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香港回归二十年: 一个艺术青年的双城生活

2017-07-18 17:39

  在日前国博展出的“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成就展上,记者见到了来自香港的艺术家莫伟康,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来到内地求学工作,莫伟康自称是“北漂”一员。他选择来北京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做画家、策展人。从一个香港人的视角,莫伟康感受到北京和香港不同的生活方式与艺术交流。他喜欢北京的开放包容,也认同艺术圈里的江湖气。

  艺考三次上央美

  从小喜欢画画的莫伟康,考大学时的目标是读艺术专业,但他没有选择中国香港或者国外的学校,而是决定要考央美。当时,从内地考到香港上大学的人不少,但是来北京读大学的香港人还是少数,“考央美要学习人物的画法,我的作品是偏写实的,中国香港或者国外的艺术教育给不了我想要的,感觉它们缺少技术训练,比较理论。”

  香港地区考生要报考内地的艺术院校,首先文化课要参加教育部的华侨港澳台联合招生考试,然后也要与内地考生一样参加艺考。为了备考,莫伟康提前一年就来到了央美,“那时房租特别便宜,在望京租两居室才几百块一个月,生活成本很低,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慢慢磨练自己的技术。”

  之后,他也同其他考生一样,参加过几个北京的艺考培训班。很多考生都抱怨艺考班是魔鬼训练,没日没夜地画画,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但莫伟康觉得那是一段挺好玩的经历,他上的一个培训班在东辛店村的一座小院里,去个厕所要走十几分钟,他也不觉得没日没夜地画画有什么不好,“如果画画不是一件辛苦的事,还能考上美院的,我还没见过。”

  不过,莫伟康第一次考央美就遭遇了失败,第二年他又来了,这次考上了北京另外一所院校的艺术专业,但莫伟康没去,他在第三年继续报考央美,2003年,他终于如愿考入央美。

  香港一家画廊的老板听说了他这个香港人去北京读美院的事情,觉得很好奇,就专门跑到北京去看他画得怎样,结果对他的画很欣赏,还决定帮助他在香港的画廊举办一场个展。这也是莫伟康的第一次个展,展览的名字叫《背后》,展出了他画的25幅油画作品。

  结果这次展览反响还不错,有人购买收藏了几幅画,莫伟康由此挣到了一笔钱,足够让他能在北京盖一间自己的工作室,而那时他本科还没有毕业。“这在香港是不可能的事情。”莫伟康感叹,他在一号地艺术区建了一间两层的工作室,楼下是画室,楼上是卧室,在北京他也有了一个“家”

  喜欢北京艺术圈的包容

  莫伟康刚来北京时,身体有点弱,不适应北京冬天寒冷干燥的气候,很容易生病,后来经常锻炼,身体慢慢变得健康了。“我喜欢北京这座城市,可以选择生活节奏,有快有慢。”他平时除了画画、写书法外,还喜欢健身,经常与艺术家朋友聚会。

  经常有人问他,在北京和香港生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莫伟康认为,“在从北京的地下人行通道走上来的瞬间,我抬头往上看,只看到了一片蓝天,周围不会有建筑物挡住你的视线,而在香港从任何一个地下通道走出来时,你的视线都会被周围建筑物挡住,那种空间感是不一样的。”

  2008年,从央美研究生毕业后的莫伟康面临着留在北京还是回到香港的选择,他最后决定留在了北京。“北京是亚洲的艺术中心,一些艺术、文化事件都在北京发生,而且我习惯了北京的生活,比在香港有更多朋友。”莫伟康说,“我是美院出来的,跟艺术圈都很熟呀,大家对我也很好,北京的艺术圈是一个很开放的群体。”

  “艺术圈是一个江湖,尤其在北京。各种艺术家,各路英雄,有的为艺术,有的为事业,有的为生存,有的为生意,不同艺术家眼中的艺术是不一样的。”莫伟康说他希望自己的艺术纯粹些,是不受市场干扰的创作,所以他也会策展,这样多一种可能性。

  香港艺术圈有没有江湖?“没有,就一桌人,成不了江湖。北京是五湖四海的艺术家来‘漂’才有江湖。大部分的香港艺术家是向里看的,不像电影圈和电影人是向外走的。”

  感受艺术品市场的互融互通

  艺术圈是江湖,艺术品市场就是这个江湖的舞台。香港地区缘于得天独厚的商业环境和中西交融的文化氛围,是老牌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这里有很多收藏或经营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家、画廊主、古董商,他们对中国艺术的认知和研究非常深入。

  莫伟康觉得,内地与香港的画廊相比较,内地画廊的空间更大、口味更宽,能够包容各种不同的艺术家,香港本土画廊鉴于经营成本高,受空间限制,他们被市场牵着走,更加市场化。

  内地的收藏家和机构是香港艺术品市场上的重要客人,越来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到北京、上海举办预展,成为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微博)春秋拍卖路演中的重要一环。

  两大国际拍卖巨头还相继加入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争夺战。2012年,苏富比与北京歌华美术公司合资成立苏富比(北京)拍卖公司探索保税拍卖。2013年,佳士得则在上海成立独资拍卖公司。

  与苏富比、佳士得“向里走”相呼应的是,内地具有一定实力的拍卖公司在2012年后则选择了向外开疆拓土,纷纷“向外走”入驻香港地区,越来越多的内地拍卖行开始以香港市场为跳板进行国际化市场的探索。嘉德在2012年入驻香港市场完成拍卖首秀,保利紧随其后在香港成立子公司,翰海、匡时亦在2016年登陆香港拓展拍卖业务。

  香港地区的艺博会在亚洲艺术品市场也有着重要地位,比如香港ArtCentral艺博会、香港艺术博览会(ArtHK)以及后来居上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每届都吸引了众多来自内地和海外的画廊、艺术家和收藏者参与。与之相比,内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举办的艺博会还在成长之中。

  莫伟康觉得受空间限制,香港的收藏家倾向于小幅作品,做工一定要精良,内地的藏家口味比较宽,他们一般都有着比较宽阔的空间。内地藏家十分积极地参与香港艺术品拍卖和艺博会,他们近两年的表现和成长都十分突出。“收藏我的作品的大多数是国外收藏者,或者是海归,很少有土生土长的国内收藏者,可能跟题材和风格有关,我不会画美女。”他直言,但未来这种收藏状况也许会发生变化。

  来源:99艺术网

来源:新浪收藏展览信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