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山水画界,于志学的冰雪山水是独树一帜的。卓然不群的画面,独立特行的语言,孤寂壮美的境界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当代中国画的变革正以新画种、新语言、新境界的方式进行着突破。经过近40年的探索、实验和积累,于志学终于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既有传统笔墨底蕴,又具有时代审美特征的新山水画样式,他也由此成为开宗立派式的代表性画家。
张晓凌
于志学开创造冰雪山水新境界
在中国当代山水画界,于志学的冰雪山水是独树一帜的。卓然不群的画面,独立特行的语言,孤寂壮美的境界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当代中国画的变革正以新画种、新语言、新境界的方式进行着突破。经过近40年的探索、实验和积累,于志学终于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既有传统笔墨底蕴,又具有时代审美特征的新山水画样式,他也由此成为开宗立派式的代表性画家。
变革图新,从传统中突围,重建中国画的时代品格,是20世纪赋予中国画的伟大主题,也是数代画家不变的理想。纵观百年中国画的变革,似可分为这样几个基本路线:以林凤眠为首的“中西融合”派力图将传统笔墨与西方现代艺术融为一个样式;徐悲鸿则引入写实主义以激活中国画的社会功能;此二派之外便是在传统中求变的流派,其宗旨是赋予笔墨、题材、结构以时代特征,代表人物有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诸家。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问世后,使我们看到了上述三种路径之外的新的方式――以独特性的技术、语言和独有的题材,创造出既非传统、又非现代派的全新的中国画样式及境界。这种创造,既不是一味地在传统中求变,也不是简单地调和中西,而是在两者之外重立圭臬,以开宗立派的方式从传统和现代艺术中突围而出。把于志学的冰雪山水实验放到百年中国画变革的历史中去看,是具有启示性价值的。
于志学的冰雪山水可谓发源于心灵的本真,升华于创造的理性。他生长于北国,冰雪是他全部灵感的来源。为了寻觅北国冰雪的荒野之美,聆听北国山水的天籁之音,于志学的足迹几乎遍布了白山黑水。杳古不变的雪原,沉睡如镜的天池,孤寂苍茫的皓月,偶尔掠过森林的飞鸟,都使他在领略大自然奇迹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历史蛰伏于其中的沉重的心律。他不禁发问:这比人类历史更为久远的博大景象,为何没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主体呢?为何不能以此而开创出新的山水画派呢?也许正是在对北国自然的体悟中,于志学产生了创造冰雪山水的最本原的冲动。
创造冰雪山水画首要的问题是技术和语言,这是开创新画派的关键和要旨所在。在近40年的时间内,于志学一刻不停地进行着他的实验。在实践中他发现,表现北国冰雪的奇荒大景,必须在黑白关系中提取出“白”的质感和审美特性,而这一点正是无例可依,无法可循,无技可鉴的。古代山水画表现雪景,大都靠“留白法”。这种技法的表现力有限,描绘北国冰雪,力有不逮。在反复的实验中,于志学终于创造出了理想的技法:在明矾水中渗入少量水墨,按冰雪的结构运笔,在重墨的衬托下,既自由地描绘出冰雪的透明质感和神韵,又不失传统笔墨所要求的“笔踪”。以此为基础,一个新的山水画派终于浮出水面。对中国画的变革而言,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于志学创造了新的山水画样式,更在于他指示出了中国画变革的多种可能性。
冰雪山水画不仅带来新的语言样式,而且还带来了传统山水所没有的全新境界。如果用一个词汇来概括冰雪山水至境的话,那么,我以为这个词就是孤寂。孤是傲然不群,自在自为;寂是天地默然,万籁俱寂。其他境界如雄浑、朴茂、博大、纯净无不在孤寂中峥嵘凸显。唯如此,才能表现出北国冰雪伟大的生命意识。
近期,于志学已将他体悟多年的冰雪山水画论汇辑成册,其中多为发自肺腑的平实之论,从中可以看出于志学是一个储养丰颐的艺术家。以他的修养和实验精神,其艺术将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张晓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作者:张晓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