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苏麻离青:元青花的晕散现象物化机理解读与鉴定

 

自06年以来,青花一直受到广大收藏家的热烈追捧,其中最经典的元代青花更是让人趋之若渴。然而,对于如何鉴别元青花行内却各有说法,深入者泛泛。

早期的青花器,尤其官窑青花,由于都采用含钴的高铁低锰的苏麻离青料,因此都有明显的苏麻离青料烧成后的基本特征,而“晕散”便是苏麻离青料在瓷器上烧成后的最基本特征。我们不妨大胆下定论,采用苏麻离青料的青花器,多多少少一定会存在“晕散”现象。同时,苏料在青花器上出现的其他特征都与“晕散”的息息相关。因此,“晕散”现象就如同一把钥匙,是鉴定元代乃至明早期青花器真伪的关键。所谓的“晕散”是凝聚的青花料烧制后,釉下产生的青料发散现象。

上图是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我们清晰可见其“晕散”现象;类似现象在明早中期的青花器上也经常出现,上海博物馆藏的一件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上也出现了明显的晕散现象。笔者用通俗地讲,“晕散”就像一滴蓝色的墨水滴在宣纸上,导致蓝色逐渐化开的模样。与晕散的特征相关便是随之而来的,如黑斑、点晕、铁斑、珠状冷凝和锡光等,晕散所产生的一系列特殊现象。

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晕散”因其色块形状不同而分为不同形状的晕散。这些晕散的不同形状本身也是千变万化的,它们之间可能也存在相关性和不同的变化。

元代的青花器,有些青花“晕散”现象尤为突出,如伊朗国家博物馆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有些“晕散”现象并不明显,如江西省博物馆藏的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

这种不同的晕散现象,很大原因是与苏料的配比和使用情况有关。也就是说,元代工匠在用苏料配制青花料时,会根据青花色料的库存情况去决定苏料的配入量。不同量的配制出的青花料,其烧制后的青花发色会有不同的“晕散”现象。青花瓷器研究学者哈里·加纳先生断言,“中国早期的青花器中,青花会稍带点黑,蓝中伴随有黑斑,线条有晕散现象,通常施以很厚的浅青色釉。”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洪武青花器的“晕散”接近于元青花器的“晕散”程度。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春寿瓶

一些元青花学者认为,洪武时期青花器的发色与元代的青花器大不相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要读过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会明白,书中第一章,论述的就是元代青花器到明洪武青花器之间的继承关系。同时,只要去过景德镇考古研究所的藏友,也应该会清楚若你手上有珍品瓷器困于出手,想找正规平台参加拍卖,有缘者可与笔者联络,壹零柒零零,壹捌壹不成交无任何前期费用,出土的明洪武青花瓷器,从造型、纹饰和发色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明洪武青花瓷与元青花的继承关系。

然而,升温速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玻璃态物质的熔化和流淌不在一个固定的临界点,如果温度上升过快,色料在熔化时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扩散,即还来不及发生晕散,窑温达到最高点并开始保温,这将终止晕染现象的发生。只有在适当的升温速度下,给熔融和流淌留有足够的时间,青花料才能充分扩散,进而形成晕散现象。

为了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晕散现象,笔者提供了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中,元青花器和明初青花器的晕散均有着不同的表现。

元青花凤纹八角玉壶春瓶

明洪武青花穿莲应龙纹高足碗

宣德青花瓷片

既然晕散与青花色料的凝聚有关,那么为何元代和明早期的蓝地白花瓷器上很少出现晕散现象呢?把握元青花和明早期青花瓷器的“晕散”特征,了解青花器上“晕散”特征形成的物化机制,对于认识元代青花瓷“晕散”特征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对于掌握“晕散”现象的外部形态和内在本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其他微观特征,都有很大的帮助。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