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CAFAM云展厅 | 国际大展合辑(二)



CAFAM云展厅

艺术漫游  想看就看


国际大展合辑第二期给大家呈现的是“马克・奎恩:皮相之下”“沉默的邂逅——布鲁诺·瓦尔波特”和“德国8”系列:艺术之规——德国当代艺术这三个展览。著名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Marc Quinn)作为同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不断反复探索了艺术与科学、人体、情感以及对美的认知的主题。意大利艺术家布鲁诺·瓦尔波特在亚洲的首次巡回个展呈现了其雕塑、绘画作品三十余件;“艺术之规”则展出了德国17位艺术家的近90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推动德国当代艺术持续发展的革新精神。



@来自全国的观众




 01 

马克・奎恩:皮相之下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参观

“马克・奎恩:皮相之下”云展厅


2019年3月8日,我馆展出了著名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Marc Quinn)的一系列作品。作为同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奎恩的作品不断反复探索了艺术与科学、人体、情感以及对美的认知的主题。“马克・奎恩:皮相之下”是艺术家首个在中国的美术馆级的展览,此次将带来奎恩跨越三十年艺术生涯中的多个系列作品,研究他长期关注的身份认同的主题。


我们与星星的化学构造并⽆⼆致(MQ300)

创作年代:2019

材料:布⾯油画

尺⼨:直径约300 cm

歧路之园

创作年代:2019

材料:⾯包

尺⼨:每件180 x 150 cm(⾼ x 宽)


据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介绍,“这次展览准备了三年之久,公众可以借此机会了解一个剑桥大学艺术史专业毕业的人是如何成长为在任意媒介穿越的艺术家。看不透生命的人是无法任意穿越的,任何媒介的跨越都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受和思考”。在他看来,马克·奎恩是那种生命直觉型艺术家,它首先不是来自说教,不是由一大套先在的艺术规则来框定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我多次去英国,去了四五次奎恩的工作室,和他进行了交流和对话,也进行过正式的采访,也阅读了他的多本画册和各种文字,用一种近距离的方法来观察和认识奎恩。他的艺术之路形象地说明了生活感悟和自由地思考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不二法门”。



关于爱的⼀切 “天堂”

创作年代:2016-2017

材料:强化玻璃聚酯、树脂聚氨酯、不锈钢⽚和竿、分轴轴环、软⽊和远东⽊合板

尺⼨:214 x 66 x 76 cm(⾼ x 宽 x 深)

最终,我是完美的

创作年代:2002

材料:由艺术家体内提取的碳元素制成的1.2克拉黄钻

迷宫(MQ300 CR)

创作年代:2011

材料:布⾯丙烯和硅

尺⼨:300 x 179 cm (⾼ x 宽)



 02 

沉默的邂逅——布鲁诺·瓦尔波特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参观

“沉默的邂逅——布鲁诺·瓦尔波特”展厅


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展览“沉默的邂逅——布鲁诺·瓦尔波特”,于2019年3月5日在我馆开展。该展览项目是布鲁诺·瓦尔波特在亚洲的首次巡回个展。展览之前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在浙江美术馆展出,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本次在央美美术馆的展览将呈现雕塑、绘画作品三十余件,既有艺术家为此次展览而准备的新作,也有在艺术家的其它展览中很少展出的绘画、铜雕和纸雕作品。此外,本次展览还将展示艺术家创作过程的实录影像,让观众全方位地了解这位艺术家创作之路。


消失的视野 (Orizzonti perduti ) 65 x 39 x84 2018 核桃木


布鲁诺居住的村庄,以木雕闻名,曾诞生过多位木雕大师,村庄也因此声名鹊起。布鲁诺·瓦尔波特的木雕作品常常以人物为创作中心,多以真人为模特进行雕刻,风格简单干净,线条细腻,尤其在人物表情刻画上非常惊人。他的木雕人物作品一无例外都是少男少女,面容青春,肢体纤瘦,双眼低垂或斜视远方,充满生命的气息。他以朴实无华的风格渲染出特殊的情感氛围,赋予作品以生命力,令观者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感动,简单着色即将忧郁而寂静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再现了现代审美的取向。这些朴实无华而蕴藏着丰富情绪的木雕作品与含蓄、内敛的东方文化有着相通之处,沉默的情感之下饱含着无限的创作激情。


奇怪的感觉 (Strane sensazioi) 152x 52x 32 2018 椴木


由于材料本身的特殊性,木质写实雕塑唯有胸有成竹才可下刀,稍有差池,可能就前功尽弃,木质写实人物的难度,可见其功底之深厚。据布鲁诺介绍要把木头转变为几可乱真的人体木雕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完成一个真人大小的木雕需要至少2个月的时间,要先理顺木头原有的纹理再经过巧妙的细节处理才能让木雕的“皮肤”看起来与真人无异。


布鲁诺·瓦尔波特在工作室的场景


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布鲁诺·瓦尔波特在他的主题中保持了现实主义,同时突出了他所用材料的纹理。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内省感,在现实主义中显得栩栩如生。这位意大利艺术家的感性是历史与当代的交融,在他的每一幅肖像作品都提供了一种安静的力量,善于捕捉人物的瞬间情感。本次展览中还有一件作品是艺术家在杭州完成的驻地创作,也是他的第一件以中国人为对象的作品。


菲利克斯Felix) 81 x 44 x 27 2017 核桃木

Cici X   118 x40 x23 2018 樟木



 03 

“德国8”系列

艺术之规——德国当代艺术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参观德国8系列:

艺术之规——德国当代艺术”云展


作为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框架下的重点项目,“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展览由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和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和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主席瓦尔特·斯迈林教授担任总策展人,于2017年9月15日在北京启幕。“德国8”是德国当代艺术迄今在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展示,涵盖了油画、水彩、素描、雕塑、装置、摄影和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囊括了德国1950年代至今最具影响力的55位艺术家的近320组作品。项目包括7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学术主题展和1场学术论坛,分别在各联合主办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太庙艺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红砖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元典美术馆和白盒子艺术馆开幕。


Franz Ackermann 弗朗茨·阿克曼

First Floor Shopping 一楼购物

mixed media on paper, photomounted onAludibond 纸面混合媒介,铝框照片

95 x 75 cm

2012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eyer Riegger 感谢艺术家和迈尔·里格画廊


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此次展出的17位艺术家的近90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推动德国当代艺术持续发展的革新精神。


Horst Antes 霍斯特·安特斯

Gelber Zaun(Yellow Fence) 黄篱笆 

acrylic oncardboard 纸面丙烯

95.5 x 69.5 cm

1978

Sammlung Würth(Collection Würth)伍尔特收藏 WürthCollection

© VG Bild-Kunst,Bonn 2017 VG 图像艺术,波恩2017


Uwe Kowski 乌韦·科斯基

Wald (Forest) 森林

oil on canvas 布面油彩

150 x 260 cm

2015

GalerieEIGEN+ART Leipzig/Berlin埃根+艺术画廊,莱比锡/ 柏林

© courtesyGalerie EIGEN+ART Leipzig/Berlin / VG Bild-Kunst, Bonn 2017 感谢埃根+艺术画廊,莱比锡/ 柏林,VG图像艺术,波恩2017

 

Stephan Balkennhol 斯蒂芬·巴尔肯霍尔

7 Figuren mit Haus (7 Figures with house)7个带房子的人像

wawa-wood 白梧桐木材

per figure 每件人像: 48 x 15 x 11 cm base 底座: 169 x 35 x 25 cm

2005/2006

WürthCollection伍尔特收藏

© VGBild-Kunst, Bonn 2017 VG 图像艺术,波恩2017

Photo: VolkerNaumann, Schönaich 摄影:沃克·瑙曼,舍奈昔


“艺术之规”展览邀请了德国当代绘画、摄影、装置和观念艺术等方面的杰出人才,他们的艺术观点和创作语言惊人地多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力场:弗朗茨·阿克曼和他的旅行记录拼贴绘画;霍斯特·安特斯和他介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具有艺术历史特征的绘画作品;史蒂芬·巴尔肯霍尔用超写实手法表现人物、动物,甚至是建筑,创造出独特的彩绘木雕;亚伯拉罕·大卫·克里斯蒂安糅合脆弱性与稳定性,利用它们微妙的平衡关系创造独具韵律的静态雕塑;著名的观念艺术家汉纳·道波温通过文字和影像的方式表达——或者按她的说法是“转录”有形的时间;德国艺术圈的公认的顽童马丁·基彭伯格像道波温一样关注现实,但他愤世嫉俗又诙谐幽默,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社会的弊病都逃不过他的画笔。这些作品在央美美术馆同台亮相,它们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和激烈碰撞前所未有。


另一方面,展览对现代艺术提出的“艺术自由”进行了精细的表述。这些艺术家着意挑战人们习以为常的感知模式,他们突破程式和惯例的限制,且有能力通过各自作品内在的歧义来粉碎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形象。


Jörg Immendorff 约尔格·伊门多夫

Between Tragedy and Comedy 悲喜剧之间

oil on canvas 布面油彩

250 x 250 cm

1997

Würth Collection伍尔特收藏

© Estate of Jörg Immendorff, Courtesy GalerieMichael Werner Märkisch Wilmersdorf, Köln & NewYork 约尔格·伊门多夫地产,感谢米歇尔·维尔纳画廊,麦尔克什韦尔默斯多夫,科隆和纽约


Daniel Richter丹尼尔·里希特

I got it badand this ain't good 我很不好,这很不好

oil on canvas 布面油彩

205 x 160 cm

2000

Deichtorhallen Hamburg / SammlungFalckenberg汉堡戴希托美术馆/法尔肯贝尔格收藏

© VG Bild-Kunst, Bonn 2017 VG 图像艺术,波恩2017


以约尔格·伊门多夫和丹尼尔·里希特为例,虽然他们的生平轨迹完全不同,但不约而同试图拓展艺术的意义和功能:伊门多夫质疑艺术的力量,他认为艺术家受困于工作室,受困于艺术与创作领域之外的生活。一方面,在孤立的象牙塔里他可以保证作品高产,但同时又渴望冲破藩篱,走出象牙塔,走到劳动人民当中,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和传播他的社会政治观点,发挥艺术在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作为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社会观察者”,伊门多夫的画作不仅描绘了艺术家的世界,也描述了诸多社会问题。里希特保持着与伊门多夫类似的主张,他绘画中的图像充满了精神层面的内容,可以被看作是对事物状态的主观反映。他的作品也常常包含诸多对纪实摄影、艺术史和时事的暗指,致力于解决社会现实和政治生活中的问题。


相对于里希特等人通过对艺术主题和功能的把握来突破规范、追求艺术自由,阿尔伯特·奥伦精彩的新表现主义手法,以及休伯特·齐科尔将建筑的空间特性运用在装置作品中的方式,则从语言和材料的多样性探索层面体现了德国艺术家对艺术自由的探求。在此之外,展览也突出了一批艺术家——尤其是女性艺术家——将人类自身作为创作主题的实践方向,卡塔琳娜·弗里茨诙谐的装置艺术,以及罗斯玛丽·特洛柯尔的“编织”作品都是她们艺术思考的生动体现。


Andreas Slominski 安德里亚斯·斯洛明斯基

xBSy72z

Polystrene, acrylic paint 聚苯乙烯,丙烯酸漆

248 x 187 x 17 cm

2009

GalerieThaddaeus Ropac London Paris Salzburg达太·洛佩克画廊,伦敦、巴黎、萨尔茨堡

© Andreas Slominski安德里亚斯·斯洛明斯基

 

Abraham David Christian 亚伯拉罕·大卫·克里斯蒂安

Ohne Titel (Untitle) 无题

paper, plaster, painted 纸、塑料着色

63 x 35 x 35 cm

1986

MuseumKüppersmühle, Duisburg, Ströher Collection MKM库帕斯米尔勒美术馆杜伊斯堡,施特约尔收藏


“艺术之规”展览中的艺术家都在国际艺术界奋斗多年,如今,他们似乎成为了“正确”和“成功”的代名词。但是,所有这些艺术家都不曾停下他们追寻艺术的脚步,或者说他们“永远在路上”,他们的杰出正是源于不止的好奇心和对开拓进取的热爱。进入当代以来,观点的碰撞和激烈交锋在德国艺术界屡见不鲜,学院是呈现这种状态、探讨有关问题的最佳平台。


Albert Oehlen 阿尔伯特·奥伦

Ohne Titel (Spiegelbild) [Untitled (Miirror Image)] 无题(镜面图像)

oil, lacquer, mirror on canvas 布面油彩、漆、镜子

200 x 240 cm

1986

DeichtorhallenHamburg / Sammlung Falckenberg汉堡戴希托美术馆/法尔肯贝尔格收藏

 

Martin Kippenberger 马丁·基彭伯格

Capri bei Nacht (Für Morgenmuffel,ZerstörterCapri, Wartende Menschen auf dem Bahnsteig)[Capri by Night (For MorningGrouches, Destroyed Capri, Crowd waiting on the train platform)] 《夜晚的卡普里》(早上的牢骚,被毁坏的卡普里,等在站台上的人群)

oil on canvas 布面油彩

3-teilig 3件, overall,150 x 61 cm

1982-1983

DeichtorhallenHamburg / Sammlung Falckenberg汉堡戴希托美术馆 /法尔肯贝尔格收藏

 

Hubert Kiecol 休伯特·基科尔

Der nächste Tag (The Next Day) 第二天

Concrete, wood,33 Betonhäuser, 1 Tisch 混凝土、木头,33座混凝土房子,1张桌子

103 x 120 x 75 cm

2005

Akademie-Galerie- Die Neue Sammlung, Düsseldorf杜塞美院美术馆——新收藏,杜塞尔多夫

© VGBild-Kunst, Bonn 2017 VG 图像艺术,波恩2017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平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官方微博账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抖音官方账号

Cafam

< 官方网站

www.cafamuseum.org


作者: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