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快讯】坪山美术馆四季学术沙龙:以“地方性”入手开启“行动想象”

2019-10-14 14:55

10月13日下午,坪山美术馆四季学术沙龙之秋季场——“行动想象”暨“未知城市: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闭幕式于坪山美术馆五楼多功能厅举行。“什么造就了地方”、“人们以何种方式阐释地方”、“艺术如何发现地方”三个问题串联起了三场沙龙对话,来自建筑界、艺术界的多位设计师、评论家和机构实践者共同从“地方性”这一细小的命题进入,激发和延展对于地方行动的认知与想象。此次沙龙由坪山美术馆主办,《打边炉》策划。

j5SzlSah2Ef0pwEsQP1NrhdFqGEYF4Ai1IZ0TlZP.jpg

sc4a9eoQORilA1pgmzXUcZnaWJAnWWT8KSMLmbj0.jpg

HxFHJ6isUVnQGTXnfpQR7B1KZfjSJhC1GEznCtsg.jpg

四季学术沙龙现场

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在开幕致辞中向观众介绍道,坪山美术馆作为坪山文化聚落的重要组成,所举办的四季学术沙龙、公共讲座和艺术工作坊等活动,是希望坪山美术馆未来能在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的文化生活中扮演起前端角色,成为深圳未来的当代艺术高地。他同时形容四季学术沙龙“如同坪山美术馆一样,一切都是新的,我们在探讨新的问题,走新的路,也在做新的事情”,而正是不同层面的参与人群,在沟通和碰撞中塑造出了坪山美术馆的具体形象。

WjG28ucWJLhaUB2ADUhk9vvylAv0jLiZFrZDuen9.jpg

现场嘉宾合影

地方感,什么在造就地方认知

第一场沙龙“未知与可见:什么造就了地方感“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世界建筑》杂志副主编周榕担任主持,他以美术馆所在地坪山为起点,开场即抛出“深圳是全国最没有‘地方感’的地方,坪山又是深圳最没有‘地方感’的地方,如何在一个地方感双重缺失的语境下构建并凸显‘地方感’,本次沙龙的探讨对于坪山而言意义非凡”,引出四位嘉宾对于“地方感”的回应与讨论。

“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策展人张宇星提出近年来“地方感”一词被频繁提起,这当中需要警惕的是一种被消费行为所塑造起来的差异性,他认为在全球标准化语境下,地方的“未知性”可以破除对地方边界内外的认知之间的障碍,打破这种被消费建立起来的地方性描述。

cE3Le6GcpS6nkx5PREQ2LpuwGryB1GLZyNGCJQ1d.jpg

第一场沙龙对谈嘉宾(左起):周榕、陈侗、冯原、汪原、张宇星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汪原以环境心理学来解释深圳对于地方感的普遍焦虑,他认为一个人对于地方的认知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当下中国过于频繁地拆迁重建,导致了都市人对于城市的“心理认知地图”不断地被改变,造成了集体的精神焦虑。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从人类远古时代的流动和定居问题谈起,谈到人和土地的联结其实涉及到民俗、消费、情感和心灵归属等等诸多层面,他认为城市是在安全性、交换和神性交替的基础之上的稳定形式,而全球性塑造了地方,地方性也是一个不断被奠基和扩张的概念。

广州美术学院教师、博尔赫斯艺术机构创办人陈侗从自身和广州这个城市之间的地方连接谈起,叙述了他对地方的复杂认知、投入和坚持,并从中建立起的“个人地方感”。

四位与谈人对待“地方”问题抽丝剥茧,层层递进,从“何为地方性”、“历史上的地方性”,到“如何建构地方性”,探讨了超越建筑师、规划师和艺术家之外地方情结建构。周榕认为冯原所提到的“神性”恰好可以回应张星宇所提出的“未知性”,该问题也为第二场沙龙对于“艺术机构”以及“公共建筑”所承担的城市功能探讨作出了铺垫。

流动,亦或暂停?——机构如何应对时间和地方

由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主持的第二场沙龙“流动,亦或暂停?——机构如何应对时间和地方”,五位与谈人或是长期工作于艺术机构,或是自身工作内容与美术馆密切相关,机构工作应当如何树立自身的重心标轴,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动的时间和地方认知。

艺术机构是否要有讨论机构所在地的责任感?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胡斌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具体工作出发,认为对于一个艺术机构来说,地方性是必然的落脚点,同时也是叙事的策略和问题的方向。对地方问题的探讨并不代表着地理上的局限,任何一个地区都可以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因此对于机构来说,如何将地方性的工作与世界接连起来便非常重要,而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张达利回顾了古城西安及洛阳的城市经验,认为二者正是对地方历史的过度推崇,而无法跳出地方,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策展人野城同样对当下在建筑界、艺术界被过度讨论的“在地性”提出质疑——地方情怀凌驾于专业之上,他认为,坪山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借助便利的交通信息渠道摆脱其地理位置上的限制,过度强调地方性,反而会制约其发展。

p3PzJC4nAABDKFcksVawzQ1aHM3chTj1szC8LWHy.jpg

第二场沙龙对谈嘉宾(左起):刘晓都、张达利、赵蓉、野城、樊林、胡斌

招商蛇口•设计互联副馆长赵蓉介绍,设计互联在开馆前历经了八年的筹备讨论阶段,正是这样严谨而周密构思,设计互联得以用坚定的核心价值,在无形的工作之中积极地传递机构的力量,实现机构内容对地方的塑造。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樊林提出,在机构工作当中,知识与经验并重之余,情感上的支持亦不可或缺,在独立思考与合作精神相互关联的工作之中,有趣不仅是知识生产的核心,还是行动力所在。

个体实践,地方之于个人扮演了什么角色

第三场沙龙“行动与建构:从地方行动到自我评论”由坪山美术馆副馆长李耀主持,将讨论的尺度缩小至个体实践,“地方”一词,在四位与谈人各自不同的经验背景下呈现出更加多元的面貌。

对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视觉人类学博士陈晓阳来说,“地方”的叙述和构建首先不能忽略人的存在,先要有人和地区,才会形成“地方”,她以深圳“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作为引子,提出在进行多维地方书写的前提是要客观地面对和尊重地方历史。对于媒体人钟刚的工作而言,地方是《打边炉》进入更深的内容挖掘当中的一个切口,最终形成自我工作的重量感,将地方性的生产传播到陌生的领域,这才是有穿透力的价值传递与保存。工作于深圳上海两地的韩晶以自身创办“半层书店”的经验举例,地方会在发展中自然形成年代的留存,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必须脱下“精英改造者”的姿态,地方工作的持久性则来源于主体行动的原真性、先锋性及与地方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以此来承担“不可不做”的责任感。OCAT深圳馆的研究员陈柏麒则从艺术机构实践本身出发,谈及如何在运营和管理机构的过程中,考虑在地文化和观众的需求,他认为行动者的责任在于帮助和拓展观众的地方认知,突破对于地方符号化的刻板印象。

BOzqBzgxYiK0bMRgH3Tx9zyIsLSnRGeahdnpPlCz.jpg

第三场沙龙对谈嘉宾(左起):李耀、陈晓阳、钟刚、韩晶、陈柏麒

经过一下午的高强度交流,“行动想象”——坪山美术馆四季学术沙龙秋季场以“地方性”的知识启发为线索,接连机构实践对地方精神的承载,最后在个体行动的多维视角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坪山美术馆亦寄言,将在持续举办的学术沙龙中,为坪山人、深圳人、乃至每一个个体的自我建构,提供更好的文化交流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liangqiao987

      来的都是大咖!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