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快讯】博物馆里过大年:白族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巡展于三峡博物馆开幕

Iv2utiyHPQ3i5zUHjufwEVg8ZzVKsHFbALeDKBjV.jpg

开幕式现场

   2019年1月25日,昆明理工大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推广资助项目《白族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巡展(重庆站)”在重庆市三峡博物馆开幕。

AMI5TRfPfwDkwc0FUELBNbOXNGKcTWF467IXoKjh.jpg

活动现场

5MIkLgUkyQ7KVfwUR9UhEwumOpZmPCfROI0Pa5uB.jpg

活动现场

生活在云南的白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能歌善舞,能工巧匠辈出,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推介白族精湛的民间技艺,让观众了解白族文化艺术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项目展览展出白族民间多种工艺美术作品150余件展品涵盖白族的传统扎染、银器、木雕、刺绣、剪纸、陶艺、砚雕、布扎等民间工艺类型,通过艺术品展示、图片影像播放和非遗传承人活态展演等形式,呈现白族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

UUhwNG8HyS8kSFqPn3KLFEM1807ziO1aR33sOGQe.jpg

活动现场

6BObLFmaqiJHiiR0YBYxBZnc4cU2EOd77o6fFfXm.jpg

活动现场

在开展当天及首个周末,来自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非遗传承人将在现场为观众献上国家级非遗项目展演,包括白族扎染技艺、剑川木雕和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等。

E9xhxC3EzVtjKHNDZApWKLEidGBNkReHYYjoEQKh.jpg

嘉宾合影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常设有《西南民族民俗风情》基本陈列,此次携手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云南省文化厅、昆明理工大学和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举办此次展览,将进一步发挥本馆展陈体系特色,观众在节日观展和互动体验中了解白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深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彩和多样。

8NuqtWNx3GoWN7XE3x8Z4doOUvH3FfaAj51U3vPh.jpg

部分作品

OUS97XXU5n8FsBEga87LUGs5XfKeYTNrWjmL3IvI.jpg

部分作品

本次展演活动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白族扎染技艺

白族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印花布”或“扎花布”。大理白族扎染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时期,历经盛唐、明清、传承至今,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纺织染色工艺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尤以喜洲镇周城村的白族扎染最为著名。

  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其主要步骤是运用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扎染工具来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以扎花和浸染两道工序为主。

传统浸染主要包括扎染布、平面布、两面布、印花布四个品种。其中平面布,多用于制作衣裤;两面布,主要用于制作白族妇女的围腰;印花布,也即印染花布,多用于制作衬衣或家庭生活用品等。如今,白族扎染制品种类已涵盖面料、床单、桌布、围巾、枕巾、手帕、门帘、窗帘、沙发巾、挎包、坐垫、茶杯垫、围腰、服装等10多个品种。同时扎花针法也由简单到繁复,创造了扎、撮、绉、叠、挑等约30多种针法;扎染的花纹图案也不断推陈出新,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发展到1000多种。

在染料的选用上,周城白族扎染主要采用蓼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植物染料制作的扎染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扎染布在扎缝时由于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从而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成为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人们心目中,白族扎染已成为大理最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深受青睐。

gG44XqpC18jhOf0y122zBGHtreQaWocqBeQtf3am.png

展演者:段银开

  白族银器:

  祥云汪情银器制作技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云南驿镇汪情、余情等村。汪情银器加工制作主要有锻打、錾刻、雕花、花丝、浇铸、焊接、珐琅彩等工艺,尤以掐丝珐琅和雕花、錾刻技艺见长。制作一件普通银器,通常要经过化银、锻打、下料、制模、锤錾、雕花、焊接、酸洗等工序。银制品以手镯、项链、须链、挂配件等民族银饰,以及酒壶、餐具、茶具等生活器居多。常用工具有锤、钳、镊子、剪刀、钻子、鐕子、风箱等。银饰图案多为传统吉祥图案、生肖图案、花鸟鱼虫图案,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201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NhsMcA9O3z4GwMYy0ErNfGqomHffFmY0IRTVkpS.png

展演者: 汪开荣


  白族剪纸与刺绣:

  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

  大理地区以白族、彝族等民族剪纸较具特色和代表性。在继承传统题材剪纸的基础上,白族剪纸以刺绣底样图案剪纸为主;彝族剪纸以反映生产生活题材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表达了各族人民的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

NRmTvkhtNa4C68fnnRhx2wKlZXAyjiDrIg584vSB.png

展演者:杨慧英


  白族布扎

  布扎刺绣饰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制品,其历史悠久。剑川白族艺人善于吸收汉族及其它民族的文化精华,为我所用。白族妇女制作的布扎既有刺绣的风格,又有布扎的味道。选取的题材多为十二生肖、白族民间传说、历史人物和代表吉祥如意的物品。剑川地处边地,古时毒蛇、蚊虫颇多。为祈求平安,防身驱虫,人们就把麝香、雄黄等中草药缝在小囊内,随身佩带,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布扎工艺品。

  按当地白族习俗,每逢五月端午,儿童都在胸前挂一串布扎,用以驱邪镇恶,祈求平安,以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串布扎常由猴子、老虎、兔子、龙、蛇、鱼、绣球、八卦、童子、香包等3至8件组成。绣球是吉祥的象征,猴子表示机灵,八卦为护身宝物……都有美好的寓意。近年来,还开发了一批在厅堂、书房等陈列的摆件,如:《郊边牧笛》、《渔樵耕读》等,大都取材于白族传统生活习俗,乡土气息浓郁,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迈出了新步。

  布扎饰物选用各色碎布头为制作材料,先按设计肚稿缝成雏形,并留活口,然后填入艾叶等香草,再用丝线刺绣装饰。在布料的选择及彩线的搭配上,都较为注意原色的对比,给人以热烈明快的感觉。在造型上充分运用布扎的特点,大多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尽量弥补布扎在造型上的局限,使布扎饰物在稚拙中透出可爱生动。

   近年来,剑川布扎备受青睐,中央电视台、云南日报、香港大公报等新闻媒体都作了介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将其作为研究项目,扎作品还多次应邀出国展览,于2009年入选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FrY0uc4fn1IqtSpjqXVYoykloGi6TRQZLke0FTTX.png

展演者: 刘丽湖


   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悉,展览将于2月25日结束。摄影/张殊

作者:谭娟,李呢喃(实习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