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云蜂巢丨艺术的慰藉vol. 6 丨王顷 《璎珞马》

站着,在伤痕的

阴影中,在空中

站着,不为任何事物任何人

不可辨认

只是

为你

带着那拥有可藏身之处的一切

也无需

语言。

—— 保罗·策兰《站着》

◎ 艺术的慰藉丨vol. 9

王顷 《璎珞马》

yWXQwJuTjZvTTfsb80UbCmsk0COGrcbVuIFDA7ZX.jpeg

▲ 王顷 璎珞马 2018 纸本综合材料 95.5×140cm

◎ 作品赏析

王顷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显露着他对于外物强烈的自我投射,而这恰恰体现了一个创作者丰沛的情感触角,以及将抽象而捉摸不定的思想与感受赋型到具体入微的物象之上的掌控力。在绘画中,往往越是单一独立的形象越具有处理的难度,当孤立无援地暴露在一览无遗的视线之下,则尤其有赖于经得起推敲的细节与意涵细腻的画外之音。

Db0asWRxLGBqsK1ysQ0FLlNdLUvjvToCZzLFHHSX.jpeg

王顷《璎珞马》作品局部

《璎珞马》作为一幅非严格意义上的静物画在王顷的近作中并不多见,更显独特。作品中残马的形象原型出自博物馆中的一尊陶马,形制虽小却在艺术家眼中从一众文物中脱颖而出。王顷画马自然不是画陶马的原型,也未必是现实中任何一匹马的变体,而是将积蓄已久的情绪恰如其分地投注到残马的容器当中。王顷近年来多选取纸本作画,因其易感于绘画的动作,所到之处激起敏感的变化,或晕染、或褶皱、或剥落,平白生出不同层次的质地。乍看疏狂随性的处理之下是讲究的用色与细腻的笔法。蜿蜒曲折的线条,富于变化的色彩所构成的马的身躯与装饰的纹理与其说还原出了一个俊美的雕像,不如说几近塑造出一个血肉之躯,于是伤残的现实才更加激起情绪的涌动。

5a40gtgkbHfvMagFIVD3irABkpYC8CyhYtnvywqP.jpeg

U9lcSlIOLMBoRLXSQniHqvw8z971yth2VqmLiBZZ.jpeg

王顷《璎珞马》作品局部

王顷作品中的意象来源驳杂,或取材现实,或出自文学和臆想。然而在这其中隐含不变的内核是在世事无常中的挣扎与求索。对于《璎珞马》中的残马来说,时间是画面之外隐含的暴力所在,对古物来说是如此,如人来说又何尝不是。断肢的痛感提示着生命的本质,既然终将消逝,不如向死而生。而王顷本人的态度也许就像这垂首不言的残马,以坚韧的脖颈做着沉默的抵抗。

◎ 关联文献参考

WtCBSy5Uou2ZiFxR0Y4NCgqEdS2yaYFX7jpAZmQX.jpeg

《死去的母亲》,埃贡·席勒,1910年,木板油画, 32 × 25.7cm,奥地利维也纳利奥波德博物馆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奥地利绘画巨子,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维也纳分离派重要代表,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席勒受到弗洛伊德、巴尔等人的思想影响,其作品特色是表现力强烈,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且主题多是自画像和肖像。在席勒的肖像作品中人物多是痛苦、无助、不解的受害者,神经质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彩营造出的诡异而激烈的画面令人震撼,体现出一战前人们在意识末日降至时对自身的不惑与痛苦的挣扎情感。

席勒画过好几幅怀孕女人,子宫里的婴儿急于出世。其中一幅画在木版上,题为“死去的母亲”(1910)。在这幅画里,诞生直接来自于死亡。死亡对于席勒来说从来都不陌生,但父亲的死对他打击很大,席勒很长时间都幻想父亲还在身边,常常与之交谈。他与母亲的关系也渐渐淡漠,因为他认为母亲对死去的父亲缺乏应有的思念和缅怀。死亡成为他后来画作中常常表达的意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