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对话 “断裂的一代”:如何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历史依据

“断裂的一代”群展

“断裂的一代”群展

8

北京松美术馆

已结束 3.5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225af4b75bf0455519397a0530c04996.jpg

松美术馆外景

文/裴刚

  “断裂的一代的核心不在于90后,而是如何呈现一种艺术上的断裂。”策展人崔灿灿强调,展览缘起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这些关键词所对应的恰恰是90后一代。

  2022年8月20日至12月4日,松美术馆举办出生于1990年代的艺术家群展“断裂的一代”,由策展人崔灿灿担纲策划。正如展览的副标题“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本次展览是90后一代最为代表的艺术家的首次集中的展出,费亦宁、郭宇恒、侯子超、刘昕、马海伦、蒲英玮、史莱姆引擎、孙一钿、王梓全、袁可如、张季、张移北、张月薇、张子飘。展览聚焦新世纪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呈现这一代人的文化转向,对于过去艺术传统的终结,新的时代在这里全面开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c599f19ac28174efd5fd4d662394fcd4.jpg

松美术馆入口

  那么,此次展览的主题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选择,形成参展艺术家名单?展陈的线索是什么?“断裂的一代”这个主题之下在讨论哪些问题?借此展览的机缘,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APP与策展人崔灿灿和几位参展艺术家对话回应。

d28f301c2b268581ad11d038565cfd9f.jpg

策展人 崔灿灿(左三)与参展艺术家们在松美术馆入口合影

  Q&A 对话

  雅昌艺术网&崔灿灿

  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历史依据

  Q:“断裂的一代”展览的主题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选择,形成参展艺术家名单?

  A:筹备这个展览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了,这也与我的个人情节有关系。

  当年,栗宪庭先生推出了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艺术,中国当代艺术非常重要的艺术流派,深深的激励和塑造了我对策展人核心工作的理解。2000年左右,又有青春残酷、卡通一代等。从2005、2006年之后,更多的展览是专题展、社科展和个展。大家对归纳新的艺术现象和艺术流派的兴趣不大。

  但对我来说,一个策展人归根结底的工作,不仅是做个展或某个研究专题展。策展人很重要的工作是艺术系统里面的推手,应该像90年代或2000年初的这些策展,去推动艺术系统内部的变化。所以我的这个情节一直在我脑海里面徘徊。

  我已经策了100多个展览,但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哪些历史依据?我觉得栗宪庭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玩世、波普、艳俗、“念珠与笔触”群展,这些为我们提供了判断中国当代艺术的方向和艺术变化的依据,所以对我个人来说是前几代人的工作激发了我。

  另外一个原因,为什么我没有做80后的展览?因为我开始策展的时候,80后已经非常成熟了。我是1987年生人,就像80后的赵赵这一大批艺术家,都已经被大家熟知了,并且非常代表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5d2c50ac69120462a5a4b2d4743eb152.jpg

史莱姆引擎(艺术百科) 艺术就是合作 2022 CG视频 展览现场

  我试图寻找到和过去不同的艺术方式、现象,试图通过策展来呈现。就有了“断裂的一代”的契机。这是埋在我心里好多年的想法,但是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

  在2014年的时候我试图组织一批艺术家,创作一个相同的主题,从而形成一个相似的语言和一个相似的流派,但是后来我觉得这些事情不可能。因为当艺术家不是自发产生的时候,你是无法“组织”一件事的。你能做的是在已有现象里面去“捕捉”。

  “断裂的一代”14位艺术家在现象层面已经非常充分。每个人都做过好几个个展,而且这些个展都被我熟知,只是没有被放在一起进行谈论。我去年在北京看了一个张季的个展,6月份看了侯子超的个展,去年看了张月薇的个展。我看了非常多的展览,可是我们是不是要把这些碎片化的东西用一根线穿起来?这就是选择14位艺术家参展的原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08/4cd7172b68e6980725f5fb3f926eee53.jpeg

史莱姆引擎 艺术就是合作 2022 CG视频 4K 由Rising – Melbourne 委约创作 1/6 6’14”

  Q:从整合发现今天的变化,以及与过去时代的差异?

  A:对,如果只看到1、2个展览,会不会有那么强烈?

  但14位艺术家70、80%的个展,我都陆续在手机或者现场看过,当你刚看到,会觉得陌生,但是当你两、三年里连续有7、8个这类展览,你就会在这些展览里找到联系性。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我就非常兴奋,因为我找到了一个有连接的现象,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

  如果把群展中的每个艺术家理解为一颗宝石,策展人的工作就是用一根线把这些不同的宝石串在一起。这根线是我们的逻辑,我们不是为了让宝石和宝石之间变得一样,而是让宝石和宝石中间有根线,这就是我最关心的一件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eca8e1029b9da217bf366d1ec334befb.jpg

马海伦艺术百科 新疆时尚指南 系列 2020 艺术微喷 展览现场

  以“断裂”这根线索穿起

  Q:“断裂的一代”群展的这根线,或者展陈的线索是什么?

  A:很重要的线索体现在“断裂”这个词。当我面对新的现象和文化的时候,更多的需要用“差异法”,而不是“相同法”。

  这14个艺术家和前几代艺术家一定在某些方面有很相似的地方,但是我们不截取这些相似。比如这些艺术家表达自我,哪一代艺术家不表达自我?

  艺术家个人状态到使用的媒介,有很多和过去的共同点。但一个新现象,需要找到的是不同点,并且强化不同点,不同点就引出了那些关键词:电子色、图层、媒介剂、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电影、散文电影、短语、意识流和全球身份。

  这些词都曾经在以往的叙述中出现过,但重要的是把这些词放在了一起。

  “网络化”对70、80、90后都有影响,但是电子色不一定对70、80后有影响。“电子色”可能对刘韡有影响,对陈文波有影响,但是媒介剂、短语、意识流、时尚消费、留学身份对他们可能没有影响。

  我的工作方法,是把那些散落的,重新发生的词,再组合起来的时候,会发现这几个词在这一代人身上出现交汇,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我在“断裂的一代”文章里列取了更多关键词,从最初的一百多个,最后排除下来,差不多有十几个比较集中的,当这些词放在一起的时候, 90后最显著的特征是“断裂的一代”。这个特征为他们所独有。

4aa70a30a0dee5bbfdea47d7946256b4.jpg

郭宇恒(艺术百科) "丛林乐园"空间装置 展览现场

  肯定不是分享历史

  Q:如何判断一个展览,好还是不好?之前你曾说可以从“展览到底是在分享历史,还是在创造历史”来作为一个依据,那么这个展览呢?

  A:首先,这个展览肯定不是分享历史。

  第二,很重要的一点,曾经好多年的时间,大家很喜欢把“新”换成“差异”,只要不同就很重要。比如新旧无所谓,新并不代表着好,旧也不代表差,但其实是世界上最正确的一句废话。

  郭宇恒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变化就是变化。”

  这其中有和现实的关系,因为现实在变化,你不能用一个旧有的僵化模式去套用。

  现在我们不能说新的东西完全是好的,但拿旧的体系去“套”今天,不太好套(解读)。我不知道我们提供的这个能不能更好,但至少过去经验已经无法解决、对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e55724d1e99ce2f56a5305cd75001efa.jpg

张月薇 艺术百科作品展厅 展览现场

  是否形成新的文化生产力

  Q:确实是产生了一批和今天的现实对应,发生关系的创作,那么“断裂的一代”是不是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力?

  A:我觉得是。客观来说,“文化生产力”这个词,从“文化”层面大家可能有非议,会问它是不是一种好的文化?大家可能觉得这些作品是不是真实反映了现实,或者其他的说法。但是它一定是新的“文化生产力”,就像我说14个艺术家加在一起做了那么多个展,无论是在展览的观众,激发同龄人的热情,还是在市场对他们的倾向,这是不可逆现实,一代人的真实发生。

  Q:这些艺术家全是各个画廊的“当红炸子鸡”。

  A:对,但这并妨碍它们是文化生产力。市场不代表绝对的好坏,但反映某种群体的真实认同,90后这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认同。

  我是个文化多元主义者,我从来不会拿任何一个黄金年代来套今天。我不认为艺术有最好的年代,当然有曾经辉煌的艺术家,但是我认为辉煌只应该停留在辉煌的时代。而今天这14位艺术家的创作,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方式。

  这些艺术家是在寻找植根在这个时代的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之中的文化含义,以最大众、最普遍的方式凝聚成一种属于这个时代的力量。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涉及到一个核心的问题,我们过去对艺术的理解是一定要“转化”,而且是非常复杂的“转化”才是转化。

  但从杜尚、安迪·沃霍尔开始需要太多转化吗?不需要,杜尚的小便池没有任何转化,没捏一下,也没雕,也没画图。安迪·沃霍尔是广告色平涂。晦涩的艺术性不再是唯一的标准,但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还在寻找过去的文化生产关系,今天的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是今天的文化生产关系?

  我们换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就是说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就是今天的科技、现实,这就是现代主义最核心的逻辑,物质决定意识。最通俗的逻辑是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就是今天的变化,所以它一定是个正在发展中的文化生产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c14bed235737cdc08c9a07d38da9949.jpg

张月薇艺术百科 原生代 2020 布面丙烯、油画及喷漆 220 x 190 cm

  90后的“自我”不用逃逸

  Q:在今天当代艺术看似越来越获得更多的合法性和多元性,实际上在评价机制和审美趣味的标准越来越趋同的这种态势下,当代艺术的突破性被阉割,其可能性也在越来越窄。90后艺术家的这种可能性和突破性它在哪?

  A:首先他们摆脱了过去的系统,他们不在过去的艺术系统里面工作,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一点。

  他们很多是海归,当他们在海外读书的时候,他们摆脱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困境。这种“困境”也没有形成他们工作的动力。但幸运的是,他们从回到中国开始,就接受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努力了很多年的结果,大量的美术馆,专业的画廊,多元化的艺术媒体,观众更多元的接受度,他们生活在一个艺术生态的“合法”性里,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客观来说这种多元化,是老一代人给他们抗争出来的。因为老一代常年的抗争,导致了今天的文化的多元化。但它带来一个问题,在抗争的时候,也因此受到的伤害,总有二元对立的情节。

  这种二元对立,最典型的是市场与学术,在野与主流,前卫与经典,边缘与中心,东方与西方等等,这在中国当代艺术过去的谱系里面,是经典二元对立的模式。

  但对于这一代人,他们不用放弃,也不用拒绝,也不用批判。

  比如他们在国外读书,即便在国内,也因分圈层带来的结果,他们并不了解上一代发生的事情.前几代发生的事情也没有塑造他们的价值观。比如90年代的圆明园是怎么回事,90年代的东村是怎么回事,而这种事会在我这个老派的80后脑海里会形成困扰。我一方面在画廊做展览,一方面想着我小时候看圆明园宣言,觉得艺术就应该在废墟上,而不是在画廊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753ea5e2abf25cc54687d0bde20e4562.jpg

刘昕(艺术百科) 骸 系列 2021 火箭残骸钢体 展览现场

  这种历史遗产会在我这里纠结,但他们没有这么纠结,天然逃脱了这些问题。当然在这个问题里面,这种问题本身有它的优势,它会带来一种现实张力,人的情感澎湃斗争的张力。

  这也是为什么90年代的人相比上代人更自我,但是这种自我和上一代人的区别是啥?

  中国前几代的艺术家的自我是靠群体的区别显现出来的,他需要和别人加以区别,才能形成自我,是从集体社会里逃逸出来的自我。这一代人从小就没生活在集体社会所塑造的单一文化里,不用面对苏派的一统天下,不用面对现实主义的唯一正确,不用面对单一艺术媒介的规定,所以他们的“自我”不用逃逸,这是最大的区别。

  Q:这代人天然的没有与这些历史的负担交集。

  A:他们没有选择。如果说我们今天的现实非常糟糕,这一定是上几代人遗留下的遗产;如果今天的现实非常美好,也是上几代人留下的遗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c541728f9f092144502d07908369e1d6.jpg

侯子超艺术百科 作品展览现场

  加速度被构建的90后群体

  Q:在内卷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快速消费的现状下,同样当代艺术开创新的风格领域也越来越难。这个背景对于90后的艺术家而言,也同样是种挑战,你怎么看他们的处境,或着要面对的问题?

  A:需要面对去中心化、分圈,包括内卷带来挺大的问题。他们再也不可能像刘小东、毛焰那代人毕业就能名满天下。今天很少见到80年代初中国的名作现象。比如油画《父亲》,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西藏组画》影响了时代的名作。90年代就成名的毛焰的“我的诗人”,刘小东“三峡”,张晓刚的“大家庭”,方力钧的“打哈欠的人”,这些经典的艺术史名作等等。2000年之后,这种名作现象逐渐消失了。

  90后确实面对很大的困境。一方面他们很难在中心化的语境里面登上一本核心杂志的封面,就可以获得全国性的影响。在今天那么多自媒体、公众号的现实情况下,大家在平分天下。大家在分流量,中心消失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0f9c470b4baa08c0e8d51321a912c446.jpg

侯子超 本露草⻥婆出梅早 2022 布面丙烯 200x260cm 展览现场

  这一代年轻艺术家,他们面对的很具体的现实,不可能像过去那么早年就会成名。

  70、80年代画出来一张成名作之后,历史会永远记住它,无论后来画的好坏,人们就会停留在记忆的旧梦里。90后这一代很难有这种可能性,他们必须一直努力,但这也成就了他们作品里独特方式,一种区别于单次“反映”的持续“反应”,艺术总是在流变之中。

  他们也被这个时代加速度构建了他们的语言、意识和感知,加速度也带来了附带的伤害,就是95后的变化更快, 00后的变化更快。

  可能未来的艺术家以一年为计算,时间就会迅速的过去。

  某些方面,我继承了前几代人的那种二元对立模式,以及对一个事情始终保持警惕和反思的价值观。但这并没有解决我的现实问题,每个人都是分裂的人。我经常在这个世界究竟是一个现象,还是一个本质,这件事上徘徊。

  总有人告诉我这个世界不是现象的,这个世界有一个本质。当我问别人这个本质是什么的时候,很少有人回答出来这个本质究竟是什么,不同人的回答也相差千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a2a34e08a5485393a21023fd8e7ff576.jpg

孙一钿艺术百科 作品展览现场

  90后一次整体的亮相

  Q:你觉得这次展览是否可以说是90后艺术家的一次整体的亮相?

  A:这次展览绘画的有7位艺术家,其他影像、装置、雕塑都有。算是90后里面最具代表的一批人。

  当然有很多艺术家由于我的视野和个人的各种原因没有邀请到,或者是有一些资料我没有看到,会有遗漏。但这14位艺术家的工作还是我看到的最具典型性的。

  此刻,我相信有1999年出生的人正在某个学校的画室里面画传统水墨的,也一样有人在画古典写实的绘画,听古典音乐,这也很正常。

  做这个展览不是为了给90后一个简单的、万能的定义,我要强调的是那些关键词,那些在90后中与过去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确实在大面积的发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193d3a1f03e5e57317a03f93ce431f0d.jpg

孙一钿 世界矮了9厘米 2022 布面丙烯 67*67cm  展览现场

  14位艺术家的14个独立展厅

  从参展艺术家的生活经验、教育背景看,“断裂一代”弥合了艺术的中外时差。14位艺术家中有11位“海归”,⻢海伦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侯子超毕业于英国中央圣⻢丁学院和切尔⻄艺术学院;张月薇、王梓全和张移北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张子飘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张季毕业于美国⻢里兰艺术学院;蒲英玮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高等 美术学院,史莱姆引擎成员刘树臻毕业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费亦宁毕业于佳士得艺术学院和帕森斯设计学院。展览中唯一一位00后郭宇恒,刚刚高中毕业, 毕业于顺义国际学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baf93aca294c6768eb783f2054a0c59e.jpg

郭宇恒在空间装置丛林乐园”展览现场

  “断裂的一代”群展的14位参展艺术家,每人一个独立的空间形成了14个小个展。唯一能从美术馆外的草坪上,透过阳光房的有色玻璃可以看到的是郭宇恒的展览空间。参展艺术家郭宇衡也是本次展览中年纪最小的一位,2003年生人,今年19岁。

  “我把整个玻璃外墙的阳光房,都做成了类似幻想空间一样的空间装置‘丛林乐园’。 幻想自己就是动漫角色,进入二次元动漫世界,这里是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异世界。”当郭宇恒在无数粉色系织物、蕾丝、人偶、植物布满整个空间的小天地里时,那才是属于她的世界。她用了1个小时的装扮仿佛才参加一个盛大的嘉年华游行,恰恰能融入这个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0b2209a0be2c509e585ba27ce4aa014c.jpg

郭宇恒 自厌游戏 2022 布面丙烯、数码制作 420x200cm 140x200cmx3

  “我一个传统的老派的80后策划人去做郭宇恒的时候,我感觉到巨大的断裂。她在几十平的空间里面,却密布了以万计的信息的一种感受,那种破碎比弹幕还要破碎的一种感受。”在策展人崔灿灿看来,互联网完全塑造了她的世界,构成了她观看世界的眼睛。

  侧面墙上是她的巨幅布面丙烯、数码制作的绘画《自厌游戏》。在这幅4.2米的巨幅绘画中,“我”通过对“自己”加工、改造、生育、切割、对决等使得“我”能够不断地循环。这是因为“我”的意识被信息世界里的无数信息和记忆所影响着,然后它会进而影响“我的身体”在一个虚空世界里继续分裂。她在虚空世界中表达的一切,也正是现实世界中对于自己真实状态的影射。画中的世界是一个个魔女的结界,封存着无数交织的感受,不论是狂喜还是悲伤,都是对它们所在世界图景的控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547c226d4e6a12147e6171a9d9a67716.jpg

艺术家 郭宇恒

  郭宇恒,SKIRUA是游走于现实、社会、网络、虛幻间的矛盾体。“SKIRUA"是郭宇恒想象中自己的名字,她穿越时间线成为不同社会现象的拟态、成为不同身份的动漫角色,最后迷失于自身之中。郭宇恒一直以来都向往着成为虛构的人物,和虛拟动漫角色恋爱,和他化身的人偶结婚,最后把自己的情绪、喜好、和灵魂分成了无数个人偶。每个人偶都是自己的”分身”,把自己变成人偶在幻想世界中游荡与玩耍。美丽、伤痕、快乐交错横行。郭宇恒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我”,但她的肖像本身被淹没,转变为无数感觉的集合体。在幻想中“我”通过对"自己”加工、改造、生育、切割、对决等使得”我”能够不断地循环。她的臆想世界是一个个魔女的结界,封存着无数交织的感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11d5f1a3d44417088456a68219c1e20.jpg

张季艺术百科 作品展览现场

  同样是以绘画为呈现方式的张季作品,来自他的濒死经验和中对意识流对短语的强调,对非线性和非逻辑的一种强调,对人接近于最大程度的开发自己的潜能的强调。

  “我的方式是随机叙事,或者是开放性叙事。我不希望它是一个具体的叙事,我觉得叙事在我们时代会变得越来越开放。”张季作品中对意识流对短语的强调,对非线性和非逻辑的一种强调,对人接近于最大程度的开发自己的潜能的强调。

4ecf568509041f207beaa81dde5c68be.jpg

张季 三挺三通 2022 布面油画 2x3m x 3

  张季通过舞蹈激发身体的极限,或以带有密意的舞蹈,达到某种精神状态。这些神秘体验激发他的潜能、潜意识,他的作品都因此而诞生,所以也从不会重复。

  张季作品的独特创作方式,正像崔灿灿所说:科幻电影散文和短语意识流构建了我们的认知,也构建了我们的今天的这一代年轻艺术家特殊的艺术的语法和艺术的方法,它不再是一个过去的那样的艺术的语言系统,他们重新改变了表达方式工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2284074aa2d06a2690a9e14269ce3b2.jpg

艺术家 张季

  “口诀每被念诵一遍;情绪就调动一次,意念就完成一次转轮,刻留在时空不会消烬;身皮上的洞口也随之一呼一吸,不停不熄的运动着如潮汐般温暖,皮囊下的暗涌唱诵着生命本身的旋律。”

  ——张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f37ebc4eb2f5565cf7882e2af505fc9.jpg

张移北艺术百科 作品展览现场

“我的作品都是表现某种状态。”在疫情泛滥的那段时间张移北感到普遍的社会压力,就像一口巨型的高压锅,内部沸腾的蒸汽冲出气阀。她在铸铜工厂、陶瓷窑厂创作了装置作品《陈旧病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2634b9d4cbd1617fe16df13f393d01c9.jpg

张移北陈旧病变 2020 高压锅、铝合金、树脂、硅胶、白钢 140x50x40cm x 3

  “钙化灶是身体病愈后留下的陈旧疤痕,虽然对人没有任何影响,但留下了印痕。”被夸张拉大的高压锅上刻印着“钙化灶”,貌似茭白形状的陶瓷小尾巴被安装在高压锅的气阀出口,替代喷出的蒸汽,却变得荒诞而俏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a26224ecfe0958bc842b65b739f1b733.jpg

当春天来临时,第一道阳光属于我(局部) 2022 铝、综合材料、现成品  尺寸可变

  展厅内的另一件装置《当春天来临时,第一道阳光属于我》利用了美术馆天井的整个空间,金属铝的被窝和风扇、玻璃西红柿……对于张移北来说,这些重新组合在一起的工业的构件,就像废墟的一部分,呈现某种生命状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410dd78f00e362a99f83524ec40ac37f.jpg

艺术家 张移北 在作品《第一道阳光属于我》前

  “给各种机器和工业产品上放上一个小尾巴,放上一个短语,不断的改变我们对叙事的认知,对意义的认知,对诉求一个明确意义的认知。”崔灿灿认为张移北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情绪感知的绵延一种不确定性,一种我们试图说出但又无法名状的一种感情的形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89be652acf1537fe3ad64042c835d4e0.jpg

艺术家 张移北

  张移北,1992年出生于黑⻰江省大庆市,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张移北作品以探讨材料 (物质)为主。外部更多关注材料的构成:如硅胶、玻璃、芯片都以硅元素为主要组成,但是分子不同的排列组合却使得他们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内部关注的是“材料”的延伸,相比较,不仅是艺术家运用材料创造作品,更是材料本身的特性塑造了艺术家,使艺术家成为该材料特性的延伸与反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491d7f79ba5df3ad6104732ffc536532.jpg

孙一钿 热带企鹅 2018 布面丙烯 230x183cm

  孙一钿的绘画展厅,用厚重的帷幔营造一种影院或者“古典”的场景,那些塑料质感的充气人偶、企鹅、建筑和玻璃质感的巨大葡萄都成为了剧场中的角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bea97be06ae63186dce4ff02a1535c73.jpg

孙一钿 作品展览现场

  孙一钿说《狄俄尼索斯的沉迷Ⅲ》是借用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的图像,把戴在头上的花冠套在《肯》的脖子上。而酒神的葡萄被放大到像纪念碑的程度。桌面的大理石纹路画的非常写意,但质感逼人,与玻璃质感的巨大葡萄形成某种“危机感”和“不确定性”。也让她的作品获得了一种轻盈的“分量感”,双重矛盾的视觉印象杂揉与瞬间的观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4900f291401f76ddf965d466faba19d.jpg

孙一钿 肯 2019 木板丙烯 38*45.5cm

  孙一钿大学时期就开始关注塑料质感与现实、历史之间的关系,并以微观的视角,把原本细小的塑料玩具放大到陌生的程度。她的作品中塑料玩具在聚光灯的照射下,就像瞬间被相机闪关灯射中的光感。对经典图像的挪用和替换造成了既荒诞又艳丽到晃眼的张力。这种视觉经验被策展人崔灿灿称之为电子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a25a4a939867ef646be03285e23ca76.jpg

艺术家 孙一钿

  孙一钿,1991年生于中国浙江,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并于2018年获得同系硕士学位,现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她的作品涉及绘画,装置,行为,时装跨界。她的作品以“物”为切又暗喻背后的劳动与生产,揭示超消费主义和男权社会的内在机制。孙一钿的作品通常以照片写实的方式来审视诱惑和恐惧,二者之间的秘密、日益脆弱的联系,以及雕塑性的「物质」,共同构成了她的创作主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08/19b0ca18383bfc825c591b9269b78df3.jpeg

史莱姆引擎OVO Mixing 2021 空间装置15 250 x 400 x 350 cm

  进入美术馆的第一个展厅,就是艺术小组史莱姆引擎的作品《OVO Mixing》空间装置。打造了一个像是苹果手机的体验店和一个二手信息的混合店,史莱姆的工作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去创作作品,而是作为一个平台和引擎,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平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7f46dfd5f9d9c341c8d0f20114b54bb9.jpg

史莱姆引擎

  史莱姆引擎(www.slimeengine.com)创立于2017年,现由李汉威、刘树臻、方阳、善良共同运营。史莱姆引擎是一个线上的平台性组织,利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世界,开发前所未有的作品创作、展览策划和观展形式。史莱姆引擎善于将艺术集合,并穿插、安置于日常经验之中。他们的创作与策划基于对既有现实的戏仿与重构,以一种整合式的拼贴美学缔造出新的现实,并以此对当下所处世界中的结构与秩序作出批判性反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dec70ea1f0be86da00678216a284f5a3.jpg

侯子超 危能⼜饱怒必须游 2022 布面丙烯 200x220cm

  侯子超的作品媒介剂的应用不仅在侯子超、张继、孙一钿、张月薇和张子飘的作品里面出现,同样媒介剂也作为一种特殊的涂层出现,这个涂层对我们来说我们去想象一下,涂层包含比如说侯子超的工作,它里面包含 I iPad制图,iPad制图结束之后ps式的修图,修图之后喷绘打印,刻字制作,我们发现它的绘画极其像一个工业生产的工艺,而为什么要接近这种工业的工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08/9a68872e96f058be6c554deb36840eaa.jpeg

艺术家 侯子超 

  侯子超(b.1988)的实践涉及绘画和装置在内的多种媒介,关注当下文化语境中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关系。他利用图像语言强调人造景观与真实自然的距离,以及徘徊于安稳花园与欲望荒野之间的理想环境。在电子图像观看习惯与艺术家绘画行为的对峙中,隐藏着古代占卜与数据算法间复杂且个人化的表达——通过图层的堆叠与信息提取,从而实现“混乱”画面与抽象意向间的微妙平衡。而风景对于侯子超,像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数据库,掏出几个字符,便能组合成这个“理想的景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8eb917e4d9bde7fc15f1b079e37254e8.jpg

刘昕 脱离 2020 双通道视频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ff721cef811a192314e7febf09679d17.jpg

艺术家 刘昕

  刘昕,1991年生于中国新疆,是一位艺术家和工程师,刘昕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专业,在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获得硕士学位,在罗德岛设计学院获得纯艺术硕士学位。目前担任麻省媒体实验室太空探索计划的艺术策划人。2019秋季起,她作为SETI驻地艺术家进行对于水体的极地研究。她曾获得保时捷2021年度中国青年艺术家大奖、X美术馆三年展奖,福布斯30under30亚洲区及中国区名单。在她的实践里,体验亦实验——在后形而上的世界里,测量个体,社会和技术之间的距离和张力。她近期的研究集中在∶垂直空间,地外探索和宇宙代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4ab38b2b6f6d308e99bfd0fd02150358.jpg

费亦宁 爱与干扰 2022 聚氨酯,纸浆,石膏,丙烯  93x50x144 cm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a9897d8228d9f5362fd02310bc09915f.jpg

费亦宁 未曾见过她 2022 复合材料,喷漆,金属 98x72x6.2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b3beddb63e9bbc57195f36517cf1f1df.jpg

艺术家 费亦宁(艺术百科

  费亦宁,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她的创作媒介涵盖动画、影像、雕塑等。围绕着实验性文本展开,她通过推想叙事结合虚幻与真实,尝试探问后人类时代背景下可能的另类生存状态。

dcf2ecdb34de6a121c9d7fb051f155f6.jpg

马海伦 哈萨克新娘 2019  艺术微喷 版数:33+2ap (小尺寸) 200x135cm

  马海伦,1992年生于新疆。在纽约的时尚摄影经历激发了她重新用镜头发现故乡新疆∶在艺术家2018年以来的探索性时尚作品中,她表现出对新疆潮流文化,女性时尚和新一代90后00后个性的浓厚兴趣和观察。2018年马海伦从纽约回国之后,将视野投入到对家乡普通人的关注,并创造性的融入了自己的纽约经验和专业时尚摄影背景。她创造性的作品也为观众接近新疆提供了新的窗口,帮助人们从新的视角了解这片土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27d254cec0847a064db2f1f226a1a7f.jpg

蒲英玮艺术百科 同代人(新万神殿)2022 布面油画、亚克力、纸本印刷、丝网版画、宣纸、木刻版画、邮票、喷漆、蜡笔400x240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01fb708c53f8d7bc4245ae467572f9a7.jpg

蒲英玮 万国来朝 2022 布面油画,亚克力、绢、邮票、丝网版画、透明水色、油漆笔 20x30cm

  蒲英玮作为新一代政治性观念艺术的积极参与者,蒲英玮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美术与中国早期前卫艺术的视觉与思想脉络,从革命的艺术与意识形态宣传两种异质同构的文化命题中汲取营养,形成了其独特的语言系统与历史视阈。以“如何向自身与世界阐释当代中国的复杂性”作为核心诉求,蒲英玮的实践跨越绘画、写作、设计、策展、讲演等多种形态,艺术家也将这种在公共领域中所践行的多重身份理解为一次对艺术思潮的全面动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419cff3f342e9eddde6652d7f41ef44a.jpg

艺术家 蒲英玮 

  蒲英玮,1989年出生,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毕业于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获评委会最高嘉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ef69019c9364e4e3f0235dca995668f.jpg

王梓全艺术百科后遗症 2020 单频影像,有声 5个版本 版本1/5 4’0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5cca0249fcbb883070384df70c6e3ed9.jpg

王梓全 作品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ac513b6b419b6e443312fd9812e53251.jpg

王梓全 作品展览现场

  王梓全的创作来⾃于对互联网及虚拟世界独特的观察和理解,探索虚拟和现实的阈值,并⽤三维软件模仿真实世界中的荒谬。他通过叙事性的计算机影像,雕塑以及装置,在虚拟和真实空间进⾏复制和粘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656921895217b720afbe2095d435c544.jpg

艺术家 王梓全

  王梓全(b.1993),201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9年硕⼠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现⽣活⼯作于上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44dc0e16b89e92da7f3464e51b400f81.jpg

袁可如艺术百科 旦夕异客 2017 单频4K影像、彩色、立体声 27'1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d908d9b71847d483fe452261c62ed51e.jpg

袁可如 旦夕异客 2017 单频4K影像、彩色、立体声  展览现场

  袁可如的艺术创作聚焦于探索影像的绘画感、空间韵律和叙事性,把现实中当下所经历的事件、情感与历史、神话、梦境等结合到一起,用叙述性的影像方式来呈现不同历史切片中的个体困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a2376c10acdcd6eeb383ba835bbae41c.jpg

艺术家 袁可如

  袁可如,1990年出生于杭州,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获艺术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8/86f0ec229fb188b44c189d7d628828f8.png

张子飘艺术百科  贝母04 2022,布面油画 250×200 cm ×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b31ef8d5976ebf06c0a65ad503c7ef6b.jpg

艺术家 张子飘(艺术百科

  张子飘,1993年出生于北京。她早先的绘画创作深受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网络文化的影响,思考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的日常生活状况及代表-再现政治”,在其绘画创作中描绘与传统社会伦理框架不协调的内容。这些绘画表面流露出或直接或隐晦的情欲意象,展示了艺术家在处理创作主题时坚定的游离立场。在新近的绘画中,张子飘以个体的生命经验作为出发点,重新回到基于肖像以及静物的创作,以此探索作为身体性媒介的绘画所指向的普遍性肉体与精神关联。

eccef8029129a4581b68c38ffb0d8576.jpg

张月薇 艺术百科回声板 2021 布面丙烯及油画 220 x 190 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78f25ab208d7e51c679d4f2356404d62.jpg

艺术家 张月薇(艺术百科

  张月薇,1990年生于北京,曾旅居肯尼亚、泰国,现生活并工作于伦敦。她于2012年获得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美术学院的本科学位,2014年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绘画硕士学位,并在2016年获得英国驻罗马研究院驻留奖项。张月薇目前任教于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张月薇的作品表达了“第三文化居民”与“数字原住民”双重身份下体验到的分离。

  结语

  崔灿灿声称这是他今年做的最重要的展览,也是最冒险的展览。

  “我也希望这次展览的14位艺术家能继续按照他们特有的方式,深刻的去将这个时代大众化最普遍的文化概念,去寻找植根在这些关键词之中的文化含义,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能量,那么为艺术的定义提供一些全新的理解,就像断裂的一代人,只有历史产生断裂,历史才可以称之为一种进步。”他认为,这个展览一定会引起争议,而恰恰它的争议就是这个展览的价值。只有在我们试图去将一个有争议的东西推出的时候,它才能触动过去的意识,才能触动未来的可能,这也是这次展览的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e969d130dd8b679a2b80db4b0201cb56.jpg

断裂的一代:

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

策展人:崔灿灿

艺术家:费亦宁、郭宇恒、侯子超、刘昕、马海伦、蒲英玮、史莱姆引擎、孙一钿、王梓全、袁可如、张季、张移北、张月薇、张子飘。

展期:2022年8月20日-12月4日

展览空间:松美术馆


作者:裴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