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公交167路,披上《火红的梦》,穿梭在衡山路、淮海路、福州路的苍翠林荫中。闹市里这流动的艺术,是画家彭鸣亮的奥林匹克梦。但显然,这还不足以表达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奥运的向往。画笔在手,油彩粘盘,蘸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关于今日中国的《突破》。这幅还在赶制的画作,将赠送给在奥运会上有所“突破”的上海选手。红色,在蔓延……
  《突破》虽然只完成了三分之一,但火红的色彩、破土而出的扭拧,是向上再向上的欣欣向荣。
  “突破,是由内而外的。是中国体育的突破,也是整个国家总体的突破。”48岁的彭鸣亮很健谈,他不是那种讳言酸腐的老派艺术家。“体育需要激情,而艺术家没有激情也会才思枯竭,这点来说,是相通的。”
  6月欧锦赛,彭鸣亮一场没拉。他喜欢西班牙,“因为他们都是激情的斗士。”从竞技对抗中,他总能汲取碰撞的火花。转嫁到画布上,便成了一弧线一阴影的铺设。当然,对体育的情有独钟,更多缘自儿时的未了梦。13岁之前,彭鸣亮一直都是乒乓球手。那时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世界冠军。但后来由于家中成分不好,小鸣亮被排除在晋升大名单之外。这段当年让他伤心的往事,却意外地打开了他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拿起画笔,他发现了另一个世界,“这同样是一个充满激情,并且更适合我的世界。”
  于是,像一棵野草,从细密的石缝中挤出脑袋,彭鸣亮开始了自己的突破。1988年,他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年少得志。突破之后,是豁然开朗。
  《翔》雅典奥运一飞冲天,连夜赶制《翔》赠予刘翔。一抬腿,一跨栏,隐于绘画的语言中,爆发有了更深沉的力量。
  彭鸣亮喜欢把自己推到悬崖边上的感觉,在重压之下,才能更大限度地焕发创作灵感。他是个异类,“我不走寻常路。”
  在大学毕业生月收入只有58元的上世纪80年代,彭鸣亮的画便卖到了1500元兑换券一幅。当时有了点名气的年轻画家一般都会选择走美协的路,加入“主流”艺术圈。但彭鸣亮却只身去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进修,“在那里我不仅有机会更深层次地接触西方最顶尖的艺术,更看到了人们如何经营艺术。”学习一年后,彭鸣亮凭借雄厚的实力提前毕业成为留校老师。他逐渐跻身新加坡主流艺术圈。“不夸张地说,那时我都来不及画,有些画还没画完,就被人订掉了。”
  但此时,彭鸣亮再出险招,他放弃每月2万元人民币的月薪辞职回国。“对艺术家来说,金钱很重要,但绝不是唯一。”他要飞翔!彭鸣亮回到上海,开始寻找“自己的语言”。整整3年,他不卖画,只创作。终于,他有了自己的符号。“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个性。就像刘翔。如果你接触过他们师徒两人,就会明白凭借那样的智慧,他们注定会成功。”
  《漻霞织金》为祝贺吴敏霞雅典夺冠,彭鸣亮下笔如有神。这幅画得到了一位收藏家朋友的青睐,重金求购未果。此人后又找到吴敏霞本人想买下这幅画,奥运冠军当场表态,“我很喜欢,很喜欢。”
  在圈内,彭鸣亮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自己出钱把画作搬上街边的灯箱、进入地铁广告。又借画给地产开发商成为高档楼盘样板房中的装饰画,很多人说:“彭鸣亮很俗,很商业。”他只是笑笑,“想要出名,却又要端着架子,这不是我的风格。我热爱绘画,并且想把自己热爱且擅长的艺术,让更多人分享,只是如此而已。”
  彭鸣亮眼里,画画便是一场生命的马拉松。激情不可浇灭,并且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堆积艺术。“起航了,但却没有彼岸。”他最欣赏的画家是毕加索。画艺高尚自不必说,“还有他那种充满力量的现代感,无论是其画,还是其人,都是无法超越的。”在马拉松的路上,彭鸣亮看到了金色苍穹。而我们的奥林匹克健儿,似乎也正朝着毕加索画作中那抹浓重、深沉的橘红霞光前进。

作者:华心怡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