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画家,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和冷静的头脑。正如没有人再会怀疑光学研究的成果对印象派绘画的产生奠定了怎样的科学基础一样。无所不在的信息量,围绕着我们周围的艺术创造,已经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包括悖论在内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和种种制约。自觉地运用自然科学上反馈和自控机制,将有助于画家思维整体层次的跃进。这里,我们不妨引用科学上有关“熵”的定义。所谓熵,是用以表现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说明其可能出现的程度的一个科学名词。熵的大小是状态自发实现可能性的判据,熵越大,分子运动混乱程度增加,不肯定性越大。因而我们的任务,是使得增大信息,调整反馈在我们自控下的前提下进行,并尽可能地缩小熵值。
绘画本身现在已经不仅仅是画家简单认识自然现象并再现的过程。单纯对事物美的描述无法接近生活的实体,它只能作为信息反馈的一种,使画家产生艺术感受或者灵感。同时这种艺术感受也不再是反映生活的表层特征,它还因信息的不断反馈而进行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自控创造。只有自控,才能不失掉艺术家本来的面貌,使自己的作品按照自己的创造目标推进;才能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寻找到那些属于永恒的东西;也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时代的气息并不会走入歧途。这些应是艺术家常常告诫自己的,同时也需要艺术家有一个冷静的并不断接受新事物的头脑。这种增新的信息如同人的新陈代谢一样重要。当旧的东西沉淀变成束缚,表现出负的效应,阻碍创造力的时候,代谢系统的功能就趋于老化,毫无生气。如不及时纠正和调整,这个系统就处于封闭状态,无法或无力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其结局必然出现熵值增大,导致对系统带来的冲击和混乱,运动状态实现的可能性逐渐缩小并趋于瓦解和消亡。因此,一个艺术观念陈旧老化的艺术家,在熵值增大、体内出现不能利用的无用能量时,若还想继续从事他的艺术活动,悲剧或迟或早都要发生。这一点,很多明智的艺术家是十分清楚的,也是他们时常苦恼、困惑和引发他们不得不经常深入思考的症结所在。
画家的观念最终体现在他的画面上,其间的所有经过和历程,包括一幅画所使用的手法,都无所不在地体现他本身所储存蕴含的信息量。所以说,一幅画的完成就是对画家的一次检验;而每完成一幅画,又是对画家一次最好的信息反馈。画家在他所倾心的作品里,究竟有多少比重是圆满完成了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而在下一幅作品的创作上,他又是如何能够把原有的遗憾一点点抹平,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画家不具备这方面良好的直觉分辨能力,他必然不会获得成功。
固然多方位的信息交换对一个画家至关重要,但在这种不断增新的非平衡系统中,若不能自觉地运用反馈和自控,则根本无法使自己的创作通过有序计划来发展。任何画家都会明白,在这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中,生存和发展都需要艺术家自觉地追求和寻找,来建立和表现个人的艺术程式或风格。
绘画手段和绘画材料的改进和表现手法上的翻新,不能不说是一种技术上的改革,这是发展的机遇,也会带来失控。世界在瞬息间千变万化,反映到画家的眼中也是千变万化。面对这个日新月异、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商品与艺术、技能与艺术、价值与艺术等等,给画家造成一个漩涡的环境,无时不在干扰着艺术家的神经,哪怕是一点稍微的疏忽,就会与自控的距离拉大,就可能跌入背离艺术的深谷,就也许要大大地增大熵值。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老的艺术家,都面临着面对巨大的信息量,反馈与自控的能力的挑战。我们只有紧紧把握住自己的艺术轨迹,利用新的信息和反馈自控的理论,控制或延缓熵值的增大,才能使我们的艺术之树常青不老。
作者:于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