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于非闇:妙造自然

2018-01-21 19:19

  

梅竹双鸠(国画) 155×95厘米 1957年 于非闇

  于非闇是近现代中国画史上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研究与创作,并取得重要成就的画家。他的花鸟作品用笔刚柔相济,着色艳而不俗,形象刻画细致精微又极富生气。日前,“妙造自然——于非闇绘画作品展”在苏州博物馆举行,全面梳理了于非闇的艺术成就,展览作品涵盖了他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各个时期。

  于非闇(1888—1959)原名照,字非闇,又号闲人。祖籍山东蓬莱,世居北京,其母是满族人,他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小学,并兼任《晨报》美编。像所有清末八旗子弟中的“玩家”一样,他闲暇时养蟋蟀、养蝈蝈,养菊花、养水仙,还豢养过100多只鸽子。之后陆续将个人的经验、乐趣写成了《都门豢鸽记》《都门艺兰记》《都门钓鱼记》等。这些闲情逸致,是他前半生的生活积累,不曾想,也会成为他后半生艺术的土壤。

  “我学习工笔花鸟画,是从1935年起始的。”这一年,于非闇46岁,正式转向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最终以此闻名于世。起步虽晚,但大器晚成,到了上世纪40年代其名声与张大千不相上下。说来,于非闇专攻工笔花鸟画,还是源于张大千的建议。1935年,他们曾联袂在北平举办“张大千、方介堪、于非闇书画篆刻联展”。于非闇早年师从画师王润暄学画花鸟、草虫,并学习饲养昆虫及研制颜料之法。对于这些经历,他在《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和《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两书中有详细的记录。他的绘画从明末的陈洪绶入手,对北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最为推崇,且研究有素。加之他对写生对象的朝夕观察、深入体会,才使得自然界的生灵,在他笔下能够栩栩如生,此外,还远承五代、宋元诸家法乳。其书法早年从晋唐楷帖入手,上溯秦汉篆隶,中年以后专攻虞、褚,晚年则以瘦金体著称,因此,可以说绘画、书法都遥接宋徽宗一脉。在这一时期,他任职于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临摹、研究了大量古代绘画,还曾到沈阳故宫临摹黄筌《写生珍禽图》及赵佶《瑞鹤图》,打下了较深的传统根基。除学习卷轴画外,又学宋纯丝古朴的装饰手法,使得他的花鸟作品具有一定的装饰性。绘画所用纸墨、颜料,选择极精,出画效果至佳,与其鲜丽的画风相得益彰。

  重古意是于非闇的一大特点。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于病中作了一幅《喜鹊柳树》,在题跋中写道:“从五代两宋到陈老莲是我学习传统第一阶段,专学赵佶是第二阶段,自后就我栽花养鸟一些知识从事写生,兼汲取民间画法,但文人画之经营位置亦未尝忽视。如此用功直到今天,深深体会到生活是创作的泉源,浓妆艳抹、淡妆素服以及一切表现技巧均以此出也。”这是他对自己一生艺术里程的重要总结。他师古而不泥古,反对过于工巧细密而失掉笔墨高韵和整体精神,作画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白描兰竹水仙,生动传神、秀雅清逸,所画牡丹能将春之花、夏之叶、秋之干萃于一枝。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尽与自然相吻合。

  自清代以来,传统文人画逐渐式微,至晚清民国,海上画派异军突起。传统工笔花鸟画日趋衰落,之所以能够复起,于非闇功不可没。1957年,北京画院成立,于非闇任副院长。两年后,因病去世,家藏古画与其生前创作精品数幅捐存画院。此次展出的于非闇画作,也均为北京画院藏品。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徵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