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味”版画

  今年初,云南画家郝平带着他的‘中国味’版画《推门·境界——郝平版画作品展》来到全国巡展的最后一站——故乡云南。

  云南美术馆内,一幅幅陈列着的版画,以两扇半掩着的门为符号,只见山岭、花枝、秋叶、村寨、荷塘等,或冲开或延伸进来,飘然入“门内”。里外之间,空间错位,如梦如幻。

  “推门”看世界

  2016年1月开始,《推门·境界——郝平版画作品展》于深圳、南京、北京陆续展出;2017年1月10日,来到巡展的最后一站昆明。

  版画,虽称为画,却不是画出来的,它通过媒介“版”,转印到纸上。要制作一副版画,首先得制作一个版,最古老的版种是木板,这种技术同中国古代印刷术一同发展而来。其他的版种还包括铜板、石板、丝网等等。

  此次展出的《推门》系列作品共38幅,其中36幅丝网版画,2幅木版画。郝平介绍,丝网版画具备较强的可塑性,经过多版套印后更接近于绘画效果,从而丰富作品的表现力。“颜料通过一个刮子从丝网的孔漏到画纸上,我想印到纸上的颜色,就通过孔漏下去;不要的颜色,就用胶把孔堵上。”通过一道道“漏颜料”的过程,画纸上的图案逐渐成形。每一幅版画需要耗时近一个月。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郝平将自己创作的水墨画或整体或局部地融入半掩的两扇门间,山岭、花枝、秋叶、村寨、荷塘等,或冲开或延伸,飘然而入“门内”。同时,“门”似乎也置于自然之中,没有了内外之别。

  《推门·边寨古茶香》,是郝平最喜欢的版画作品之一。该作品创作于2013年,整体呈深色调,两扇门中间是一片村寨,由远及近,树林葱葱郁郁,房屋古色古香。景物穿过门,漂浮在空中,门的里外之间,有着空间的错位,如梦如幻。

  参观完整个展览后不难发现,郝平画中的门并非千篇一律,大小各异,颜色除了传统的棕黑色,还有红、蓝、绿等,有的门甚至不对称。郝平介绍,这些门有的是画面构成不可或缺的支撑,矗立在纷繁变换的空间里,寓意着正气、正义;有的门又几乎透明,似乎穿越了空间区域的阻隔,变成了彼此理解的桥梁。这种空间的错位是跨时空的超现实主义表达方式,意在使观者产生对现实与理想的追问。例如,传统的门是厚重的,在郝平一些较为抒情的作品中,门的颜色呈浅色或白色,表达出一种轻盈空灵的理想主义气息。

  这种超现实表达方式早在郝平1997年创作的《古瓶系列》版画中就得以体现,他利用时空的错位,表达了对中国传统以及古代工笔画、绘画的回望与致敬。

  十多年后,郝平运用同样的方法,从当代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自己国画中的的水墨、境象转变为版画元素,并融入具有当代观念的构成中,创作了《推门》系列。这在丝网版画创作中极为少见,郝平也因此成为版画界将中国画与版画结合的第一人,以个性化的图式,雅俗共赏的格调,实现了中国丝网版画的新超越。

  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曾高度赞扬郝平《推门》系列版画,“版画与国画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很有思想、艺术深度的境界,这是很不容易的。没有版画深厚的功底和国画深厚的造诣、修养,作品是不可能达到这个高度的”。

  那些满是期待的眼睛

  《推门》系列作品中,除《推门·文渊》作为系列创作的母题完成于2002年,其他作品均创作于2013年-2015年。展览从计划、构思到完成和展出跨越了五年的时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殷双喜曾称赞《推门》系列作品为一个“中国梦”,其强烈表达了郝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中国历代艺术挥之不去的热爱向往。

  采访中,郝平为我们讲述了这个“中国梦”的创作灵感及历程。

  十七岁那年,郝平是一名知青,放羊是他的工作之一。每当早晨准备打开羊圈的门时,他总能看到门里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他突然意识到,门,作为空间的转化器,是人造空间和自然空间的节点。人的人生注定要不停地往返于两个空间里。

  当郝平观望今天的社会,发现人们对室内空间的依恋是空前的,即便是出门,也是出了家门又进汽车门。这个时代的人们似乎为自己安了一扇无形之门,自己不愿出来,别人也别想进去。人和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被一扇扇门挡住了。

  关于门的种种思考及感悟,使郝平萌生了创作以“门”为主题的版画,最初的构想是关于中国古代文明发掘宝藏似的一个系列呈现。带着这一想法,郝平于2002年创作了木板画《推门·文渊》。然而,由于时间的限制,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不得不延期至2012年才得以重启。

  郝平曾写道,“2012年春,我计划重启心中累积多年的主题,却发现对门的认识转变了。我不再渴望‘门里’,而是‘门外’,那满屋期待的眼神渐渐清晰……催我去敞开,去释放,去诉说”。

  在2012年后的《推门》作品中,郝平把十多年来创作的水墨重彩放到了两扇门之间,景物或在门外,或在门里。“自然空间进到门里,其实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而在观者的潜意识当中,也产生了心理敞开的过程。”郝平认为,半掩着的两扇门可能是继续打开的,但也有可能是继续关闭的,利用这种画面感不仅表现了内心敞开的过程,还隐射出内心封闭的过程。

  在深圳的“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郝平完成了长达3年的《推门》系列版画制作。“几年来,这套作品的创作是喜悦的,因为它是我第一次‘推门’的结果。然而跨越数年的过程确实辛苦而漫长”。相当长的时间里,郝平与他的版画制作团队朝夕相处,同时也目睹了团队中不少人结婚生子、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想这也算是一种心灵沟通‘推门’的过程吧”。

  传统语境的现代转换

  在早年自学中,郝平一直钟情于西画,到了大学却转了“方向”,选择版画专业。“版画十分有意思,制版,印画,设计......是动手能力与绘画能力的结合。创作中,版画家要接触不同的画种,以及不同的绘画颜料,这很锻炼一个画家的综合能力。”

  1980年,郝平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版画系,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继续深造,艺术志趣与专业技能得以进一步提升。四十余载的艺术生涯,郝平经历了多向探索期、超越本土的风格形成期、走出版画的跨界期与吸纳水墨的融合期。

  “版画其实跟文化、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活字印刷的出现,版画也就出现了。只是当时版画多用于书里面的插画、图示,不属于独立的艺术创作主体。直到上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从西方引进了版画,中国才有了版画这一艺术种类。”郝平经常参与对外艺术交流,学习并借鉴一切可以借鉴之处。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多,一种基于文化立场的怀疑越来越强烈,“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在艺术创作上应该和他们有所区别,我们要站在中国文化立场上进行‘中国式’表达”。

  于是,一场中西合璧的版画创作开启了。如何才能让西方的版画更具有“中国味”?郝平为此进行了两次尝试。第一次尝试是20世纪90年代,郝平将重心转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上,这便是他的版画跨界期。

  面对传统,有的画家沉迷且无法自拔,以致创造走向拟古;有的画家鄙视传统,其作品虽有现代意味,却缺少历史厚重感。郝平作为一位既具传统情结又具现代观念的艺术家,他选择了传统语境的现代转换。在1997年创作的《古瓶系列》中,造型各异的古瓶象征着中国文化,将古代绘画中的花鸟、山水等融入画中,通过时空的错位处理,以现代感的视觉形态阐发传统语义。这一系列作品在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中,获得了金奖。

  获奖意味着自己的风格得到认可,郝平的“中国式表达”也就更加坚定了。2002年开启的《推门》系列作品无疑是《古瓶系列》的延续及拓展。同样的超时空表达手法,以“门”的符号来象征中华文化。不同的是,郝平将自己创作的水墨画融入版画之中,用版画表达了中国画的意味,将中、西方艺术互相融合。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郝平推开的这扇门也是传统与当代、中国与西方在审美文化和语言形态上的区隔之门”。

  “中国味”的版画推开的不仅是传统与当代、中方与西方,还有艺术与普通观众之间的大门。“版画创作应该有时代关切,和老百姓发生联系,引发共鸣,做到‘雅俗共赏’”。郝平说。

  郝平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云南省文联名誉副主席,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多次担任国家级美展评委,云南国际版国展主要策展人。

  作品曾九次获得国家级美展的金、银、铜奖;曾获“鲁迅版画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美国亚太博物馆、日本相生森林美术馆、欧洲木板基金会等国内外二十余家机构收藏。多次担任国家级美展评委,云南国际版画展主要策展人。

作者:张睿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