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依山傍水”邬建作品展序

  山水画家之于宇宙万物,非以目视,而以“心观”,不是目不能视,而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所以心灵流注于一事一物,用心与万事万物相交流、相感通、相映发,不以目拘,不以物障,用心灵之光透析宇宙,洞察无极,这是山水画家所秉持的一种能动的达观的思想。恩师贾又福先生说:“以心用眼,动观、静观、时时观、面面观。以全部慧心、睿智,全部感觉器官去观照自身,观照与自身同在的山山水水以及万事万物。”这种达观是既观客观自然、社会人生,又观中国画理及审美法则;既观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又观一笔一墨、一点一皴。以这种观照方式,既观古代社会又观当代潮流,既观物质又观精神;既观物形情态,又观笔墨意趣;既观山前又窥山后,既仰视山颠又俯瞰山脚。目随心移,心随物动,情随物传。所谓“目识心记”,“迁想妙得”。对于山水画家来说,近石一折一落皆有势,远山一起一伏皆有情。看脚边小草挥手微笑,望山间巨石眉目传情。所谓“目既往返、心亦吐纳”。在跨越时空、冥合物我的“观照”中,以我襟合气度,心灵游走在宇宙万壑之间,精神驾弛于山川林木之上。由此信手一挥,“自成天蒙”。在一点一划、一勾一勒的运笔挥毫中,在提按顿锉、起承转合的笔墨翻飞中,腕下具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之自然之势,心中具穷究天人、横贯古今之通达之思。“心观”是心灵飞升的钥匙,“心观”使精神自由无疆,“心观”是“依山傍水”的通途。

  从穷乡僻壤的大别山脚下走出来,跻身于现代都市之中,在繁华、拥挤、嘈杂的大街上,心灵越发的贴近山水,虽不能随时步入其中,但往往自闭于画室,铺张笔墨,范山模水。首先是追模古代先贤:范宽、李唐、郭熙、赵孟頫、王蒙、倪赞、董其昌、龚贤、八大、石涛以及现代黄宾虹、李可染等。由画迹上溯其心迹。力争踏入他们的心灵深处,把握他们的艺术规律、语言特色及其投射出的精神,在同古代大师们的交流感通中,把握中国画的文化品格,培养丰富中国文化的心灵。时刻不忘恩师贾又福先生所教诲:建立一个强大的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其次是走出书斋。面向社会和自然。以真性情拥抱自然,以己心感通宇宙大化的流行变幻,感受自然万物的生命气息,把握自然山川的生命形态,探寻笔墨表现自然生命气象的自由空间。

  山水有灵,古代士人在山水中安身立命,消散怀抱。我在山水世界中业已游历了三十多个春秋。从用笔墨刻画物象到感受一点一划的独特生命状态,从拘泥刻画到任性挥写,认识提高了一小步,而时间却跨越了三十年。三十多个寒暑易节,四季变换,无数次的生命交替,衰杀生长,生命状态发生了变化,生存的空间发生了变化。而山水是包含了无限多样生命力的大物,是各种生命力生成转化的理想场所,正是因为这种生命力,使“山水”得以永恒,使君子渴慕林泉之心得以永恒。显而易见,山水有不同的境界,在与“山水”为伍的三十多年里,我心所系者,姑且用“清和”名之。

  清和,是宇宙自然中的一种气息,纯净透明,清澈活泼,如有源之水,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焕发出生机活力,不断地化生出鲜活的生命;清和是自然生命相生相克的秩序,万物既各当其处、各安本性、各行其道,又相互制约、相互激荡、相互生发,既旺健、精进,又平和、安泰;清和是一种生命的品格,明晰醒透,圆融通达,自知守信,安静而不烦乱,从容而不促迫,不偏不倚、高标中正,纯粹洁净。至理至清,至精至神。清和即自然、即社会、即人生、即画。

  君子守常,君子做自己认准的事情就要有“八风不动”之劲。依山傍水,让心灵在山水中悠游,使笔墨在心灵中漫步,这是我的人生理想,也是我不变的追求。

作者:邬建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