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A4首席策展人李杰:机构策展人的优势和局限都在于“圈养”

2017-12-15 08:07

  今年是麓湖·A4美术馆首席策展人李杰成为“机构策展人”的第六个年头,他也是A4从艺术中心向非营利美术馆转型的参与者、见证者。11月初,在现代汽车举办的首届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中,李杰凭借项目《陆上行舟》荣获”Sustainability”(创新未来)大奖,对于李杰来说,“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机构策展人最重要的工作,是将国际语境链接与在地对话结合,形成持续的生产交流,是今天机构策展人必须思考的议题。

  

李杰 麓湖·A4美术馆首席策展人

  Hi艺术=Hi 李杰=李

  策展人的工作不是被动地接纳或者执行

  Hi:成为麓湖·A4美术馆的策展人之前,你从事什么工作?

  李:在成为A4策展人之前,我在做艺术创作,同时也在大学教书。2006-2010年间独立策划过一些实验展览和项目,后来在四川大学美术馆带学生团队做美术馆实践。当A4馆长孙莉发出邀请,我也同时看到了民营非营利机构在中国的可能性,于是就加入了。在机构工作之前,我的生活相对自由,一开始很难适应机构。但一旦你理解了团队工作的效能后,你会更有创造力和工作干劲。这也许是我通过机构消除自我成长惰性的一次实验。

  Hi:来到A4后,都接触到了哪些资源?

  李:A4是一个很开放的机构,我们在策展中合作了大量国际国内策展人,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也有很多国际国内同行交流的培养计划。同时机构也会就我们发起的项目做持续的支持,送一些小型学术项目到机构核心项目,我们能够在其中获得自我的实现。最大的收获应该还是自己对于策展和机构的想象一点点成为现实,同时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团队(A4有不少工作5-8年以上的员工)。

  

麓湖·A4美术馆开馆展:“创造空间”现场,雎安奇《红》装置(LED灯箱、监视器、影像)尺寸可变 2017 (摄影师何博)

  Hi:来到A4后,都接触到了哪些资源?

  李:A4是一个很开放的机构,我们在策展中合作了大量国际国内策展人,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也有很多国际国内同行交流的培养计划。同时机构也会就我们发起的项目做持续的支持,送一些小型学术项目到机构核心项目,我们能够在其中获得自我的实现。最大的收获应该还是自己对于策展和机构的想象一点点成为现实,同时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团队(A4有不少工作5-8年以上的员工)。

  Hi:你的工作模式是怎样的?在选艺术家、团队部门合作、艺术家沟通等方面,自由度如何?

  李:我认为人在机构的持续工作是使机构人格化的过程。我2011年在A4当代艺术中心(现为A4美术馆)建立展览学术部,开始探索艺术机构的学术建构工作,培养团队。一开始我们便将机构实验通过年度学术主题项目:艺术家个案研究计划、青年艺术家实验季、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在地论坛等年度项目展开长期工作。这些项目几乎都持续在4-5年以上,无论是和馆外策展人、艺术家、学者持续的合作,还是A4团队通过自身的成长激活项目的成长,都是一个相对自然生长的过程。我比较强调和策展人、艺术家一起工作,而不是被动地接纳或者执行。思辨力和学习能力提升也通过更广阔的项目合作,促使在机构工作的人不会因为地域和自身眼界的局限而走入瓶颈。由于A4从馆长到基础员工都很年轻,所以我们沟通上没有障碍,而且我们实施的是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为所有人提供实践的机会(包括实习生和志愿者),同时有效地统筹小团队。所以即使我们有展览、公教、运营和品牌等不同部门,所有同事都像家人一样合作无间。

  

李杰和A4的小伙伴们、艺术家一起沟通展览事宜

2014年iSTART主题展,李杰绘制的展厅设计手稿之一

  Hi: 项目的资金如何解决?

  李:对于A4而言,我们是通过企业投资、社会赞助并存的非营利美术馆。万华投资集团给我们近10年的持续支持,也使我们可以相对稳定的做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工作,这在中国是很难得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与基金会、社会赞助机构、个人赞助等方式拓展造血机制。A42016年搬迁新馆,2017年展览开始收取门票,今年我们的观展人数也大大高于往年,人群结构也更多元化。这些反馈将推动我们在机构持续发展上精力上更多的投入与关注。当然,A4的策展依然会保持其体系化和专业性,我们会在资本介入和公众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自省。

  策展人的需求是突破原有语境的实践和交流

  Hi:此次参加现代汽车的blue prize评选,是个人行为还是机构推荐?为什么会参加这个活动?

  李:我是孙莉馆长推荐的。参加这个活动完全是想与策展人交流。A4的团队也很支持我,因为策展内容的思路也是建立在机构学术实践的研究基础上的。

  

首届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决赛入围者与现代汽车工作人员一同探访韩国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Hi:现在有很多关于策展人的评选、扶持项目,你如何看待这些活动?你们最实质的需求是什么?

  李:策展人的项目总体来看还是太少。我认为首先应该多起来,因为策展人的工作是创造性的研究和连接,他们的活跃有助于艺术生态的多样性发展。对我而言,类似策展人项目的需求应该就是突破原有语境的实践和交流。

  Hi:成都是二线城市,在这里做策展人面临哪些地域挑战?

  李:我认为反而有一些机遇。虽然成都整体艺术资源(包括国际文化交流、学术生态以及机构生态)较于北京、上海有一定的差距。但它拥有大量的艺术家群体,也不乏活跃的艺术气氛与城市包容力,所以给予我们做策展了很大的空间。并且我们的策展思路,并不局限在成都,所以没有所谓的地域性限制的问题。唯一的问题的项目会有更多的沟通与交通成本。这些年我们的策展主线放在实验艺术在国际的新趋势以及艺术家和跨领域工作者的在地艺术实践项目研究上,所以既能相对开放的着眼远处,也能聚焦本土,只是无论国际和在地,策展工作的专业标准是不会降低的。

  

“2013青年艺术家实验季第一回展”现场,辛云鹏 《我还不知道将你带到何方》装置现场 尺寸可变 2013

  机构策展人需要持续着眼艺术学术研究与公共的关系建构

  Hi:作为一名“机构策展人”,当个人价值判断和馆内体制发生冲突时如何解决?

  李:“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当然在这其中的过程是需要迂回,甚至用各种方式博弈的。我认为机构策展人个人的艺术判断是需要和机构发展做出平衡的,同时在机构发展过程中资本干预也会成上升姿态,策展人必须学会坚守底线。我个人的经验是始终坚持对学术方向和专业品质的把控,把自身的价值和馆的发展寻找链接。2016年为了新馆筹备,我们团队大大小小做了上百个方案报告,虽然这些工作也会影响我在策展上的时间投入,但长远来看,使我看清了更多机构和策展在社会角色上的位置,以及会更聚焦自己的未来工作方向。

  Hi:“机构策展人”和“独立策展人”最实质的区别是什么?

  李:我认为今天中国的策展人无论在独立策展还是机构策展,其生态的背景都和西方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的脱离机构诞生的独立策展人背景大相径庭。首先目前中国艺术机构的成长和对策展人的培养才刚刚起步,独立策展人也大多在自我探索或脱离机构后,依然在项目上依附不同的机构项目生存。个别策展人也通过自身实践成立了一些机构和替代性空间。这种模糊边界的现状在我看来是非常好的,策展本身没有被机构或者非机构固化,在有限的资源内产生流转。如果谈到区别,我认为机构策展人的工作更需要持续着眼艺术学术研究与公共的关系建构,独立策展人则需要警惕艺术权利的固化,做出更具思辨和想象力的策展探索。

  

“2012青年艺术家实验季第一回展”现场,细胞小组(董勋、山羊) 《日常奇迹》 装置 尺寸可变 2012

  Hi:对于青年策展人来说,“机构策展人”和“独立策展人”哪个身份更有利于自身快速发展?

  李:机构策展人的优势和局限都在于“圈养”,有较好的稳定研究条件和大量项目实践的机会,当然也承担了大量机构的事务性工作,其学术积累和专注研究的空间相对较小(类似纽约MoMA这样机构策展人工作空间相对独立和深入);而独立策展人拥有更自由和独立的视野,如果在筹款,资源整合和项目运作上有相当的经验,也会发挥更具开放性的学术影响力。对于青年策展人来说,没有一个绝对化的适合标准,我也看到更年轻的策展人倾向于从独立策展实践开始,其中不少人在独立实践了一些年后,加入机构做更持续的探索,这样的迭代过程比固化的工作更利于成长。就我的经验来说无论是独立策展还是机构策展,都需要有一定年份的实践积累,不建议频繁的跳转或者只是纸上谈兵。

  

  “2013青年艺术家实验季第一回展”现场,石玩玩 《望京少年》 39.5x34cm x10 绘画、声音装置 2013

  Hi:你如何看待目前国内“机构策展人”的生存现状?

  李:今天中国正在上演类似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美术馆潮。机构的快速生成必须由更多的“软件”构成。所以越来越多的策展人或者学者今天在机构当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难以避免的是被权利和资本收编之后,策展人如何利用机构平台继续实验与发问。就我的视野所及,今天运营良好的美术馆并不缺少资源型的展览合作,相反国内今天半数以上的机构研究与自身策划相对滞后,虽然引入资源在短时间内提升馆内团队国际工作能力有益处,但不是长久之计。如何将国际语境链接与在地对话结合,形成持续的生产交流,是今天机构策展人必须思考的议题。另外,很多策展人并不关心机构的公共教育,特别在美术馆领域,公教大多成为了展览延展的附庸。这里面也存在着大量的误解,需要策展人展开展览内容以及公教外延的双向工作。

  Hi:你对“策展人“这个角色有哪些看法?对于如今的青年策展人,你对他们有哪些建议?

  李:策展人的角色很多元,面对不同的语境他的角色会有变化。例如,对话者、写作者,导览员、谈判专家、管理者、空间设计师、工程监理等等……我认为策展人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创造性地思考和连接,并且不要忽视注重艺术家、合作者与观众的重要性。如何寻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与问题意识,相对完整地实现自己的策展理念,不急于求成或者追求展览的形式化应该是策展人早期的首要工作。

  

李杰在A42015年“在地论坛”上发言 2015

与金岛隆弘对谈亚洲当代艺术 2017

  李杰加入A4后,在A4机构策划的展览

  2009

  “威尼斯的彼岸”——《黑匣子》第三现场

  2011

  “王慧敏:温室”

  “冯翰平:遁形记”

  “向征+魏文静:偏执艺术小组”

  “何千里:黑苔”

  2012

  “细胞小组:日常奇迹”

  “邓悦君:影子计划”

  “实验工作坊:梁山路径”

  2013

  “石玩玩:望京少年”

  “马占冬:一天”

  “D-D跨媒体小组(李琨+程海英):对·应”

  “毛竹:说者·出口”

  “辛云鹏:我还不知道将你带到何方”

  2014

  “钱丽丽:刻度”

  “吴迪:寻象记”

  “梁半:Game”

  “陆平原:你躲好了没”

  “吴超+夏维伦:重返曼陀罗”

  2015

  “iDEALWORLD/不可思议的世界”

  2017

  “创造空间”麓湖·A4美术馆开馆展

  “In-Between World/没大没小的世界”

  “另一个世界”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