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5-19 09:40
图为浙江省博物馆首届“观众节”现场 方堃 摄
“金钱无法衡量文物修复工作的价值,做这一行兴趣很重要,一定不能要有‘工匠精神’,要忠于自己的工作。”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浙江省博物馆首届“观众节”上,台湾文物修复师李福长讲述了他修复文物的故事。
李福长是一名多年潜心文物修复的“匠人”。从1994年起,他开始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参与修复的文物大约有三四百件,有些破损程度高的文物修复历时长达两年。在他看来,文物修复工作并非掌握技能就可做,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
文物修复是博物馆的幕后工作。2016年收视“爆表”的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工作走向台前,同时捧红了一众文物修复师。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显示,中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其中需要修复的比例是37.12%。“需要修复的文物量很大,但专业修复师却很稀缺。”李福长道出了当前文物修复行业的困境。
图为浙江省博物馆首届“观众节”现场 方堃 摄
对此,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物修复教师朱伟洁非常认同。他表示,手艺要求高和能“耐得住寂寞”是文物修复师数量少的重要原因。“文物修复的原则是可逆性和最小的干预性,修上去的材料能够方便拿下来。”朱伟洁认为,哪怕掌握了技艺,修复工作需要真正热爱文物、沉下心来才能做好。
“观众节”上,朱伟洁现场传授起了破碎陶瓷的“妙手回春术”,不少市民前来体验了一回“修复师”。
清洗、拼接、粘结、补缺、整平……浙江省杭州市市民马海霞体验完文物修复后很感叹:“我们现在接触的是普通陶瓷,但文物修复师面对的却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董、书画等,所以从事这一行要积累大量人文、历史知识,了解当时的材料、做工等。”
李福长告诉记者,对于文物修复工作而言,培育文化底蕴确实很重要。以油画为例,艺术家创作时比较主观,修复时本位主义不可太重,同时要小心谨慎,注意其中的文史讯息,保存文物证据,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改写美术史。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我们举办首届‘观众节’,也是为了让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让参观博物馆、体验文化成为广大观众的生活常态,唤起观众的历史记忆,培育观众的人文情怀。”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如是表示。(完)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胡哲斐,方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