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荷兰的“蒙娜丽莎”

  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珍藏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内,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怎么荷兰又出来个“蒙娜丽莎”?是的,这一个“蒙娜丽莎”就是十七世纪荷兰画家维米尔的《戴珍珠耳饰的女子》,荷兰人视她为“蒙娜丽莎”。

  2013年11月,《戴珍珠耳饰的女子》一画从荷兰来到了纽约弗里克私人收藏博物馆的展厅里。寒泠的冬天,人们需要在室内外排一个多小时的队,才得以进入展厅,都只为亲眼目睹这位戴珍珠女人的风采!纽约观众对维米尔及其作品的热情笔者在十年前就曾领略过,2001年那一次的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十七世纪荷兰画派作品特展,历经一个多月,其中有十来幅维米尔的画,包括他的代表作《绘画艺术》。当时每次去展厅,都是四五层的观众在其画前。戴珍珠耳环的女人1999年成为一本畅销书的主角,导演彼得·韦伯在2003年将它拍成电影,其中画家维米尔由新科奥斯卡影帝考林·弗斯扮演,戴珍珠女人由女明星斯嘉丽·约翰逊饰演,使得这幅不足一米见方大小的油画肖像更增添了吸引人的魅力。纽约观众对维米尔作品的欣赏与好奇心跟人们去卢浮宫时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兴奋点非常相似,就连作品的悬挂方式也好像参照了蒙娜丽莎,被单独专门放在弗里克博物馆圆形展厅里,而且为它专门做了大玻璃面罩;其他一同来的十七世纪荷兰画家的作品则一同放在东厅展出,其中包括大师伦勃朗,哈尔斯及维米尔的老师卡莱尔的人物或风景。戴珍珠女人与另外三十几幅荷兰大师的作品已经先在美国的旧金山和亚特兰大两地博物馆展出了数月,纽约市是他们在美国的最后一站。

  维米尔大约在九幅画里笔下的女主角佩戴有珍珠耳坠或珍珠项链。这一幅《戴珍珠耳饰的女子》为维米尔于1665年所作,45×40厘米,现藏荷兰的海牙莫瑞泰斯皇家博物馆。对这幅画人们有各种猜测:一种说法认为画中女子是艺术家的大女儿;另一种说法如电影所说,画的是与艺术家有暧昧感情的女佣人;又有人认为当时珍珠是没有那么大尺寸的,可能是水晶类制品或画家的想象。其实画面十分单纯:一年轻女子头裹兰、黄两色头巾,向她的左前方回望,即凝视观者;她的左耳戴有珍珠;白衣领,赭黄色上衣……就是这些内容。但说不清是因为她的眼神、她的神态、还是那几块响亮的色彩,远远望见她就被吸引了:美能瞬间打动人心,似乎不用太多的理由;杰作大都是自然天成的神来之笔,可遇而不可求,如果非要用理性思维来分析的话,我想我应该见到了这些东西:色阶的微妙过渡—从眼角上的前额至脸颊至下颏,明暗交界线由硬变软由实变虚由暖渐冷;眼球结实地镶嵌在眉弓骨下面,暖白色的眼球衬托了黑眼仁的透明感,反光恰到好处,眼神有一种看破人心思的穿透力;红润的嘴唇反映出年轻女子的温度感;珍珠的反光是光源的色彩;蓝头巾上的笔触明确概括,黄头巾上的光影对比增加了节奏感和生动性;黄兰头巾互为衬托,且又衬托了女子的面孔,而暗色的背景又充分让这形象凸现出来……或许,看维米尔的画只需静下心来,任那形象走进你的眼睛和心里,体会画作给你的喜悦与和谐,渐渐与画家一同经历他曾经有过的时光,这样就足够了。

  扬·维米尔1632年10月31日出生在荷兰代尔夫特,父亲做丝绸生意,兼卖些艺术品;外祖父是制表匠人。维米尔家中排行第二,是唯一的儿子。他在父亲去世一年后,1653年与凯萨琳娜·邦斯结婚,这个女婿开始并不被岳母玛丽亚·新丝看好,因为他们不是同一个教派,女方是天主教徒,男方属加尔文教派;岳母同时还担心画家是否有稳定的收入;但布莱默先生为维米尔说了好话,让这位未来的岳母相信日后维米尔有转为天主教徒的可能。玛丽娅与丈夫分离之后得到了一笔财产,其中包括有十一个屋子的房子,且坐落在好的居住区。维米尔与凯萨琳娜结婚后搬进玛丽娅的房子里,住在一层,顶层作为维米尔的工作室。

  维米尔的老师是大他十岁的卡莱尔·法布瑞梯尔斯,卡莱尔曾是伦勃朗的学生,他于1652年当选为代尔夫特圣路克行会成员。这个行会包括各种艺术样式,甚至包括艺术品经销商在内。1654年10月12日,代尔夫特仓库爆炸,卡莱尔不幸遇难;宿命般的,维米尔被人们认为是继卡莱尔之后升起的新星。1654年

  12月,维米尔被圣路克行会接纳为出类拔萃的画家。维米尔在24岁时创作的早期作品《媒人》、《德累斯顿》等,就已显露了造型与色彩的非凡才华。他30岁和38岁时,两次被选为圣路克行会代理人;他这时期的作品《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之后被巴黎卢浮宫收藏。

  维米尔夫妇一共生了15个孩子,其中4个夭折了。维米尔一开始卖自己的画,另一方面也做画商卖别人的画来谋生;同时,他母亲去世后,留给他一个小客栈,每年租出去,也可以赚到180荷兰盾。这样他们养活11个儿女似乎还不太困难。但1672年,荷兰与法国爆发战争,两国之间中断了联系。法国路易十四的军队迅速从荷兰北方联合省右侧推进至荷兰境内,荷兰当政者匆忙应战,以决开堤坝的方法击退侵略军,使当时荷兰的农业遭受了巨大损失。在被洪水淹没的大片土地当中,也包括维米尔的岳母出租的土地;同时,也中断了维米尔向法国画商卖画的渠道。战争的灾难对维米尔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从那时起,维米尔没再卖出过任何画作,他失去了正常家庭收入来源,直到最后付不起各种账单和欠款。据他妻子的回忆,维米尔陷入深深的沮丧消沉当中,他被这种抑郁的情绪控制,直到损害了身体健康,不久便过世了。他去世后,妻子凯萨琳娜没有更多的选择,只有声明破产。1676年,图书馆馆长凡·陆温霍克被指定为维米尔财产的处理人。那是1675年12月,维米尔年仅43岁。一年之前,他刚刚完成自己的杰作《绘画艺术》,他在这幅画里,画的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还有自己的一腔夙愿:对往昔代表民族荣誉的奥兰治世家的期望和致敬。维米尔会有预感吗?他的这幅《绘画艺术》两百年之后成为印象派,现代派诸多画家和美术史论家热衷的话题,因为这幅画留给后世研究者太多的谜团,人们想破解谜底的好奇心甚至一点不少于《戴珍珠耳饰的女子》。

  读维米尔的传记让我有两点意外,第一是他去世时与其前辈哈尔斯和伦勃朗(大维米尔26岁)类似,也有破产情况;第二是他竟然有十一个孩子!这两点无论如何在他的画中没看出来。米开朗基罗的痛苦(升华之后成为能量)在他的人物形象中见到了,伦勃朗的伤感也在其画里有体现。而维米尔存世不多的三十多幅作品,让人想到的是一种很少大起大落的宁静和谐的东西:《窗边读信的女人》、《葡萄酒杯》、《音乐课》、《军官与微笑的女子》、《绘画艺术》、《主妇与女仆》……当然还有本文开篇的主角《戴珍珠耳饰的女子》。在作品中并不掩饰自己痛苦或伤感的大师伦勃朗享年63岁,米开朗基罗享年89岁,而似乎比较平静的维米尔却在43岁上英年早逝!真的令人不可思议。(这或许是另外文章该讨论的话题)

  据说,维米尔的作品是到了十九世纪因印象派的兴起而越加引起重视和重新获得准确的评价和赞扬的。他对后世画家的影响从下列几段话可以看出:卡米尔·毕沙罗在1882年11月写给他儿子卢希恩的信中说:“让我如何向你描述由伦勃朗,哈尔斯画的肖像和由维米尔画的代尔夫特风景呢?这些杰作与印象主义太相似了!”。文森特·梵高在大约1888年写给埃米尔·伯纳德的信中说道:“这是真实存在的!在他所画的那些画里,你能找到全部的色彩比例(完整的色阶);柠檬黄、灰蓝和亮灰的并用,正如委拉斯贵支使用黑、白、灰与粉红的和谐特点一样。”

  美术史家认为,健康、知足、善于充分享受日常生活点滴乐趣的荷兰人的性格特点很适合绘画。在他们的笔下,你不大感觉到心灵与肉体的不平衡,他们画的几乎永远是安乐而知足的人。这派绘画的主要优点之一,是色彩的美妙与细腻。他们是低声细语式的,偶尔响亮一下。他们所发现的是一种新的和谐:明暗之间的和谐,浓淡之间的和谐,表达内心的和谐,韵味无穷、沁人心脾的和谐。画家的幻想显然不超越现实;艺术家象他塑造的人物一样精神平衡,其生活也似乎象画里的人物一样舒服、自在、心满意足。他没有过度的脑力活动把他引入歧途。他的作品更健全而并不如何惊心动魄,他向一般比较质朴的人说话而博得更多的人爱好。既然艺术的境界不是一个范围有限的高峰,而是整个广阔的人生,每个心灵就都能找到一个面目分明的领域;理想的天地是狭窄的,只能让两三个天才居住;现实是没有边际的,四五十个有才能的人都有立足之地。

  是的,维米尔正是在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一个情节、一个场景上发现了趣味、发现了画意、发现了光影色调的节奏、发现了和谐与永恒。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对维米尔情有独钟,他在谈话录中曾说:维米尔“他在画中简单地增加了一些细节、一些改进、和零零落落地增加一些难以觉察到的东西。这样,尽管是严格认真的模仿,但传统已转变成为前所未有的创举。”达利还说:“他始终反反复复地修改他的油画,以达到最可能好的限度。他最终获得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奇迹。”“我发现在戴珍珠项链的少妇一画中就象在所有伟大的绘画作品中一样,神圣会聚在艺术家没有明显地画出的东西上,但已充分地表达了自我。”当《达利谈话录》的记录者阿兰问达利如果他有权力抢救一幅不是他画的画,他会选择哪一幅,达利说是“维米尔的《艺术家的画室》。

  每次,我与纽约的观众一块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进入展厅观赏大师们的杰作时,内心都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竟然还有这么多人想了解和欣赏古典艺术!人们似乎并不因为有数码影像和立体大银幕而影响他们走进博物馆去仔细体会一张小尺寸的肖像画。这样的回归是否可理解为是对以往多年视觉疲劳之后的一种心理上的需求呢?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登上世界最高的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玛峰,但可以登上四千多米,可以登上泰山、华山、长白山……的峰顶,在这些峰顶或许可以领略到不一样的别具一格的风光。我想,维米尔的艺术是否就像这不同山峰的景观一样,独具特色,自有他不可替代的视觉和谐的魅力呢?

戴珍珠耳饰的女子 45×40厘米 1665年作

绘画艺术 130*110厘米 1666至1673年

葡萄酒杯 66.3*76.5厘米 1658至1660年

在寒风里等候进博物馆的观众

圆形展厅内

女演员斯嘉丽与原作的对比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