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快讯】“找朋友”艺术项目首度邀请建筑设计介入

联合主办方到场领导及艺术家、策展团队合影

  2018年8月15日下午2:30“2018找朋友第三期‘庇护所’”艺术项目开幕。“庇护所”艺术项目于2018年6月30日至2018年9月10日期间展出。“找朋友——发现当代青年艺术家项目”自2013年由由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博士与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先生共同发起地点在今日美术馆艺术橱窗。至今已有6年的历程。“2018找朋友第三期‘庇护所’”艺术项目本期参展艺术家:栗韵清、刘璇、穆怡然。今日美术馆、牧云文化艺术基金会、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委员会联合主办。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视频致辞

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视频致辞

  2018找朋友第三期——庇护所

  开幕式上,“找朋友”项目的两位联合发起人高鹏馆长与吴洪亮副院长均发来视频,对展览的开幕表示祝贺。项目旨在通过“找朋友”的方式在青年艺术家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互相推荐,共同参与到青年当代艺术格局的构建中。

  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李芊润女士、今日美术馆展览及学术副馆长晏燕女士、牧云文化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孙宁女士、牧云文化艺术基金会代表孟孟先生、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韩文强先生,参加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刘璇、栗韵清出席了活动。

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李芊润女士致辞

  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李芊润女士一方面感谢了牧云文化艺术基金会对于“找朋友”项目的大力支持,同时她还表示今日美术馆将会拿出更多的资源,将“找朋友”24小时不打烊美术馆的概念在更多的空间中推广,能够让艺术作品和更多的空间发生关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也欢迎更多的青年艺术家和不同的创作者们积极地加入到“找朋友”项目当中来,一起迎接未来。

牧云文化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孙宁女士致辞

  牧云文化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孙宁女士讲到文化艺术类的公益项目非常难做,但是可以看到今日美术馆为“找朋友”做了很大的推动与努力,双方也在合作中建立了充分的信任。期望未来能够有更多优质的项目,为更多的青年艺术家提供好的平台。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韩文强教授

参展艺术家刘璇

参展艺术家栗韵清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韩文强副教授以及参展艺术家刘璇、栗韵清分别分享介绍了建筑与空间艺术的关系,以及在创作实践中的感受。本期“找朋友”艺术项目也是首次邀请建筑设计介入。

  “2018找朋友第三期”以“庇护所”为主题,意在探讨城市环境下的公共空间与个体的关系,以及建筑师对于科技、艺术与建造实践的探索。

  “庇护所”概念何为?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副教授韩涛在阐述中提及:2018年建筑学院+工作室以“庇护所”为题,是想在重回现场的语境中,重新探讨阿伦特在《人的条件》中所说的劳动、工作与行动。对阿伦特而言,劳动是前工业社会以来就存在的生活现象,人在这种自发性的生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最终劳动节过的亲密性,将这种亲密性完整保持下来的方式,就是今天所说的将生命做成艺术--一个人类留下来的、永远无法被切分的创造性领域。与劳动不同,工作是现代性及社会兴起的产物,人在这种过程中被各种现代性技术与生产环节撕裂成无法整合的碎片,这就是体现在产业工人中的那种碎片性生活,不仅失去了与最终劳动产品的联系,也反映为精神世界的持久焦虑。如何超越性地拒绝工作逻辑而重新拥抱劳动?如何重新把碎片化的工作逻辑融于整合性的劳动实践之中,就是今天重新面对阿伦特的命题。在这个意义上,实践这个命题的过程就是行动。即今天的文化工人(建筑师作为其中一种)如何自觉地跨越社会规范与工具理性的职业分工?如何在使用现在技术中超越现代技术?如何重新反魅到不可量度的艺术现场与地点感知?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把建造实践转化为心性的磨砺?如何在持续的自我否定中完成对自我的持续重塑?

  在这个意义上,庇护不是意味着逃离,不是意味着在碎片化的世界中再制造一个新的碎片,而是意味着对碎片世界的抵抗,意味着重新建造一个完整的世界。庇护所不是在现有世界中嵌入一个可以局部遁形的私人空间,或透明性的在真实空间中建造一个开放框架,而是借助于物质性的身体劳动,建造一段属于自己与社会介入的时间—这就是行动的意义。从他们开始住在工厂的那一刻起,他们将重新反思今天建筑师与工匠身份的重新回归的必要性,重新检视无重量的纸面概念如何在现实切割、建造、运输逻辑中显形,重新计划所有偶然性汇聚到现场之后所可能发生的偶然性。在这些被计划过的偶然性中,实践重新变为空间,他们也在测试且超越自我边界的过程中一一在毕业的最后一刻,重新成为一个新人。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创始人韩文强介绍:身体与空间是建筑学科的本质性话题之一,尤其在现今这个存量时代、体验、感受、行为已成为空间设计的关键词。因此今年工作室学生的毕业设计在身体与构筑物的关系上进行一些实验,旨在探讨极小空间中的身体与行为的关系,关注在一定空间密度中个体的使用和身体的感受,在有限甚至极小的空间里重叠多种功能的可能性,作为城市压力作用在个体身上的映射,探讨在既有的社会系统里私密空间的可能,公共性与私密性的关系,探讨个人在城市中临时性占据的可能;探讨家具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通过某种现实的地点完成对当代城市理论模型的实践和发展,将其嵌入现实空间,使作品与现有的城市和环境对接。

  在一个极小构筑物中实现跟身体有关的有趣空间需要做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在结构层面上,怎样摆脱重力条件下固有的视觉经验,实现看上去轻盈、柔软、可变同时又是坚固的空间结构。其次是在施工控制层面上,怎样在有限的施工人数、加工方式和工具、运输条件的基础上,实现如家具一般的可重复拆装,控制施工过程并使作品在不同场地中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最后是在使用层面上,当一个构筑物在真实的场地被搭建起来,怎样实现人的观感、行为与构筑物的互动,让人们乐于参与其中。在三个问题在学校常规设计课题或许有所涉及,但只有图纸、模型变成一个真实存在物,这些问题才必须被彻底回答。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同学们的这次毕设搭建应该会有一些特别的经历和体会,这也正是我们想看到的。

栗韵清 近山形石 金属,半透明tpu布料 240×240×240厘米

栗韵清 近山形石》模型

  栗韵清认为《近山形石》的设计概念从太湖石的空间审美出发,结合当下的制作技术和建模方式完成一个类太湖石的内部空间形态的搭建,通过设计结构与人的行为,两者相互作用,给人带来一种新的空间体验。使用钢筋和半透明的TPU布料,设计搭建了一个都市非日常的体验空间,可穿行、观看、坐立。

刘璇 几何幻界 铝管、弹力绳、镭射膜 510×300×200厘米

  刘璇谈到《几何幻界》是一个构筑物又是一个游戏的玩具。它的外观像一个网兜打破后扭曲的三个拱形,好像能够拎着兜子就走,它也的确具有可以收缩折叠的特性。在银色铝管中的弹力绳是其中的奥秘,铝管包裹着弹力绳织成的巨大网兜使得它成为了软性的构筑物。孩子能够在其中自由穿梭玩耍与之互动,而大人由于身高的不同进入和使用其中的空间需要挎过、弯腰等特定的行为方式。

刘璇 《几何幻界》模型

  在我最初的设定中,孩子是这个构筑物的主人。我在看到城市生活的孩子们没有公共玩耍空间也没有丰富的课余生活,促使我想要设计出一个能够供他们玩耍的同时也能自已参与设计与搭建,让整个构筑物是个发生事件的建筑,而其本身也是一个建筑事件。相同单元件的构成一个可随意组合的游戏,能够经过个人想法塑造出自己想要的形态。它可以伸缩折叠,连接不同的公共空间,促使更多的时间发生在其中。

  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能够像病毒一样快速蔓延,从一个小体量变大占满整个场域?可折叠收缩则变成了关键词。在手中把玩的皮筋从手中弹出的时候让我灵光一现,弹力绳既收缩拉伸又是软性的,它便成为了整个方案的重点。

  白天银色的铝管和炫彩的镭射膜会在阳光照射下有色彩斑斓的效果吸引着孩子的眼球,而晚上底部的灯带往上打则又能透出镭射膜彩色的效果。在傍晚,它其中的拱成为孩子们做游戏的基地。

穆怡然 木下赏味 木方、钢丝绳、金属件、铁丝 350×370×250厘米

  穆怡然谈到,《木下赏味》是一个由26*22块等大木方串联组合而成的庇护所空间。曲面墙体的外观既似乌篷船的船篷,又似一块巨大的麻将凉席。该空间是一个符合人体尺度并可进入体验的空间:人们可以从高入口进入,依空间形态弯腰坐在矮处蒲团上,仔细观察作品局部,感受内部氛围。

穆怡然《木下赏味》模型

  作品最初试图探索是否可以用木头实现软性结构这一设想,人在空间中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使空间形态发生改变是我生成这个方案的最初目的。由此联想到记忆枕头:头部的压力能使记忆枕的形态发生改变,那么是否可以在空间尺度实现这一状态便成为了我的思考方向。

  如果将一张矩形的白纸从两端同时拎起,白纸就会形成一个曲面空间。如果将白纸替换成日常使用的麻将凉席并用同样方法操作,方案的概念形态便形成了。

  在之后的空间模型制作和实际搭建实验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浮现,软性结构的设想开始瓦解。木块双向打孔的加工难度和木块的重力使得预想的搭建方式便得异常艰难。在整个过程中,无数次与木工师傅和老师沟通商讨各种解决方案,然而实地搭建的时间紧迫,能够试错的机会越来越少,最终我选择用最稳妥的方式将整个空间搭建起来,那就是将所有木块的两侧都加金属件连接固定。

  这样的做法带来的结果便是- -个完全不软的空间。如果用结果去反思过程,或许木头本就不是这个概念最理想的材料,所以软性结构的失败似乎早已成为必然。但如果用过程去探索将来,我觉得课题最初可复制、形态可变、场地适应性强的“庇护所”依旧成为可能,只要依据矩形形变的形式逻辑继续发展,并依照最终的搭建方法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拱的数量,因地制宜的可变空间依旧可以实现。

  艺术家简历

  栗韵清

  作者履历:

  2013-2018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获奖情况:

  2018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

  刘璇

  作者履历:

  2009-2013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17年交换与瑞士卢塞恩应用科学与艺术学校

  2013-2018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参展情况:

  2014年参展中央美术学院年度优秀作业展

  2015年参展中央美术学院年度优秀作业展

  2016年参展第四届中国环境艺术“青年设计师”作品双年展

  2017年参展中国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作品展

  2018年参展天津设计周

  获奖情况:

  2014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年度优秀作业二等奖

  2015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年度优秀作业三等奖

  2016年获得第四届中国环境艺术“青年设计师”作品双年展铜奖

  2016年获得CIDA中国室内设计大奖学院奖铜奖

  2017年入选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

  穆怡然

  作者履历:

  2013.9-2018.6 中央美术学院(CAFA)建筑学院

  室内设计方向本科毕业

  2017.1-2017.7 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UPV)艺术学院

  艺术学方向交换生

  2018.6至今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室内建筑专业

  展览与叙事性空间方向硕士在读

  参展情况:

  2014.6 参加上海同济大学建造节

  2014.10 参加北京国际设计周荷兰影像与建筑工作坊

  2016.10 参与北京地铁新线路站点室内设计调研

  2016.11 在校课题“街道放映场”获CIDA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学院奖优秀奖

  2016.12 参与中国美术馆“艺术在长征”展览空间设计

  2017.8 参与北京东四四条78号院改造设计

  2018.3 参与INSIDE LVMH(Moët Hennessy Louis Vuitton) 项目竞标方案室内设计

  2018.6 毕业设计“木下赏味”获万科奖学金

  2018.6 毕业设计“木下赏味”参加凤凰卫视“设计家”节目

  2018.6 毕业设计“木下赏味”参展北京今日美术馆“找朋友——发现当代青年艺术家”项目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裴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