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绢本,水墨淡设色,纵46.2厘米,横429.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馆藏。全图共画了人一百四十余口、马一千二百多匹,可谓洋洋大观。唐朝画家韦偃已无可靠的作品存世,通过李公麟的这个摹本,也可以领略其绘画的风采。
宋代李公麟,字伯时,善画马,古有记载伯时每过之,每次看到马,则极其投入,达到种忘我的境界,似乎都忘了客观环境的存在,其眼中只有“马”的形象与神釆。由于李公麟对马的细微的观察,对马的习性的掌握,度物取真,还深入到马的神志、情志、内质,尤如伯乐一样。
可知古人画马时,对马的认识极其入微,观其形,悟其神,所谓“庖丁解牛”之境。也可以说,画马者,胸中必先有马,欣赏马的骏态,然后胸有成马,便落笔有神。在某种意义上看,李公麟对马的认识已达到道的层面,已不是马的某种结构如何,比例大小问题的认知。一个物象结构的分析,还只是停留于“形”的外在,而真正的体悟观道是对精神内在性要神会,这样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写真目的。
据记载晚年李公麟便隐居于桐城附近山上,其山名为龙眠山,便号龙眠山人。李公麟在艺术绘画中所涉及门类广泛,精通金石书画,集书画之大成,实令后学者之佩服。
李公麟受儒家思想与“理学”的影响之下,反映在他的绘画上也是极其一致的。李公麟在道与艺地不断融合中,这个道与艺的趋同性,可以从李公麟的人物画,鞍马画以及山水的“白画”体系中折射出他的绘画理念与追求。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