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立万象于胸怀——看樊林先生作品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从八百里秦川往西便是无尽的黄土地和静穆而又苍凉的山,黄河在其间九曲穿行。这里呈现的大象之美,是让艺术家为之敬畏的大自然杰作。

  中国绘画向以精神为主旨,以放达取约为表现方式。元明清三代多崇尚温润柔媚的逸格,形成笔墨内美的传统。近代以来,一些颇具革新意识的画家多呈现出阳刚奔放的画风。长安画派石鲁直言:“倪云林要写胸中逸气,我们何乐不写胸中豪气?”

  樊林自小生活于晋北黄土高坡,那里的羊肠小道,沟沟壑壑留下她童年的足迹。上世纪50-60年代,她求学于西安美术学院,学校远在八百里秦川长安县内,背倚少陵塬,远望中南山。她师从刘文西、郑乃珖诸先生,颇得各家营养。长安画派“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艺术法则深深影响了学生时代的樊林,在近十年的学习中,多次到陕北深入生活。黄土地的神韵和气度及朴实无华的品格,与樊林的为人为事颇为贴合,正应了石涛那句名言“山川代予而言”。

  近五十年的艺术历程中,她和她手中的画笔便再也走不出对那片黄土地的深情,表现对象一直是北方的山山水水。她时常怀揣写生本,游走于黄河之滨的大片土地之间,历秦川、观秦岭、聆黄河轰鸣,迎大漠朔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的10多年中,樊林从人物转向山水创作,画过多少本写生,行过多少里路途,她大概已无法记得。但她每一阶段的作品都在清晰印证着她对艺术执着的探索。从90年代初的《九曲黄河》、《黄河九曲渡万壑》、《五月太行》到90年代中后期的《梦里家山》、《长河夕照》、《大塬秋声》、《秋韵》等作品看得出樊林从笔墨到画面的取舍经营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语言。近几年的作品则更让人领略到她的审美取向有了清晰而又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她画了一些气魄更加宏伟的作品,画面的形象更具象征意味,如《九曲黄河》(之二)、《金土地》、《大河之碑》、《黄河九曲渡万壑》(之二)等作品,都有着很强的震撼力。另一方面她又也画一些别有意趣的小品,如《北国晴雪》、《金秋》、《北国风光》、《阿坝之秋》等,樊林善用长锋,在捭阖自如的挥洒中更见性情。

  山水画不是画风景,这是中国画的独特处,画什么呢?把风景变成心象,提炼成笔墨,赋于文质,使之有诗一样的意境。樊林正是沿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她的笔绝不浮华,也不求花样,以沉实厚拙为宗,既贴合着北方的山川,又印证着自己的性情。“代山川而言”的同时,也在发出自己的声音,流露着自己的审美取向,实际也是自己的人格取向。

  樊林的山水画,浑厚壮美,行气如虹。古诗里描绘的大西北是“河西千里尽荒陬”,“风卷黄尘万里遥”,很是萧瑟,但樊林从那贫瘠、寂静的辽阔里,分明看到涵藏其中的勃郁的生机与力量。她又以女性艺术家天性的多情与敏感,赐予本来朴拙苍茫的大山大水以灵动婉转的秀润,既具勾斫之精,又含渲染之妙。笔墨之途,甜恶皆忌。甜者,纤巧秀媚;恶者,剑拔弩张。甜俗恶俗都是俗。“画者,文之极也”。文质既见文心,亦见本真。求真、求朴、求简是历代大家共性。樊林的画朴素之美简约之美都是真性情的流露。

  古人说“观其画而思其人,因其玩而思其地”,樊林其人其志,于其画可以读,可以知矣。

程大利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作者:程大利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