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境界问题,境界是个体艺术家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笔墨是一种人品,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因而历练笔墨是中国画人必由之途径。其实,历练笔墨的过程也就是修持人生的过程,古人讲,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从现代科学方法论上分析,中国画创作只有逐渐由外在形式上的反复操运转入内在气质上的动势定型,从而形成画家个体的笔墨结构,并使画面上个体的运动融合为整体生命的律动。画家最后才能进入自由王国境界。而这一过程往往是漫长而艰辛的。在当今这个浮躁喧嚣的画坛,肯做如此修炼者已属罕见。王裕国先生则当属这罕见中的典范。
王裕国的名字,早在30年前即存入我的记忆中。他当时的画留给我的印象是:笔墨清爽利落近似于南宋马远夏圭;造境古雅奇崛类如元代王叔明。由于只慕其名未曾谋面,总以为他是位年长画家。后来得知他科班出身并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曾赴中央美院深造,得贾又福、李铁生等名师传授。他用功颇勤,可谓焚膏继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创作丰赡,而示人者较少。有几年他索性深居简出,在古今的烟霞中陶冶性灵,于中西的形神处参悟妙理;以致人们难得见他一面。还是在六年前的一个画友家雅集时,当一个目光如炬、声音若磐、仙风道骨之人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才真正见识了心仪已久的王先生。他的年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五十初度,属于艺术家的青壮时期。言谈举止间,感到他是一位修养极高,待人谦和诚恳,对艺术执着且一丝不苟的成就大事业的人。是年欣赏到他的巨幅作品《大岳放歌》以及后来创作的一系列以大岳命名的画作,进一步印证了我对他的认识——画如其人。
《大岳放歌》是王裕国参加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获奖作品。随后,《大岳清音》、《大岳岚光》、《大岳醉春》、《大岳圣妆》等力作相继问世并获奖。画家还将自己绘画巡展的主题称为“大岳放歌”,更见画家的心胸与气魄。确实,欣赏裕国先生的画作,你会发现,在他笔下,或数米巨幛或尺幅小品,画面中呈现的都是震撼心魄的高山大岭;蹊径之奇,笔墨之精,可谓致广大尽精微,远观近玩皆相宜。王先生受过严格的西式造型训练,他的素描、色彩功力极深,他的人物画也十分到位。但他多年来最衷情且全身心投入的是中国山水画。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有生命力的文化精神。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人在自然中发现自己的同时,也把自然人格化了。古人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得到了抒情、言志、悟道等各个层面的精神满足,甚至把“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看做最高的人生境界。于此,我们不难找到王先生衷情于山水的文化基因。那么,由于近现代工业文明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空前疏离,而追寻或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愿望则应是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新的语境和情感动机。《大岳放歌》展现给读者的是扑面而来的堂堂大山和历历晴川,尤其那些单纯而不单调,整饬而不板滞的丛树,颇能发人思古感今之情怀。它是画家经多年艺术实践熔冶出的极精炼的个性化语言。整个画面的形、色、光、线都统一在一个烟林清旷、阴阳和谐的氛围中。在令人产生杜甫的“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空旷之感时,还能领悟到王维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飘渺禅机。一些艺术家如郭浩满、牛克诚先生均指出王裕国山水画中充满着一种“宁静的力量”。可以说画家成功地营造出天地正气的君子形象,是一种“即世间而出世间”的中和之美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牛克诚先生在评析王裕国工笔山水时指出:“高大峻崇的山峰为画面主体,省略一切不必要的景物,甚至树的形象也都不做张扬,这些都建构着一种空阔浩茫的景致与环境。凝重而缥缈的云霭,在虚实掩映中加强了景物间的纵深感,高远与平远相结合的景境衔接,延展着更为广袤的空间……一切都被那无所不在的宁静气氛所笼罩,宁静也便成为一种有质感、有体积、有精神的力量,它裹挟着凛然朔气,直逼每一个面对它的观众。我们在王裕国雪景山水前的那种如临其境的震撼感,大概就来自这一宁静的力量。”
拜读裕国先生近作《大岳岚光》,觉得忽从喧嚣的尘世进入一个清净凛然的世界——这个“世界”属于裕国的,同时又属于这个时代的。裕国先生做人清净真诚,作画求平实自然,即个人修为与审美境界高度和谐统一。画中物象单纯而丰富,是画家多年锤炼出的个性化语言,当属“绚烂之极的素朴”。裕国先生善于熔炼经典词句作自家文章,陶冶古今万象以营造自家心像;从深层挖掘并激活着传统。可以看出,在他的心目中山水是有生命的灵体;在表现山水意象的微妙感动的同时,努力把欣赏者的神思引向悠远无际的大化。仿佛融进了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呈现出虚静空明的灵光。如果从他的画中我们会品读出古人所推崇的“元人笔墨”、“宋人境界”或“唐人气象”,毋宁说裕国是在长期对传统文化的涵泳玩索和对自然山川的静观感悟中,笔下已经不自觉地营造出一种新的盛世气象。在繁荣而喧嚣的尘俗背后,我们隐约看到画家个体所述求的传统唯美与畅神功能正在与净化升华群体的精神境界悄然结合——一种当代精品山水画呼之欲出。
绘画当追求心与象通,意与境谐,“多年来,王裕国一直在探寻着精神空间与自然现实空间的联接方式……这其中,一个最为可贵的探索是,他用自己独创的技法,解构了传统山水的皴法,并在特定意象的诱动下,重新组构画面元素,从而建构了属于他的山水表现图式……在这样对于山水皴法的解构过程中,他十分注重在画面视觉呈现上,对总体效果黑白灰关系的掌控,也可以说,勾、皴、染、点等的笔线墨迹,在极大的程度上都是服从于黑白灰的结构关系的,从而,他用黑白灰的构成形式,转述了传统山水的皴法程式。这样的构成形式,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当代语言形态探索,无疑是具有启发意义的”。(牛克诚《宁静的力量——王裕国工笔山水评析》)我们还注意到,裕国先生笔下的山川都带有一种隐语性质,都带有根植土壤的真实体验。他的作品大多表现生长于斯的北方高山大岭,但不是作纯客观的描绘,而是倾注了真感情的理想境界。如新构佳作《山河冰雪暗生春》,题材依然是山川大岳,而表现手法却一反往常的大部分作品的下深上浅,该幅画是下浅上深,“上部的灰暗苍茫,与下部的明快清静,产生一种反差对比,中部的过度技法,将东北山川博大浩淼、气势磅礴、林木披霜挂雪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使这种反差对比融合成完美的和谐”。(姜彦《浅读王裕国先生的画作<山河冰雪暗生春>》)描绘故土,是每一位画家的天性,而在王裕国笔下的故土,都充满着气势、阳光和优美,这无疑是画家那颗澄明心灵的写照。因而他的工笔山水给人感觉静谧中蒙动着生机,一草一木无不传达着人的情感。这也应是王先生多年师古人、师造化、师心的功力与才情的自然流露。在表现手法上,他恰到好处地汲取中国文化“和谐圆融”的理念,将山水画的笔墨符号转译为新的图式语言。有意弱化一些笔线,而补之以擦染,巧妙运用现代一些肌理手法,隐迹以立形,并力求达到一种局部精致与整体浑然的完美统一。在中国画里用色也属笔墨范畴,因色彩是靠笔法来实现的。王先生用色清润沉和,颇见功力修养。清代方士庶《天慵庵笔记》云:“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寄。”正是凭借多年的笔墨历练与心性的修持,先生才能作到“十日一水,五日一石”,将胸中丘壑挥运于纸面,从而创造出元气淋漓、心物和谐的第二自然。
“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黄宾虹语)裕国先生在心如止水的“静”中参悟出江山的内美。在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中获金奖的作品《大岳圣妆》,堪称王裕国的又一巅峰之作。当这幅巨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震撼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灵。作者在保持他大岳系列的庄严、静穆、旷远、神秘的基础上,更强调了画面的律动感;在一派白山黑水的北国冰雪世界中,大风起兮,紫气东来,平林之上朱砂漫染的漠漠祥云随风飘舞;为堂堂大山着上圣妆。同以往的作品相比,我们注意到,《大岳圣妆》在蹊径刻画与经营上开始删繁就简,而更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笔墨更为松动和轻快,作者似乎已由绘画的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我们在他的另一类“意笔”山水中,仍能领会到笔飞墨舞而法度森森,峰峦欲动而静气中藏。一如先生做人,无论如何都不超过理性的界限。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为时尚早。从他恬淡的微笑中能感觉到他的自信。作为表现形式,“笔墨”兼本末,包内外,是“表里心物最凑泊的和谐,一种精神的具体化。”王先生对自己的审美理路应最清醒。在谈到创作的体会时,他曾说:“作品光震人不感人不行;外在形式华美内涵缺失不行;气势磅礴丢了气韵不行;只求冲击力、张力、霸气而少了文气更不行。中国画讲究品味,一幅好画既要形式美感强,又要耐品读,只有品,才得个中滋味,只有细品,才能物我相融”。可见,裕国先生在绘画品位上追求的是内外兼修的完美境界。
现代学者徐复观说:“在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为技巧的根本。”中国画家不把画画作为最终目的,而是将其作品作为一种修持手段。修持是画家一生的事,画画就像作诗、游历一样,不仅仅是职业,而是一种人生的修持方式。今天面对的社会环境,画家虽然失去了“游于艺”的状态,但还可以守住“游于艺”的心态。只有具备了这种心态的人,创作时才能超物累,乐天机,与大化同游。
这一点,王裕国做到了,他的笔下之所以能创造出一系列诉诸心灵的大岳境界,正因为他首先拥有了大岳一样的襟抱。
渤海大学教授、美术学博士:冯旭
作者:冯旭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