,并一度成为帝王级的珍藏。及至帝制破灭,民间仍有以金易石的风气,且石价往往数倍于金价。

而寿山石雕始现与南北朝,年代悠远,始终伴随着历史的步伐,举凡篆刻、造像、书画、文学、民俗等领域,都可见到寿山石辉煌历史的遗痕。而寿山石雕面对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独特的,是有生命的,材料本身具有很高的价值。对于这种珍贵的石材,任何不是锦上添花的雕刻,无疑是一种浪费。寿山石雕大师郑幼林,便是这锦上添花中的一位。

石不能言最可人

正所谓“石出寿山,艺出鼓山”,石雕大师郑幼林出生在鼓山脚下的“石雕之乡”。郑幼林从小耳濡目染深爱寿山石雕艺术,然而当20岁的郑幼林决心做石雕工作时,遭到了家人以及石雕师傅的反对。石雕是童子功,20岁早已不是学习石雕的最佳年纪,天赋不高的人学上五六年仍无所成,老生学艺风险过大,然而郑幼林坚持说“让我试试”,这一试便再没有停下来。漫长的岁月中,郑幼林一刀一刀地去刻,一个角一个角地去打磨,有时手被磨出血、长出茧,非常考验耐心与毅力。然而,最考验的还是创作者对原石的把握和判断,这是专属于艺术家的天分。

每块原材料都有它最佳的表现方式,这是郑幼林挂在嘴边的话,“因材施艺”,这便是“相石”的奥秘。一次郑幼林看中了一块田黄石,质地非常通透,最特别的是有三道裂格,形状像节节高的竹子,喜欢得不得了。然而,石主也是爱石之人,如不能将它变成完美的雕塑作品,自然是不肯割爱的。郑幼林为求得这块原石,隔三差五带自己的作品跑去石主家,甚至打破惯例先为其设计好图稿,这才打动了卖家。就是这块原石成就了郑幼林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竹报平安》。

这块田黄石原石带有黄色的皮,郑幼林索性将圆雕和浅浮雕结合起来雕成一组放鞭炮的小孩,一个拿着竹竿鞭炮一整串垂下来,一个蹲下用火柴点燃,一个紧张害怕得捂住耳朵。不同于寻常匠人将外皮修掉的做法,反而充分利用起来,造就了这组生动活泼的画面。接下来便是把玩内里田黄石肌理,将石材原有的裂痕造就成了依型就势的竹节,仿佛自然生长一般。竹子与孩童,自然和生活意趣相结合,一块有裂痕的小小的寿山石,在郑幼林的想象和雕刻中呈现出芥子纳须弥的奇妙之境。

雕刻家爱石,不会将其大手笔修成任意想要的形状,令作品毫无生气。有些石料中有黑色的部分,老式的做法是全部修掉,然而郑幼林更懂石头的“语言”,他习惯于将黑色雕成茅草屋等小物件,和浅色的大片山水结合起来,变成人与自然的融合,诗情画意很温馨。看似是石材缺点,与石材心意相通才会明白,石头这个来自土地的小精灵,自有它的表达。相石取巧,根据石料的形状、色彩和纹理进行构思,因材施艺,因势造型,因色取巧,使原石的天然本色和奥妙的神工浑然一体,此为石雕上品。敬畏石材,作品便因此拥有了灵魂。

人间喜乐

从古至今,宗教题材和世俗题材在中国雕塑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代表着中国历朝历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郑幼林擅长,专注于童子、弥勒、罗汉和山水等传统世俗喜乐题材的创作,向人们传递乐观、豁然的精神态度。

郑幼林第一次在新加坡参展时,以欢乐为主题的《甜憩》便成为众人的拥趸。有一个方丈和郑幼林说,他特别喜欢《甜憩》这件作品。郑幼林回忆当时方丈对他说的话,“小沙弥侧卧休憩,体态宁静,脸上的笑容传达出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喜悦,这种由内而外的正能量让人心旷神怡,看到就想要把玩。”也正是这次展览,令郑幼林在艺术界小有名气。郑幼林没有沉迷于名气,反而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清末寿山石雕艺术家林清卿自感艺术功底薄弱,为了专攻薄意,带着更大志向,他选择暂放雕刀,转而拜师学习水墨画,从中领会中国画的笔意、章法和画理,历时五年,学有所成,自觉融会贯通之后,才又重操旧业。郑幼林同样深谙此理——决定一个人最后的发展不在于手艺精湛,而是文化积淀。他决定效仿古代大匠之风,选择了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继续深造。郑幼林说:“当时拜在檀东铿老师门下学习国画,我希望有一些时间的沉淀,来学习丰富的美学理论知识,之后创作思维才会更清晰,创作的作品内涵才会更有深度。

郑幼林曾去到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国外艺术馆考察雕塑作品,学习西方雕塑技巧,他看到了大卫、断臂维纳斯等精雕西方雕塑,,雕塑主要以点线面来表达,讲究的是力量、比例、立体,更趋于写实,风格上又有着张扬的精神。中西方的雕刻理念有相似之处,也有冲突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雕塑点线面中融入了块面的技法,讲究精神状态,力求产生无限遐想的意境,比如四大金刚的雕塑,威武强悍,略微夸张地身体比例,即使看不到肌肉线条,表达出的力量感并不弱于西方。郑幼林坚定了对中国传统雕塑文化的重视,注重深入生活,扎根传统,创作技法上却融合了一些西方技法,不过,将不冲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作为了首要条件。

郑幼林喜欢收藏名家的石雕作品,郑幼林不惜抵押房产贷款用以收藏,其中包含在石雕界如雷贯耳、价值不菲的王则坚教授的《海的女儿》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子贤的《六子戏弥》。藏是为喜欢,更是为学习名家的技艺。名家作品创作精妙,雕工细腻,在欣赏把玩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郑幼林的创作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而郑幼林的名作《皆大欢喜》非常特别,是用早前他人创作的作品重新创作而成。郑幼林说:“寿山石材非常的珍贵,以前出道的创作者,可能因为一些思路的限制,作品没有那么完美,真是非常惋惜的一件事。”于是,他绞尽脑汁,费劲心思,巧妙地将之前的三个罗汉雕刻成弥勒和三个童子,让作品轻松活泼起来,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意义和内涵。上海世博会期间,《皆大欢喜》作为福建馆的镇馆之宝陈列在展厅,备受好评。

开放的艺术态度,让郑幼林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在人物雕刻题材中,他擅于用圆雕与高浮雕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简洁的人体轮廓和线条,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尤其注重“以气驭神”、“以形写神”,充满生动、夸张、诙谐的艺术魅力。即便表现的是同一主题如“弥勒”,他亦以多变的造型,带来新意迭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而“传递欢喜”是他从艺道路中一直未变的初心,越过了视觉,直抵心灵。

“我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修为,它会净化心灵,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郑幼林以刀为笔,将寿山石雕“积极行世、豁达乐观”的禅宗之意书写,流传……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