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潘常欢很早我就认识,那还是在我入粤之前,而我在广州已经生活了第18个年头了。当时我们都还在南宁,他在省党报当美术编辑,我在省文学期刊编诗歌。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调到广州,他其后移居深圳。我们的人生轨迹颇有些相似。
常欢毕业于美术科班,我学的是中文,本是殊途,隔得蛮远的。知道他,是因为彼此在专业上都有些“少年得志”,难免惺惺相惜。我出道较早,二十多岁时便有了点江湖诗名,也拿了省的奖和全国的青年文学奖,也参加了全国“青创会”、“青春诗会”之类,其后海外也广泛发诗并获奖。而常欢而立之年同时有国画壁画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行内都知道,一人两画作参展,这在画家里特别是新秀简直是凤毛麟角的殊荣,来广东之前,刚三十出头他已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了,前后也获过好几次全国美协的奖项。
我罗列这些,并非说艺术之外的噱头真的值得炫耀,而是想探讨,在中国,一个起点较高的青年艺术家该不该“迁移”?因为写诗跟画画不同,诗歌没有实利,你发表不需要有关部门遴选推荐,你获不获奖,有没有“行政职务”,一点不影响你在写作上的个人发展,圈内只认你的作品,外国也只凭汉学家喜好定夺。文学基本上如此,写小说的都不敢小觑莫言,尽管他没有一官半职,而韩寒连会员都不是,却在文学市场上占有最大份额。外国美术界亦然,毕加索们并不需要画外的东西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当初我认识并为之诗配画的周氏山作、周氏大荒俩兄弟,1986年底从南宁到芝加哥,凭天才闯世界,从身无一文到买下庄园,名列全球在世艺术家销售金额排行榜的前10位,如今每幅油画动辄百万欧元。但中国的美术界却未能免俗,一个画家的“润笔”,往往跟他的职务勾连,能否参展,也要省里美术机构提携送选。因而一个尚未“名满画坛”的新秀贸然转换“地头”,要若干年才能重新建立人脉,又要好几年才被认可,那他的艺术前途很可能“噶然而止”,至少错过了发展的良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常欢的漂移,是有些冒险!在很多人看来,常欢在深圳的十多年有些得不偿失,新的生活刺激并没有使他很快寻找到新的艺术心境,他的精神陷入了痛苦的状态。一个人离开熟悉的艺术土壤,难免迷茫。他似乎在画界“销声匿迹”,连家乡的朋友们都渐渐把他淡忘了,有人以为他改行了。所幸常欢对艺术的追求足够执着,对名利的也淡泊。他放弃了曾给他带来荣誉的少数民族题材,深居简出,苦苦修炼,脱胎换骨专攻荷花,几年下来,取得了新的突破与成功。画家陈加林如评价常欢的画:“常欢兄画荷不类古人,不同今人,独出机杼、别开生面,全然一派‘潘家样’。远观空朦迷离、韵致幽远,近看墨彩斑斓、柔和细腻,既有中国画之韵致,又有水彩画之淋漓,同时兼具油画之厚重,十分耐人寻味,令人留‘莲’忘返。能于荷中变幻万千气象、独标高格,非大才不可为也!”,这段话,写尽了常欢的荷,无需我再赘言。也就是说,他笔下的荷独成一体,跟真实的荷花相较别有魅力,跟天下的笔墨类比独具气韵和技法。两年前,常欢带着他的荷花作品,拜见正在东莞办展的他大学的老师、著名画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李魁正教授,李教授欣喜地说:常欢的荷花,具有独特的视觉符号和艺术语言,非常个性,也非常成熟,较之1992年的中国美术馆个展,常欢已完成了一次浴火重生般的质的飞跃。广东的行内朋友认为,常欢画荷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当初走出广西,摆脱荣誉枷锁和创作的小天地,投身思想更解放视野更开阔的改革开放前沿的结果。如此看来,常欢的走出广西,也许是值得的!
有次跟著名画家王玉珏闲聊,她说中国画的画家们在国外当众表演,几笔大写意下来,或者几个人即兴合作,不出半小时就一幅大作,使外国人对中国画产生怀疑,认为你作画不经过“脑子”,随意复制,造成中国画价位上不去。国画强调神似,讲笔墨,用线,技法,皴法。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当然并非老外想的那么简单。但所有艺术,从根本上说都要有原创性,因此我赞同吴冠中老先生的说法,画画是创造美,创造精神世界,不能光靠笔墨见功夫。笔墨可以学会,创造是天启之光。我不敢说潘常欢有此境界,但他至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荷有“私密”性,有不能示人以防仿作的个人独创的方法,更需耗时来完成一幅作品。他对“荷”这一“存在”有自己的发现,在表现“荷”的艺术形式上也有自己的发现。他的荷,不光是墨与线的呈现,更是光影构成的一种气氛,暗暗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在喧嚣的现代都市里,当人们不断地追求舒适的物质生活时,常欢依然默默地耕耘着他那片宁静而圣洁的荷园,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也许就是一个画家的宿命吧。
作者:杨克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